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潮”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3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93049.jpg|right|thumb|280px|钱塘江潮(浙江海宁)]]
+
[[文件:93049.jpg|right|thumb|300px|钱塘江潮(浙江海宁)]]
  
  '''钱塘江潮'''([[汉语拼音]]:Qiantangjiang Chao;[[英语]]:Tidal Bore of Qiantang River),发生在[[中国]][[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潮水暴涨现象。又称'''钱塘涌潮'''、'''海宁潮'''。涨潮时段,涌潮滚滚,波涛汹涌,排山倒海而来,涛声传闻十数里。
+
'''钱塘江潮'''([[英语]]:Tidal Bore of Qiantang River),发生在[[中国]][[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潮水暴涨现象。又称'''钱塘涌潮'''、'''海宁潮'''。涨潮时段,涌潮滚滚,波涛汹涌,排山倒海而来,涛声传闻十数里。
  
  [[西汉]]辞赋家[[枚乘]](逝于公元前140年)最早描述一处[[涌潮]]景象时说道:“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起。”[[东晋]][[葛洪]](约281~341)指出:“涛水者潮……乍入狭处,陵山触岸,从直赴曲其势不泄,故隆崇涌起而为涛。”[[北宋]][[燕肃]]指出,发生涌潮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存在水下沙洲的缘故。
+
钱塘江潮是[[钱塘江]]下游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钱江潮一日两次,相隔约12小时,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节。钱江潮的潮水类型可以分为鱼鳞潮、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等类型。
  
  中国沿海的潮波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浙江]]沿岸、杭州湾一带正当其冲。加上杭州湾呈喇叭形,致使潮差增大,在[[澉浦]]可高达9米。杭州湾连接钱塘江口,为典型的漏斗形状,水域变浅变狭,单位体积海水的势能增加。从[[东海]]传入杭州湾的潮波,在这里和河水相遇,波面受到较大的阻力,使潮波波峰的前沿出现破碎现象;遇水下沙坝,有时迫使涌潮分成“东潮”和“南潮”两支,继续向河口推进,并在[[尖山]][[海宁]]附近发生潮波的折射、反射和交汇,在凝聚点能激起十余米高的水柱。破碎的潮峰呈现出滚滚白浪,高度1~3米,并以4~8米/秒的速度传播,在个别地段潮位短时间内骤涨2米以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恰逢临近[[秋分]]的大潮,加上东海沿岸正值雨季,平均海面升高。若遇强劲的东风或东南风,则风助潮势,涌潮景象蔚为壮观。
+
[[西汉]]辞赋家[[枚乘]](逝于公元前140年)最早描述一处[[涌潮]]景象时说道:“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起。”[[东晋]][[葛洪]](约281~341)指出:“涛水者潮……乍入狭处,陵山触岸,从直赴曲其势不泄,故隆崇涌起而为涛。”[[北宋]][[燕肃]]指出,发生涌潮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存在水下沙洲的缘故。
  
