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阎锡山

  阎锡山汉语拼音:Yan Xishan;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清末举人。山西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人。卒于台北中华民国时期晋系军阀首领、南京国民政府军政要员。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将军府同武上将军,国军(及其前身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北洋军阀晋系领袖。曾任行政院院长、国防部部长及总统府资政等职务。

  1904年赴日学习军事。次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任山西新军标统。武昌起义后,率部占领巡抚衙门,任都督。后依附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政权,长期盘踞山西,投机钻营,扩充实力。四一二政变后,自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追随蒋介石在山西“清党”反共。1928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参加对奉军作战。1929年后任国民政府政务院内政部长、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等职。1930年8月,联合冯玉祥等反蒋派系在北平(今北京)组织国民政府,任主席。后因中原大战失败潜逃大连。1932年回晋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组织忻口会战,重创日军。此后态度逐渐发生变化,投机于降日、抗日之间。抗战胜利后,参加蒋介石发动的反共内战。1947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1949年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2月逃往台湾。1950年3月任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兼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

生平

身世

  阎锡山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6岁丧母、9岁入私塾读书、16岁协助其父阎书堂(字子明)经商。

辛亥革命

  1901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自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返国,出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监督。不久应清朝行省乡试,中举人。任山西陆军第二标教官,后任标统。武昌起义发生后,当时的山西巡抚陆钟琦很早已经意识到山西新军不稳定不可靠,为防意外,他一方面从外面调配巡防营驻扎省城维护秩序,另一方面将驻守省城的新军调往外地。陆钟琦给出的开拔时限为10月28日。当天下午,新军中具有新思想的军官黄国梁、阎锡山、张瑜、温寿泉、乔煦、南桂馨等集会决定利用开拔命令领取武器弹药,当天夜里突然发难,驻扎太原城外的新军第八十五标第三营管带姚以价率先从南门攻城,驻守在城内的第八十六标标统阎锡山迅即响应。仅一夜功夫,太原全城就被起义军占领,山西巡抚陆钟琦、协统谭振德被击毙,满城亦降。稍后,山西全省各州县仿照省城相继光复。辛亥革命成功后,阎锡山任山西都督,按新军起义的顺序,山西省是全国的第五个宣布独立的省份。

北洋时代

  袁世凯洪宪称帝时,阎表示积极支持,因此获封一等侯。之后阎亦继续支持北洋政府。1917年护法运动期间,奉段祺瑞令带兵赴湖南作战。因晋商富甲天下,山西省于清末与民国初年为中国富庶省份,因此阎锡山作为1910年代-1920年代地方领导人成为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农业政策

  1917年开始,阎锡山重拳出击,推出“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种树、蚕桑、禁烟、断辫、天足;“三事”:种棉、造林、牲畜)来发展农业。梁漱溟在1922年到山西考察村政建设时,也曾在山西国民师范发表了一篇夸奖山西农村建设成绩的演讲:“现在全国各地都乱到极点,个人自由的权力,全被剥夺无遗。……如广西、广东、湖南、四川、陕西……,哪处不是民不聊生!……山西这方面,无论如何,我们总是可以赞美地方政府有一种维持治安的功劳。”

兵工业

  阎锡山对山西工业特别是军火业的发展也不遗余力。他所设立的太原兵工厂和山西火药厂,曾与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汉阳兵工厂和沈阳兵工厂并列。生产的弹药不仅能满足自己军队的需求,也成为他拉拢和要挟其他军阀势力的重要工具。由于弹药充足,阎锡山曾下令官兵在打靶时,一律用实弹。这种气派,在全国军队中绝无仅有。

北伐革命时期

  1926年北伐战争起,1927年元月,与蒋介石合作,任为国民革命军北路总司令,6月阎锡山通电拥护三民主义,除五色旗,改悬青天白日红旗,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对张作霖作战。1929年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930年元旦,获国民政府颁授一等宝鼎勋章。

中原大战时期

  北伐结束之后,阎锡山与蒋介石就“国军编遣事件”意见相左,联同冯玉祥李宗仁另组“国民政府”(阎任“国民政府”主席),引发中原大战。9月,奉系领袖张学良通电支持蒋介石,并派兵攻入山海关关内,随即掌握北平。冯、阎大败。阎锡山先到大连,之后再回山西。

  阎锡山从大连回到山西后,山西经济因为战争的破坏已经濒临崩溃。阎锡山埋头经济建设的同时,开始编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方案》。当时,连中央政府都做不到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更别提其它的省市了。阎锡山却做到了,而且做得有声有色。山西经济在省政十年计划方案的保驾护航下,渐渐步上正轨,再现了山西当年的繁荣。大批外省人和外国人涌入山西,观摩学习。据一位美国的新闻记者说,山西省的工人每天可以拿到六角至一元二角钱,与其他省市工人相比,这简直就是高工资,而另一位访问过山西的外国人说,山西工业发展的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抗日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寻求和解,齐心抗日。阎于1932年3月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7年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与共产党薄一波徐向前等人合作。抗日战争中参与并指挥了太原会战等诸多大小战斗。

