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突厥文汉语拼音:Tujuewen;英语:Turkic Script),7~10世纪突厥回鹘黠戛斯等族使用的拼音文字。又称鄂尔浑-叶尼塞文突厥如尼文。通行于鄂尔浑河流域、叶尼塞河流域以及今中国新疆甘肃境内的一些地方。

  《周书·突厥传》称:“其书字类胡。”《北齐书》载:“后主命世清作突厥语翻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但未见关于这种文字的具体材料。雍正八年(1730),瑞典人P.J.von斯特拉连贝尔格在《欧亚的北部和东部》一书中首次公布了一批用这种文字写成的碑铭。光绪十年(1884),芬兰人J.R.阿斯培林出版《叶尼塞碑文》,对这种文字进行了初步研究。光绪十五年,俄国人N.M.雅德林采夫等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流域和硕柴达木湖畔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光绪十六年,芬兰人A.O.海凯勒又发现九姓回鹘可汗碑,为研究这种文字提供了新材料。光绪十九年,丹麦人V.L.P.汤姆森释读突厥文获得成功,并于光绪二十年刊行《鄂尔浑和叶尼塞碑文的释读——初步成果》。光绪十九年,中国学者沈曾植作上述三碑跋,继而王国维作《九姓回鹘可汗碑跋》。20世纪30年代韩儒林、岑仲勉、王静如分别对碑铭进行了译释及研究。

  突厥文各种文献中所用的字母数目不一,形体多样,一般认为有38~40个。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一部分来自突厥的氏族或部族标志,还有一些是表意符号。4个后元音a、、o、u及4个前元音e、i、、y都只用4个字母表示。元音字母在一定条件下常被省略。b、d、l、n、r、s、t、j 8个辅音用两套字母表示。一套只和后元音相拼,另一套只和前元音相拼。字母不连写。词与词之间用双点“:”分开,但是偏正词组有时写在一起。行款一般从左至右横写,也有从右至左的。已发现的鄂尔浑碑有11通,年代较久的是《雀林碑》(688~691年间建)。各碑分属突厥汗国(552~744)或回鹘汗国(744~840)时期。叶尼塞碑铭约80块,多为黠戛斯人的墓志,属9~10世纪。手写本文献20世纪初发现于敦煌、新疆的古楼兰废墟及吐鲁番,包括历史、传记、墓志、石刻、宗教文书、行政文件、日常器皿的刻文等。突厥文的释读扩大了突厥语族语言文字史及文学史研究的领域。

  中国古文献中曾谈到公元6世纪左右就产生了突厥文,如《周书·突厥传》说:“其字类型。”《北齐书·解律羌传》记载:“代人刘世传……通四夷语,为当时第一。后主命世传作突厥语番涅槃经以遗突厥可汗。”

  1889年,俄国考古学会西伯利亚分会的雅德采夫等在鄂尔浑河流域发现了建于公元732年、赞美阙特勤武功的《阙特勤碑》和建于公元735年歌颂比伽可汗的《比伽可汗碑》。碑上刻有汉文、儒尼体突厥文和粟特文三种文字,其中谜一样的儒尼文就是古代突厥文。自此,各国学者开始了对古代突厥文的研究。

  古代突厥文是一种音素、音节混合型文字,由38~40个符号组成,一般从右到左横写,因其在外形上与古代日耳曼民族使用的儒尼文相似,所以多称为儒尼突厥文。

  古代突厥文如何产生,尚无确切定论,多数研究者认为古代突厥文38个字母中有23个来自阿拉美文,是通过中亚伊兰系民族进入突厥,使之适应突厥语特点。

  龟兹石窟中出现古突厥文题记与突厥一度称雄西域有关。《旧唐书·突厥传》说突厥于公元525年灭掉柔然后,“室点密从单于统领十大首领,有兵十万众,往平西域诸胡国,自为可汗,号十姓部落,世统其众”,西破吠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这时,西突厥统治中心在今库车北,中天山山脉的交通要地和水草丰盛的大裕勒都斯谷地。也就在这时,突厥势力进入龟兹,故而在龟兹石窟中留下题记,为破解古突厥文之谜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