 +
=== 形成原因 ===
 +
 +
[[File:杭州的钱江大潮,2009年8月7日.jpg|thumb|300px|杭州的钱江大潮,2009年8月7日]]
 +
[[File:2020年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七)钱江潮通过三堡.jpg|thumb|300px|2020年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七)钱江潮通过三堡]]
 +
 +
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内口小,外口大,在最外侧芦潮港至外游山连线河口宽度有98.5千米;到了澉浦一带则只有19.4千米,潮水水位也比外侧增加了一倍,多年平均5.58米,最大记录8.93米;自澉浦以上,河床逐渐迅速升高,水深变浅,因而形成钱塘江潮水,自海宁尖山开始,溯江百余千米,至杭州闸口后逐渐消失。钱塘江潮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即其喇叭形河口的地貌特征扩大了潮水的能量,导致潮水水位较高;二即澉浦以上河段存在的巨大沙坎,导致河床迅速抬高。古人对潮水的成因早有认识: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就谈及涌潮随着日月盈亏变化,进入河道中由于水深较浅而激起潮涌;北宋的[[燕肃|燕肃]]则在《海潮论》提出钱塘江潮水作用于河口的沙坎,潮水的前锋受阻而后浪堆叠形成潮高。
 +
 +
中国沿海的潮波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浙江]]沿岸、杭州湾一带正当其冲。加上杭州湾呈喇叭形,致使潮差增大,在[[澉浦]]可高达9米。杭州湾连接钱塘江口,为典型的漏斗形状,水域变浅变狭,单位体积海水的势能增加。从[[东海]]传入杭州湾的潮波,在这里和河水相遇,波面受到较大的阻力,使潮波波峰的前沿出现破碎现象;遇水下沙坝,有时迫使涌潮分成“东潮”和“南潮”两支,继续向河口推进,并在[[尖山]]和[[海宁]]附近发生潮波的折射、反射和交汇,在凝聚点能激起十余米高的水柱。破碎的潮峰呈现出滚滚白浪,高度1~3米,并以4~8米/秒的速度传播,在个别地段潮位短时间内骤涨2米以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恰逢临近[[秋分]]的大潮,加上东海沿岸正值雨季,平均海面升高。若遇强劲的东风或东南风,则风助潮势,涌潮景象蔚为壮观。
 +
 +
=== 传说 ===
 +
 +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他死前声称要在吴国都城门下用自己的眼睛看越国人攻陷吴国,夫差于是大怒,将伍子胥抛尸江中,任意飘荡,随着潮水来往。后来,[[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将文种葬在国之西山。后来人们认为钱塘江潮水的前潮为伍子胥所化,而后潮水为文种,《吴越春秋》则称钱塘江潮水为伍子胥之神力造化。旧时,吴人有在潮水到来之时下江在潮水中破浪前行,也被称为弄涛或者弄潮,古代官员有立碑刻石以禁止这一行为。古人中或有[[葛洪]]云潮水为“天河汹涌”所致,或有《洞真正一经》云“地机翕张”,以阴阳之说论证潮水的形成。
 +
 +
=== 民俗与信仰 ===
 +
 +
钱塘江涌潮声势极大,破坏力强,为古人视为神明。古代吴越王筑塘未成乃募弓箭手五百射潮,元明清各代江口各州县都设有海神庙、潮神庙、镇海铁牛,杭州的[[六和塔]]和海宁的[[占鳌塔]]也是古人修建以图镇压潮水的建筑。沿岸都兴建潮神庙,祈愿海波平静。[[伍子胥]]、[[张夏]]、[[钱镠]]是现代最为人所知的三位潮神,此外南宋《东京梦梁录》还记载有“十潮神”,元代《钱塘遗事》记载有“十二潮神”,清代的《告潮神文》中则有伍子胥和文种两名潮神,潮神种类多样,民间公认的潮神为伍子胥,但各家庙堂祭祀的潮神都不尽相同。清代由于海塘经常毁坏,统治者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大力兴建潮神庙引导民众信奉神明,同时加封儒家封号来教化百姓。
 +
 +
而在[[周密]]于元成宗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成书的[[武林旧事]]当中,记载了南宋水军在观潮日的阅兵和演习,以及与现代迥异的观潮文化。
 +
 +
 +
----
 +
 +
 +
2021年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今年秋分适逢[[农历]]八月十七,[[钱塘江]]上迎来滚滚浪潮。[[钱塘江潮|钱塘江大潮]]久负盛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最佳时机。
 +
 +
[[文件:钱塘江潮水冲击堤坝形成巨浪,2021年9月23日.jpg|center|thumb|400px|钱塘江潮水冲击堤坝形成巨浪,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
 +
[[文件:钱塘江潮水经过江东大桥,2021年9月23日.jpg|center|thumb|400px|钱塘江潮水经过江东大桥,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
 +
[[文件:钱塘江潮水冲击堤坝形成巨浪,2021年9月23日2.jpg|center|thumb|400px|钱塘江潮水冲击堤坝形成巨浪,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
 +
[[文件:钱塘江潮水,2021年9月23日.jpg|center|thumb|400px|钱塘江潮水,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
 +
 +
 +
 +
[[Category:浙江地理]]
 +
[[Category:钱塘江]]
 +
[[Category:杭州旅游景点]]
 +
[[Category:海宁市]]
  
 
[[Category:地理]]
 
[[Category:地理]]
第19行: 第59行:
  
 
[[Category:海洋科学]]
 
[[Category:海洋科学]]
 +
 +
[[Category:浙江]]
 +
[[Category:杭州市]]
 +
[[Category:海宁市]]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Q音词语]]
 +
[[Category:钱]]

2021年9月25日 (六) 04:52的最后版本

钱塘江潮(浙江海宁)

钱塘江潮英语:Tidal Bore of Qiantang River),发生在中国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潮水暴涨现象。又称钱塘涌潮海宁潮。涨潮时段,涌潮滚滚,波涛汹涌,排山倒海而来,涛声传闻十数里。

钱塘江潮是钱塘江下游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钱江潮一日两次,相隔约12小时,潮头最高时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流传千年的传统观潮节。钱江潮的潮水类型可以分为鱼鳞潮、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等类型。

