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升镇(灵石县)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王家大院

  静升镇汉语拼音:Jingsheng Zhen;英语:Jingsheng Town),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估衣店、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远在新石器时代,古镇静升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商代则是“内”部落生产劳动、安居乐业的地方。春秋时,因介子推之故,与静升相连的绵山被封为介山,静升也曾名为“旌善村”。开皇又改为“灵瑞乡”。贞观以来,灵瑞乡日臻兴旺,直至皇庆年间仍以灵瑞乡称之。到康乾盛世,农商发达,经济繁荣,民间修庙宇,建民居,大兴土木,静升镇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发展时期,被誉为“晋中第一镇”。

  静升镇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到嘉庆年间(1796-1820年),达到其鼎盛时期,当时有“一街九沟八堡十八巷”,其中东西横贯五里的主街更是商铺林立,非常繁荣。静升镇内现存五处王氏堡院,有红门堡、高家崖堡、西堡子、东南堡和下南堡。其中高家崖堡和红门堡保存最为完整。高家崖与红门堡东西相峙而立,中间以一桥相连。

  王家大院的雕刻艺术也非常有价值,以石雕、木雕、砖雕为主,各类重要构件均进行装饰,雕刻图案丰富多彩,内容广泛,多采用各种吉祥图案,“岁寒三友”、“四季花开”、“二十四孝”、“四君子”、“四艺图”等表现文人高雅情趣的图案占了绝大部分。


  静升镇王家大院

  静升镇王家大院,为清代民居建筑。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所建,总面积达 25 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开放的高家崖、红门堡两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大小院落 123 座,房屋 1118 间,面积 4.5 万平方米。

  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高家崖建筑群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现在,高家崖各院厅堂及居室内,依照“尊卑分等,贵贱分级,上下有序,长幼有伦,内外有别”的封建礼制格局,将静升王氏家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门别类地陈列于其中,基本上恢复了王家当年的历史风貌。

  红门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在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同高家崖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红门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惟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开馆后,几乎天天都有来自国内外的王姓族人到此旅游观光、寻根谒祖或信函、电话咨询。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开放几年来,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首都一家报纸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在北京及周边省市引起了广泛关注。朱镕基、尉健行等当时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国际知名学者郑孝燮、罗哲文、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王家大院后,亦都欣然题词赋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1999 年,王家大院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 2001年,通过了 ISO9000 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王家大院又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 2003 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