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語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馬來語拼音:Malaiyu;英語:Malay Language),馬來西亞汶萊的官方語言,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屬南島語系印尼語族。分佈於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泰國南部及印尼的蘇門答臘、廖內和林加諸島。使用人口超過3,000萬。

  7世紀,一種含有大量梵語詞的古馬來語在南蘇門答臘地區產生,成為當地廣泛使用的商業語言。14世紀以後,有馬來亞、雅加達、安汶等地區方言,同時還出現了市場馬來語——簡化了的馬來語,分佈於南洋群島。馬來西亞的現代標準馬來語,又稱馬來西亞語,它在部分基本詞彙、部分語音和某些形態與句法特徵方面與印尼語有細微差別。馬來語有6個單母音、3個雙母音、24個輔音(其中6個是外來語的輔音)。

  語詞多源於梵語和阿拉伯語。大部分詞由兩個音節的詞根組成,通過前、後、中綴構成派生詞或表達某些語法意義。名詞沒有性、數、格的變化,重疊法可以構成複數和表示其他語法意義。馬來語是分析型語言,句法關係由功能詞和詞序表示。基本語序為主–動–賓型,定語在名詞之後,狀語在動詞之後。馬來語最初使用源於印度的帕拉瓦文字,14世紀以後使用爪宜文字,是阿拉伯字母的變體。19世紀末,英國人把爪宜字母拼寫法改成了拉丁字母拼寫法。1904年後在馬來亞推行用拉丁字母書寫的現代馬來語,爪宜文還在蘇門答臘等地區繼續使用。馬來語與印尼語極為相似,同源詞多達80%以上。從語言學上講,它們是同一種語言的不同地區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