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金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锡金汉语拼音:Xijin;锡金语-藏语:འབྲས་ལྗོངས།,威利:Bras Ljongs,汉译“哲孟雄”,意为“盛产稻米的山谷”;尼泊尔语:सिक्किम,拉丁字母转写:Sikkim,汉译“锡金”,意为“新地方”),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内陆王国 。面积约7100平方千米,人口约40.5万(1991统计) 。

境内的南部谷地多为尼泊尔人移民后裔定居,北部山区多为藏族后裔-锡金人(菩提亚人)和雷布查人定居。通用锡金语(藏语卫藏方言)和尼泊尔语英语为官方语言;官方文字为藏文尼泊尔文以及英文。居民多信藏传佛教印度教。首都甘托克
锡金国旗

  地处中国西藏不丹尼泊尔印度西孟加拉邦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全境几乎均在海拔1500米以上。北部为山区,南部的谷地土地肥沃,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锡金各地海拔差异大,全境西、北、东三面被高山围绕,呈马蹄形。东部是栋基亚山脉,西部以辛加利山脉与尼泊尔为界,辛加利山脉上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全境属提斯塔河流域,该河被视为锡金的“母亲河”。

早期西藏人移民称锡金为"登疆",意为"盛产稻米的山谷",中国清朝根据锡金语音译称为“哲孟雄”。尼泊尔人移居于此地称之为“锡金”,“锡金”之名就来源于尼泊尔裔林布族语言,意为“新地方”。


公元7世纪,哲孟雄是吐蕃帝国的一部分。9世纪时,“哲孟雄”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在莲花生大师的有关的传说中,将会有一位来自东方的、名叫“彭措”的人统治该地。17世纪,藏族部落菩提亚人"蓬楚格·纳穆加尔"建立了"纳穆加尔王朝"(即 锡金王国),"蓬楚格·纳穆加尔"是来自西藏康巴地区的菩提亚人贵族,降服了锡金土著雷布查人势力。并向拉萨甘丹颇章政权进贡。据《清史稿》记载“哲孟雄部,位于西藏西南,为唐古特屏籓。自五世达赖以来,因其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归达赖喇嘛管辖。”

1788年尼锡战争爆发,尼泊尔廓尔喀军队入侵锡金,攻占锡金当时的首都“拉达孜”,锡金国王越境逃亡到西藏,在热日宗春丕河谷避难,廓尔喀军队继续向西藏推进,一度占领整个后藏并洗劫班禅喇嘛的驻地扎什伦布寺,结果达喇班禅向清政府请求援军。乾隆皇帝先后两次用兵,最后由福康安海兰察统率清军于1791年将廓尔喀人全部逐出西藏,并越境追击至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城郊。廓尔喀军队在挫败清军前锋获得小胜后请降,从此尼泊尔成为中国的藩属,这也是乾隆“十全武功”的最后一战。

清军击退尼泊尔后锡金本欲收复其失土,但这时尼锡战争中假意援助锡金的不丹军队突然攻击锡金,导致本来就已经被廓尔喀人打得溃不成军的锡金腹背受敌,结果锡金在"提斯塔河谷地"以西的大片领土仍然沦于尼泊尔之手,而"提斯塔河谷地"以东的领土则被不丹占领,锡金只保有"提斯塔河上游"的领土,比现在的锡金邦大不了多少的区域。

1887年英国侵占锡金并割据了"大吉岭"和"兰吉德河"以南的地区,1861年2月英国再次入侵锡金,1890年锡金沦为英国保护国。英国殖民主义退出南亚后,锡金未能获得独立。1947年印度与锡金签订《维持现状协定》。1949年6月印军进驻锡金 ,1950年12月迫使锡金签订《印度和锡金和平条约》,锡金变为印度的“保护国”,国防、外交、经济悉由印度控制。1968年8月甘托克爆发反印示威,要求废除印锡条约。印度于1973年4月对锡金实行军事占领,5月印、锡签订《锡金协定》,锡金内政、国防、外交、经济全由印度“负责”。1974年6月锡金议会通过由印度拟定的《锡金宪法》,规定印政府派驻的首席行政官为政府首脑和议会议长。9月印度议会两院通过《印度宪法修正案》 ,规定锡金为印度的“联系邦”,在印度两院各为锡金设1个议席。1975年印度军队软禁了锡金国王。不久,印议会又通过决议把锡金变为印度的一个“邦”。1982 年1月被废黜的锡金国王"帕乐登·顿杜普·纳姆伽尔"卒于美国纽约 。2月王储"旺楚克·滕辛·纳姆伽尔"即位。他表示,印度吞并锡金是非法的。

  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稻谷、玉米、青稞、马铃薯和小豆等。森林覆盖率为36%。水力资源丰富。有肥皂、皮革、火柴、编织、水果加工、酿酒等工业和手工业。全国有碎石铺的公路1500千米。


锡金地区民族语言

①来自西藏的语言:⊙藏语衛藏方言-菩提亚语(锡金语)、⊙雷布查语(属藏緬語族藏語支);

②来自尼泊尔的语言:⊙林布语(属藏緬語族基蘭特語支)、⊙古隆语(屬藏緬語族達芒語支)、⊙马嘉尔语(属藏緬語族馬嘉爾語支)、⊙苏努瓦尔语(属藏緬語族基蘭特語支)、⊙尼瓦尔语(屬漢藏語系雅利安化藏緬語族)、⊙拉伊语(属藏緬語族基蘭特語支)、⊙夏尔巴语(属藏緬語族藏語支)、⊙达芒语(屬藏緬語族達芒語支)、⊙尼泊尔语(卡斯库拉语/屬印度-雅利安語支帕哈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