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林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绣林山,原名阳岐山,位于湖北省石首市中心城区,北依长江,东连楚望山,西毗石首山,南和笔架群山对峙。山高82.4米,面积600余亩,属幕阜山系,形成于元古界,山地内含砂岩和板岩,土壤质地瘠薄,山陡峭壁,山秀风光,曾经有过“好山万皱待人识”,被历史冷落。自从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刘备东吴招亲迎娶孙夫人故事发生在绣林山上以后,从此熠然生辉,卷帙浩繁。据《读史方舆纪要》和乾隆丙辰《石首县志》载,绣林山,三国时期,刘备招亲之处。原文是:“绣林山,在石首县治北,东与楚望山(即东岳山),西与石首山相毗,原名阳岐山,刘备纳孙夫人于此,挂锦在山,结绣如林,因改今名(改阳岐山为绣林山)。”又据《石首县志》载:绣林山山上修建绣林亭,其山周围有照影桥、刘郎浦、锦帻亭、望夫台、三义寺等三国古迹。曾吸引迁置骚人到此山览胜,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宋代诗人黄庭坚的《咏绣林十景》、明代学者王乔吴的《登绣林山》,清初女诗人曾素莲的《绣林山》等。绣林山满山亭阁,游人诗情画意,古人观山游记,都给石首历史文化留下珍贵财富。

  新中国建立后,湖北日报于1982年9月5日,征集《古三国寻踪》,登载《刘备招亲绣林山》(平植义、李传斌、王晓舜)一文。1982年9月26日,荆州报《荆州风物》登载《绣林山》(平植义、李传斌、李维军)一文。绣林山在一些历史资料和小说中都有生动的描述,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1984年中国《文史知识》第六期登载《甘露尚未建寺何来刘备招亲》(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玫)一文,大量事实说明刘备招亲在石首绣林山。1988年《中国地名丛刊》第二期登载《刘备招亲地点考》(《石首县志》主编平植义)一文,以证实“刘备招亲绣林山”的史据。那时,“文革”结束,拨乱反正,文化复兴,百家文坛,并非独家“刘备招亲甘露寺”,而有“刘备招亲绣林山”精彩故事。读者片言只语,对历史留下的绣林山文化遗产,广开言路,引典故论证:一是志书《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天下”,“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西晋·陈寿);二是小说《三国演义》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明·罗贯中);三是古人咏诗《刘郎浦口号》“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帐幄黄金”(唐·吕温),“绣林三色映三台,锦帐曾闻汉主来”(《绣林山》清·曾素莲)等。四是历代访绣林山游记而漫说;五是民间艺人引书段子而茶话;六是重温近代史,归根结底,发掘地方志的重要作用,再读清代同治丙寅《石首县志》载:“绣林亭,汉昭烈娶孙夫于此,结绣如林,故名。”又载绣林山对岸的刘郎浦:“刘郎浦,在大江北,江陵图经,在石首县,先主纳吴女处也。”将刘备招亲绣林山的依据,作为石首三国文化遗产的璀灿珠矶。

  说起阳岐山更名绣林山,但阳岐山的神话故事依然犹存。相传在远古的时候,这里一片洪荒,只有一个从远处迁徙而来的阳岐氏族栖居于此。氏族的首领是一位高大的母亲,在众多的子女中,最喜欢的是两个女儿。一次,为在突然降临的洪水中,阳岐氏族母女在木筏上救起巨浪淹没的女婴儿,就在这时刻,人们又听到阵阵奇怪地“隆隆”声,木筏上的婴儿大声啼哭。大家睁开双眼,被眼前的景象惊呆:木筏停立在一座缓缓升起的山顶,山北面的地平面在缓缓下陷,南面的陆地却渐渐升高。山的出现,镇住了汹涌而来的急流;陆地的升高,挡住了洪水的漫淹,灾难终于过去了。见着这一切,人们说,是首领的大女儿舍生营救了这个婴儿,用氏族的姓氏,给婴儿取名叫“阳岐”,因此,这座诞生的山就叫“阳岐山”。