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

  1945年8月下旬,时任国民党军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的阎锡山,以其第19军军长史泽波率第19军、第61军一部共1.7万人进攻晋西南。八路军集中太行、太岳、冀南三个战区的主力及地方武装共3.1万人,发起上党战役。至10月12日,共歼国民党军3.5万人,其中生俘3.1万人,缴获山炮24门,机枪2000余挺,各种枪1.6万余支,国民革命军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阵亡,第19军军长史泽波被俘。最后阎锡山部只掌控着太原及大同两座孤城。

  1946年1月,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议。是年6月,随着国共内战全面爆发,阎锡山部在山西各地向共军发起进攻。

  第二战区撤销后,阎锡山担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兼山西省政府主席,继续掌握山西的军政大权。

  随着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失利,在接到时任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邀请电后,阎锡山于1949年3月29日乘机飞往南京。4月24日,解放军攻克太原,山西省政府代主席梁化之及特种警宪指挥处特务40余人自杀,从而结束了阎锡山在山西的38年统治。

  南京失守后,中华民国政府南迁广州。1949年6月,阎锡山在广州就任行政院长并兼任国防部长。

台湾时期

  11月20日,李宗仁以养病为由,宣布中枢军政交由阎锡山负责。12月8日阎锡山自成都飞到台湾,编查“太原五百完人”名单,宣传以梁化之为首的“太原五百完人”事迹,并短暂代理中华民国政府在台军政。1950年3月,蒋介石于台湾续任中华民国总统“复行视事”,阎锡山随即自行辞职,并被聘为总统府资政,1960年,阎锡山病逝台北。葬于七星区阳明山

思想

哲学理念

  阎锡山创立了自称为“中的哲学”哲学思想。他认为不偏不奇、情理兼顾,不过不及是为中,事之恰好处是为中;人事得中则成,失中则毁;承认矛盾,要用二的分析法分析矛盾,以求得矛盾的不矛盾,使矛盾对消,达到适中,以求生存;认为事理有母理与子理之别,母理是不变的,子理服从母理,人事以生为最高母理;存在即是真理,需要即是合法。

用人理念

  阎锡山在《日记》中不惮其烦地多次总结他的用人经验。他很欣赏曾国藩说的“用人以外无经济(经国济民)”的话,认为“得人事举,失人事败”,“有干部即有政权”,“没有人的困难比没钱的困难还大”;同时,他感到用人是一件很难的事,多次说过“知人难,用人尤难”,认为“用人如御马,御之善可以行远,御之不善反能覆身”。“用人处事,不慎之于始,必悔之于终”。他忧虑的是自己“智不足以知人,勇不足以胜人,仁不足以感人”。

  和民国时代的许多权势人物一样,阎锡山用人,亦存在很浓重的乡土、亲族特色,对亲戚十分照顾。他夫人徐竹青的叔叔徐一清,当了山西财政司司长兼大汉银行经理,掌握山西财权。还有个远亲,靠阎锡山的关系进了山西省粮食局任职。有人向阎批评“此人根本不懂粮食”。阎哼了一声说:“那他会吃粮食么?会吃就行。”

  当年在山西当地流传着“会说五台话,就把洋刀挎”的流行语,以及“亲不亲,故乡人”这也阎锡山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多少反映了阎对同乡与亲戚的态度。

军国主义

  留学日本的阎锡山受军国主义影响很深,并在山西省内积极宣传,并撰写有所《军国主义谈》一书,1915年7月中旬印制成册,分发全省各机关学校阅览,广泛流传。全书采用问答体、共13问,约2万余字。主要有军国与强国、战胜之术、武德教育、军人地位、军心作用等观点。

经济理念

  阎锡山曾说:“各取所需是圣人制度。各取所值是贤人制度。劳资合一是常人制度。私产生息是盗贼制度。常人多只好行常人制度,贤人多可行贤人制度,圣人多始可行圣人制度。”[7]这句话显然包含阎锡山对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中经济制度的理解。

著作、演讲、文章

  • 《仁学与仁政——第九次整理村范会议讲词》
  • 《公道主义之村本政治》
  • 《村村无讼 家家有余》
  • 《先将自己放在民间,才能将政治放在民间》
  • 《国情人情与全民革命》
  • 《三十七年元旦首脑部团拜大会训话》
  • 《对美国白皮书之观感》
  • 《世界大同》
  • 《三百年中国》
  • 《阎锡山日记》
  • 《军国主义谈》

家庭

  阎锡山有5个儿子,分别为长子阎志恭、次子阎志宽、三子阎志信、四子阎志敏、五子阎志惠。

轶闻

对联

  抗战前夕,阎锡山到江苏无锡游览。有人撰一上联,登在上海《大公报》上,征求下联。上联是: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此联奇巧,很长时间无人能对出下联,几乎成了绝对。直至1942年,《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来到天长县新四军驻地采访。他猛然想起数年前《大公报》上的征联,顿生灵感,随口对道: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该下联中,同样以人名、地名入联,与上联相对,十分工整,可谓天衣无缝。

人肉换猪肉

  阎锡山近亲,一是自己的阎家,二是他的娘舅曲家,但这两家人都是搞经济的,除阎锡山之外,没有从政的,也可以说没有从军的(阎的族孙阎树梅短期参军,1939年逝世)。因为阎、曲两家都是由经商发家,家族的传统认为从事经济工作既实惠又少风险。阎锡山的表兄曲清斋的儿子宪治要到日本留学学军事,征求阎锡山的意见,阎说:“咱家的子弟,怎么能拿上人肉换猪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