西汉辞赋家枚乘(逝于公元前140年)最早描述一处涌潮景象时说道:“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起。”东晋葛洪(约281~341)指出:“涛水者潮……乍入狭处,陵山触岸,从直赴曲其势不泄,故隆崇涌起而为涛。”北宋燕肃指出,发生涌潮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存在水下沙洲的缘故。

形成原因

杭州的钱江大潮,2009年8月7日
2020年10月3日(农历八月十七)钱江潮通过三堡

钱塘江河口是典型的喇叭形河口,内口小,外口大,在最外侧芦潮港至外游山连线河口宽度有98.5千米;到了澉浦一带则只有19.4千米,潮水水位也比外侧增加了一倍,多年平均5.58米,最大记录8.93米;自澉浦以上,河床逐渐迅速升高,水深变浅,因而形成钱塘江潮水,自海宁尖山开始,溯江百余千米,至杭州闸口后逐渐消失。钱塘江潮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即其喇叭形河口的地貌特征扩大了潮水的能量,导致潮水水位较高;二即澉浦以上河段存在的巨大沙坎,导致河床迅速抬高。古人对潮水的成因早有认识: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就谈及涌潮随着日月盈亏变化,进入河道中由于水深较浅而激起潮涌;北宋的燕肃则在《海潮论》提出钱塘江潮水作用于河口的沙坎,潮水的前锋受阻而后浪堆叠形成潮高。

中国沿海的潮波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浙江沿岸、杭州湾一带正当其冲。加上杭州湾呈喇叭形,致使潮差增大,在澉浦可高达9米。杭州湾连接钱塘江口,为典型的漏斗形状,水域变浅变狭,单位体积海水的势能增加。从东海传入杭州湾的潮波,在这里和河水相遇,波面受到较大的阻力,使潮波波峰的前沿出现破碎现象;遇水下沙坝,有时迫使涌潮分成“东潮”和“南潮”两支,继续向河口推进,并在尖山海宁附近发生潮波的折射、反射和交汇,在凝聚点能激起十余米高的水柱。破碎的潮峰呈现出滚滚白浪,高度1~3米,并以4~8米/秒的速度传播,在个别地段潮位短时间内骤涨2米以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恰逢临近秋分的大潮,加上东海沿岸正值雨季,平均海面升高。若遇强劲的东风或东南风,则风助潮势,涌潮景象蔚为壮观。

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吴王夫差所杀,他死前声称要在吴国都城门下用自己的眼睛看越国人攻陷吴国,夫差于是大怒,将伍子胥抛尸江中,任意飘荡,随着潮水来往。后来,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将文种葬在国之西山。后来人们认为钱塘江潮水的前潮为伍子胥所化,而后潮水为文种,《吴越春秋》则称钱塘江潮水为伍子胥之神力造化。旧时,吴人有在潮水到来之时下江在潮水中破浪前行,也被称为弄涛或者弄潮,古代官员有立碑刻石以禁止这一行为。古人中或有葛洪云潮水为“天河汹涌”所致,或有《洞真正一经》云“地机翕张”,以阴阳之说论证潮水的形成。

民俗与信仰

钱塘江涌潮声势极大,破坏力强,为古人视为神明。古代吴越王筑塘未成乃募弓箭手五百射潮,元明清各代江口各州县都设有海神庙、潮神庙、镇海铁牛,杭州的六和塔和海宁的占鳌塔也是古人修建以图镇压潮水的建筑。沿岸都兴建潮神庙,祈愿海波平静。伍子胥张夏钱镠是现代最为人所知的三位潮神,此外南宋《东京梦梁录》还记载有“十潮神”,元代《钱塘遗事》记载有“十二潮神”,清代的《告潮神文》中则有伍子胥和文种两名潮神,潮神种类多样,民间公认的潮神为伍子胥,但各家庙堂祭祀的潮神都不尽相同。清代由于海塘经常毁坏,统治者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大力兴建潮神庙引导民众信奉神明,同时加封儒家封号来教化百姓。

而在周密于元成宗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成书的武林旧事当中,记载了南宋水军在观潮日的阅兵和演习,以及与现代迥异的观潮文化。




2021年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今年秋分适逢农历八月十七,钱塘江上迎来滚滚浪潮。钱塘江大潮久负盛名,每年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赏钱塘江潮水的最佳时机。

钱塘江潮水冲击堤坝形成巨浪,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钱塘江潮水经过江东大桥,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钱塘江潮水冲击堤坝形成巨浪,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
钱塘江潮水,2021年9月23日。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