  昔日绣林山麓,原有街道,名米市,清代乾隆年间,街道坍入江心,改迁黄金堤,称黄金堤街。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首县治建镇,设绣林镇,乃地方政府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素有锦绣山城之称。乾隆丙辰《石首县志》记载:“明孝宗始筑土城,明神宋二年,改筑砖城,为五门,有城楼、池绕城”。古人选绣林山为县治之地,择境内山水之会,历为佳史,高明之处,在于“山主贵、水主财、方向主运”。即有山城环抱,有长江“虚水”,是非常重要的黄金水道,都是财富的通路。正合风水古书云:名山胜水,郁草茂林,流水香甜,飞鸟喜鸣,古迹名胜,人才辈出,宜于人群游乐,称得是富有的生机宝地。古代城区建以绣林山为中心,建设有绣林亭、锦帻亭、三义寺、照影桥、望夫台、玉田寺、李公祠、文庙、武庙、大成殿、崇圣祠,还有文卷祠、书院、义学馆、武试场、宾兴馆、文昌阁、乡贤祠等数十处古建筑,可谓楼台城廓,亭宇星布,十分壮观,因此有着《绣林十锦》美誉。明代万历年间,著名公安派文学家袁中道在《石首城内山园记》中写道:“予家公安……中郎方卜居沙头,予谓,不若此地之富烟云也。”说明古时以绣林山为主的城镇,已是地毓钟灵,不负江南驻地。近代百年,清代民国腐败不堪,战争频繁,绣林山上山下战火硝烟,破坏惨重。1949年7月,绣林山被解放,石首县人民政府及其党政机关驻地绣林镇。改革开放年代,绣林山随行政区划变更,为笔架山办事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街道宽阔,大型街道和小型巷道,棋局布理,楼房耸立,居民住地,整齐如画。新建有皇叔街,朝天口,绣林大道……,均誉有花园之称,终日车水马龙,颇有都市之风。

  回顾历史,重温绣林山文化,它真不愧是历史悠久的文明之山。古代文物胜迹甚多,闻名有古《绣林十景》和《文庙》。古十景虽远去,新十景又重来。文庙在绣林山南麓,建于明代洪武十五年。“文庙”在民国时期,由原石首人士中国民主同盟会主席邓初民和爱国人士李阮衡,改建文庙创办石首中学,迄今近70年之久。可是“文革”期间,改学校建工厂,校舍残垣断壁,校景残受罹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落实政策,实行绿化美化校园,新一中学校先后栽了四季长青的花卉树木,致使一年四季百花吐蕊,万卉争艳,花草溢香,佳木葱笼。并在校园内,建设了蘑菇亭、荷花池、喷泉、假山、雕塑,有石狮、石凳、石桌,点缀其中,显得青山绿色、亭台榭影、风韵别致、风采非凡。

  如今的绣林山更是雄奇险秀幽奥旷,在绿林花展楼台中,已建有“绣林山公园”,供人游乐休息,品园赏鉴。当代人咏诗:“丽山凌云立,荆江拍岸流。琼楼风彩异,碧树霞华浮。深港舟帆接,长街车笛声。绣林惊巨变,大镇变新猷。”(《咏绣林新景》·王重均)“洪魔忌阻拦,着急涌流端。旅客夸银河,老夫吟王峦。尚香翘首望,玄德以心观。知否新妆丽,游人不厌看。”(《绣林山》·刘硕凡)山顶之北,在江岸巍峨上,兴建有孙夫人北望蜀都的“望夫石”。山旁原有长江码头三义寺汽渡,机轮船舶长江横渡,江岸线过四千余米,是沙市至岳阳和大江南北汽车往返必经的渡口。绣林山下现设有笔架山街道办事处,周围有沿江大道、东岳大道,连接繁华的建设路、中山路,绣林大道,横贯东南,蔚然壮丽。

  三国古迹文化故事:

  照影桥 当年,刘备和孙夫人两人走进锦帻亭,因为慌慌忙忙,孙夫人来不及梳妆打扮,不料梳妆盒也掉在离开东吴的路上了。孙夫人十分恼火,丫环们更加着急。有个管梳妆盒的丫环吓不过,投进山下的湖里,丫环们忙去解救,不幸手拉手全被淹到湖底。恰巧,王母娘娘路过这里,她从天上抛出一根白绸带,将丫环们一一救了上来。又用手一划,湖上出现了一座石桥,临走时,说了句“桥可照影”。丫环们连忙跑到桥上,只见桥下的水清亮,就象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身影,这才放心了。第二天,孙夫人却对丫环们说:“昨晚我梦见山下湖中有一座桥,站在桥上能照见自己的影子,我们就到那里梳妆吧”。孙夫人来到桥上,往下一照,见自己的容颜比平日还要好看,欢喜得不得了。丫环们也一齐说:“夫人真是貌赛天仙!”后来,堰塘中孙夫人照过影的桥叫“照影桥”了,那时,照影桥亦成为绣林一景。

