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9月12日 (四) 17:50东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塘江潮(浙江海宁)

  钱塘江潮汉语拼音:Qiantangjiang Chao;英语:Tidal Bore of Qiantang River),发生在中国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潮水暴涨现象。又称钱塘涌潮海宁潮。涨潮时段,涌潮滚滚,波涛汹涌,排山倒海而来,涛声传闻十数里。

  西汉辞赋家枚乘(逝于公元前140年)最早描述一处涌潮景象时说道:“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波涌而涛起。”东晋葛洪(约281~341)指出:“涛水者潮……乍入狭处,陵山触岸,从直赴曲其势不泄,故隆崇涌起而为涛。”北宋燕肃指出,发生涌潮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存在水下沙洲的缘故。

  中国沿海的潮波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浙江沿岸、杭州湾一带正当其冲。加上杭州湾呈喇叭形,致使潮差增大,在澉浦可高达9米。杭州湾连接钱塘江口,为典型的漏斗形状,水域变浅变狭,单位体积海水的势能增加。从东海传入杭州湾的潮波,在这里和河水相遇,波面受到较大的阻力,使潮波波峰的前沿出现破碎现象;遇水下沙坝,有时迫使涌潮分成“东潮”和“南潮”两支,继续向河口推进,并在尖山海宁附近发生潮波的折射、反射和交汇,在凝聚点能激起十余米高的水柱。破碎的潮峰呈现出滚滚白浪,高度1~3米,并以4~8米/秒的速度传播,在个别地段潮位短时间内骤涨2米以上。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前后,恰逢临近秋分的大潮,加上东海沿岸正值雨季,平均海面升高。若遇强劲的东风或东南风,则风助潮势,涌潮景象蔚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