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罗隐诗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 施

唐·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诗题与背景:

  《西施》是唐代诗人罗隐所作的一首咏史诗,体裁为七言绝句西施:春秋末越国美女。传说吴越两国交战,越国战败于会稽。越王勾践范蠡求得美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王许和。吴王惑于西施,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于公元前473年一举灭吴。

逐句释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国家的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国人又何苦要怨恨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
  家国:家与国,指国家。
  吴人:吴国人。
  何苦: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
  怨:怨恨;责怪。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如果西施能使吴国灭亡,(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若解:如果懂得。
  倾:倾覆,灭亡。
  吴国:春秋中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国境位于今苏南、浙北,太湖流域是吴国的核心。后吞并淮夷徐夷等小国而扩张到今苏皖两省全境、浙中北、赣东北地区。在吴王阖闾、夫差时达到鼎盛。
  越国:春秋末期霸国。春秋中期吴(国)楚(国)交兵,楚采取联越制吴的策略,越人常随楚攻吴,吴、越遂成世仇。勾践三年,吴王夫差大破越军,勾践率5000残兵退保会稽山,忍辱乞降。此后勾践卧薪尝胆,不忘会稽之耻,着手改革内政,休养生息,以恢复实力。勾践十五年,越军终于趁夫差北上争霸而国内空虚之机,袭破吴都,杀死吴太子。勾践二十四年,吴国终被越国吞并。进入战国时期,越国国势渐衰。楚威王时,越国遂被楚国吞并。
  亡:灭亡。


西施 题图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世人多将君主亡国的原因归咎到女子身上,说女子祸国,迷惑国主,为统治者开脱罪责。此诗一反“红颜祸水”之说,指出家国兴亡自有其规律,与某个小女子并不相干;同时暗示帝王应负亡国之责,不能诿过于人。这首诗笔意委婉,观点鲜明;假设推论,逻辑严谨;口语行文,力透纸背。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是说,国家的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国人又何苦要怨恨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作者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是说,如果西施能使吴国灭亡,(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的咏史诗个性独特,极具史识,以古讽今,意在言外,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绝非就史论史而缺乏兴寄之作可比。这首《西施》一诗就是如此。


名家点评:

  宋·王楙《野客丛书》:唐人诗句中用俗语者,惟杜荀鹤、罗隐为多……罗隐诗,如曰“西施若解亡人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曰“今宵有酒今宵醉,明日愁来明日愁”……今人多引此语,往往不知谁作。


作者简介:

  罗隐(833—910年),唐朝诗人。本名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阳)人。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在咸通乾符中,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其诗颇有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有诗集《甲乙集》,清人辑有《罗昭谏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作470首。(《旧五代史》卷二四本传、《唐才子传》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