  牌楼堰 在绣林山南麓,原有一个大堰塘,堰中有座残缺的石拱桥和石砌的牌楼。据传:三国时期,刘备带兵进川,建立蜀都。孙夫人留居油江,住在刘备为她特意筑的夫人城,精练武艺,抚育阿斗,等待刘郎归来。孙权探明刘备不在夫人身边,生了一计,派人到油江偷告夫人,讹说国太病危,要见女儿一面,将她接回东吴。孙夫人回到东吴,就知道受骗,住了没几天,就哭天喊地,装疯卖傻吵着要回荆州,可她兄长孙权深恨刘备,再也不让她回去了。孙夫人身在东吴,心在荆州,每天泪水相伴,时刻打听丈夫的消息。冬去春来,孙夫人熬过了相思的几年,终于听到丈夫的死讯,吴蜀交兵,丈夫魂断白帝城。希望破灭了,她万念俱灰,偷偷带人驾车来到婚庆的绣林山,扎起帐逢,筑起望夫台,站在台上,面向西蜀望着,于是仰天长呼几声刘郎,便投入滔滔长江。后来人们为了旌表孙氏对刘备夫君的忠贞,对爱情的一片真诚,堪为操守妇道的典范,于是在她生前清鉴玉容的桥傍立一牌楼来纪念她,牌楼前的堰塘被人们叫做“牌楼堰”。并在牌楼两边撰写一副对联:“联吴蜀亲,结吴蜀仇,千古奇人,千古奇事;忠郎君情,尽情君节,一心为义,一心为贞。”牌楼上的对联,记录下当年孙刘的悲欢离合,成为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锦帻亭帻者,古之包头巾,锦帻,就是用锦绫做的头巾。这里对锦帻的解释,就是形如头巾包、用锦绫制作的帐篷,即皇家临时居住的行宫。据说,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绣林山,在刘孙度过蜜月之后,刘备西征入川了,孙氏眷恋不已,东吴托讹把她接回,不几日又回到了荆州。思郎心切,使她神昏情迷,在婚庆一周年之日,她顶风冒雨,来到婚庆之地绣林山,吩附侍卫在已拆掉的春宫原址,支起一锦帻蓬,住在篷里,站在台上,面向西蜀,红豆相思。久而不见郎回,忽听刘郎战死于军中,悲痛欲绝,于是仰天长叹三声,投江而死。人们对孙氏的忠贞和遭遇无限同情,在原处,重修锦帻亭,以作纪念。

  绣林亭 于石首城区西北绣林山滨江处。山顶建有“绣林亭”。据传,三国时代,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从千里之外的吴国到荆州来,与刘备成婚。船刚到石首,她就被阳歧山挂锦结秀的美景所吸引。特别是那两条从山顶拖到江滩的彩练,像两道长虹,叫人看了格外开心。上岸后,更加赏心悦目。有诸葛亮、赵子龙等护着,刘备迎候;有千名将士注目致意;几百名彩女唱歌跳舞;有成群结队的老百姓夹道欢呼;有敲锣打鼓玩杂耍助兴;还有大呼小叫,爬到树上看热闹的。进入五彩阁楼后,漫山遍野的欢声笑语,时而惊起相思林中的小鸟,对对鸣叫飞舞高天。放眼望去,满山满坡飘扬着鲜艳辉煌的旌旗,五彩纷飞的大道小径纵横交错。葱翠碧绿之中,夹杂着新颖别致的装饰,相映生辉,勃发兴旺。好一派龙凤呈祥,喜气腾腾的景象。就在这五彩遍山,花团锦簇的地方,刘备和东吴孙尚香,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大典,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绣林山也因此名扬九洲,引来了历代游人骚客悉心赞美。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在绣林山顶峰修建了绣林亭。北宋诗人黄庭坚为此留下名句:“风流亭馆在笤峣,芬馥园林锦绣饶。红影绿荫成翠幄,叠萝盘薜上青霄。”清代学者张垣,根据其诗作提示绘成画图,载入《石首县志》,瞻原始亭榭,但能看图遐想《绣林晚照》,同样妙趣横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面向南方的高大牌坊,它由四根粗大浑圆的石柱肩起,飞檐画栋,气势雄伟。这座牌坊有三个牌门,中门横额上,题有“绣林亭”三个大字,遒劲有力,乃宋代书法家黄庭坚手笔。顺着门往西望去,在绿树掩映下,错落有致的是三排白墙青瓦房,全是游人、香客食宿和娱乐的场所。迎着门向北看,才是矮墙包围,由低而高的三座亭台。这些亭台的格式不尽相同,但都是典型的中国古式建筑,全是方形,亭顶盖琉璃瓦,亭檐四角高挑,形成飞阁流霞,气势十分壮观。红色的圆形亭柱,将亭顶高高托起。每条飞檐雕花刻兽、山水人物色彩鲜艳协调。正檐外边有一周栏杆,均刻有各种优美的图案。栏杆里面便是一排椅子。亭台周边有青青古柏杂立,在晚霞斜照中,交相辉映,真像天仙绣下的一幅云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