白冠长尾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冠长尾雉

  冠长尾雉拼音bái guān cháng wěi zhì),(英语:Syrmaticus pheasant),鸡形目雉科。长尾雉属的一种。又名翟,鹳鸡,长尾野鸡。中国分布主要在华北各省,西达四川东部,南抵安徽湖南贵州,终年留居山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

  体形似家鸡而具长尾。雄雉全长约1.5米。头顶白;颈亦白;自额贯眼以至后颈,围以1圈黑边,眼下另有1小白斑。上体大都棕黄,两翅黑褐,杂以白和棕黄色。尾羽20枚,其中央两对特长,呈银白色,并具一系列黑栗相间的横斑。喉和胸间横贯以黑带;胸与两胁白而杂以黑斑,并具栗色宽阔羽缘,使下体大部呈为此色。雌雉羽色不如雄雉艳丽;尾短,仅及雄雉的 1/3;上体呈栗、棕灰与黑色的斑杂状;中央尾羽灰褐,隐约有栗褐缀黑的横斑;胸与两胁均栗色,而羽端杂以棕灰和白色;腹以下纯淡棕黄色。尾羽常用作中国京剧武生的头冠,显得威风凛凛。此雉国内外都有饲养。

生境

  主要栖息在海拔400-1500m的山地森林中,尤为喜欢地形复杂、地势起伏不平、多沟谷悬崖、峭壁陡坡和林木茂密的山地阔叶林或混交林。有时可上到海拔2000-2600m的高度。

体型

  体重♂1425-1736g,♀700-1000g;体长♂1408-1967mm,♀558-695mm;嘴峰♂32-37mm,♀29-32mm;翅♂262-272mm,♀217-238mm;尾♂1013-1660mm,♀ 250-403mm;跗跖♂73-83mm,♀66mm。

食性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幼芽、嫩叶、花、块茎、块根和农作物幼苗和谷粒为食,特别对农作物较为喜欢,常常于一早一晚飞到农田地边偷吃农作物,其中包括黄豆种子、黄豆芽叶、豌豆玉米油菜小麦种子、麦苗、水稻等。野生植物主要有橡子、山茶种子、杜鹃、木姜子、麦冬、爬山豆、鱼腥草马尾松种子、悬钩子、荚蒾、燕麦、袍栎、蕨、漆树、惠兰、薯蓣、胡颓子、胡枝子、茅栗、苔草、半夏、毛莨、柏树、麻栎等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花、果实、块根和种子。此外也吃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蜗牛、蚱蜢、螽斯等动物性食物。

习性

  通常成群活动在森林茂密而林下较为空旷的林中沟谷和空地,活动多在上午和下午,中午休息。性机警,听觉和视觉亦甚敏锐,稍有动静,即刻逃离。善奔跑,亦善飞翔。飞翔能力强而持久,飞行速度亦甚快,特别是从高处向下滑翔时极为迅速,亦能直接向上飞行较长距离。在快速飞行时能利用长尾控制飞行方向和急行降落,因此,在林中穿行自如灵活。

繁殖

  繁殖期3-6月。3月中旬群即开始分散,雄鸟开始占区。此期间雌鸟常在清晨和傍晚通过两翅小幅度地快速振动而发出‘扑扑扑’短促而急速的声响来招引雌雉。通常一雄一雌制,偶尔亦见一雄配2-3只雌鸟。雄鸟求偶时,一侧翅膀微伸下垂,颈羽蓬松,不断点头啄地,嘴里发出‘咕、咕、咕’的低声鸣叫。领域性较强,求偶期间如有别的雄雉进入领域,常常发生激烈的殴斗。通常营巢于林下或林缘灌木丛和草丛中地上,也在树脚下或灌木下营巢,甚为隐蔽简陋,通常为地上一浅窝,内垫以枯草、松针、树叶和羽毛,也有无任何内垫物的。巢的大小为19-27cm×17-27cm,深5-10cm。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6-10枚,通常为8-10枚,亦有多至12枚的。卵为油灰色,橄榄褐色、橄榄乳酪色、淡青灰色、青黄色、油青灰色和皮黄色等多种类型,微缀有稀疏的淡蓝色或灰褐色斑或无斑。卵的大小据26枚卵的测量,平均为30.2 (28.0-34.5)g,47.4 (45.0-50.2)mm×36.0 (34.0-41.5)mm (许维枢,吴至康 1993),较北京动物园10枚卵的平均量度28.4 (26-32)g,34.9 (33.5-36.5)mm×44.7 (42-49.5)mm为大 (郑作新等 1976)。卵产齐后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雌鸟甚为恋巢,特别是后期,当人至巢前亦不飞,驱赶时甚至作出恐吓和与人搏斗的姿势。被迫离巢后亦常滞留在巢前不肯远去,并不断跳起向人攻击。孵卵期24-2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