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3年3月14日 (四) 16:28阳春7号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立陶宛国旗
立陶宛国徽
立陶宛:维尔纽斯城市风光
立陶宛:维尔纽斯建筑风格
立陶宛:自然风光

  立陶宛共和国汉语拼音:Litaowan Gongheguo;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英语: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位于欧洲东北部,是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面积65,300平方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接拉脱维亚,东连白俄罗斯,南邻波兰,西濒波罗的海和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首都维尔纽斯。是欧盟北约、申根公约及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境线总长1644公里,海岸线长90公里。属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气候。最高点海拔293.6米。

  立陶宛是一个历史古国,与俄罗斯一直在北欧及东欧争雄。立陶宛是以其民族名称命名的国家。其先民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分布在涅曼河道格拉瓦河流域的立陶宛人、奥克什泰特人、热麦特人、斯卡尔瓦人等。13世纪初,受条顿骑士团统治;1240年建立立陶宛大公国;1569年至1791年与波兰合并,建立“波兰贵族共和国”;1814年至1815年被并入俄皇俄国;1940年建立“立陶宛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加入苏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

  立陶宛曾经是世界上核能发电占全国总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截至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发电在全国总发电比例中占到了80.1%。 不过在2009年12月31日最后一个小时前,立陶宛关闭了其最后一座伊格纳利纳核电站,其境内二个核电站分别于2004年及2009年先后关闭,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完全脱离核电的国家,这是由于立陶宛要加入欧盟条件之一;为此新的能源替代问题重要,立陶宛计划将兴建一座天然气发电厂,预计在2013年以前完工,不过它还是无法满足现有用电需求,仍得从俄罗斯、爱沙尼亚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采购能源,弥补用电缺口。

基本国情

  国名 立陶宛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

  国旗 是一面黄、绿、红横向三色旗帜,由立陶宛于1989年3月20日从前苏联独立时采纳为国旗。之前,于1918年至1940年期间,这面旗帜亦是当时仍然保持独立国家地位的立陶宛国旗。1941年至1945年,立陶宛曾被纳粹德国短暂占领,到1945年被苏联吞并,直至1989年为止。苏联占领期间,立陶宛采用另一面旗帜,为红底左上角有黄色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的泛苏联旗帜,之后旗帜下方加上白色窄条和绿色宽条。立陶宛现国旗的长宽比例本来是1:2,2004年改为3:5。

  国徽 为盾徽。红色盾面上一位身着银装的骑士跨在一匹白色的骏马上,右手挥一把银剑,左手持蓝地镶金黄色双十字的盾牌。前苏联时期曾经使用的加盟共和国国徽。另有大国徽,盾外有独角兽和狮鹫守护,上有大公冠。下有三叉戟,并书以格言“让统一盛放”。

  面积 6.53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11年6月,立陶宛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取消县制,全国改为由7个城市、43个区、8个自治机构和2个疗养区共60个地方行政单位构成,大小城镇100余座。主要城市有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等。

  人口 319.93万(2011年12月)。立陶宛族占83.1%,波兰族占6.0%,俄罗斯族占4.8%。此外还有白俄罗斯、乌克兰、犹太等民族。官方语言为立陶宛语,多数居民懂俄语。主要信奉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东正教、新教路德宗等。

  首都 维尔纽斯(VILNIUS),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54.9万(2011年12月)。1月平均气温-4.9℃,7月平均气温17℃。

  国家元首 总统达里娅·格里鲍斯凯婕(Dalia GRYBAUSKAITĖ,女),2009年7月就职,任期5年。

  重要节日 国家重建日(国庆日):2月16日(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国家重建,立陶宛共和国成立);恢复独立日:3月11日(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发表恢复独立宣言);国家日:7月6日(1253年7月6日立陶宛国王明陶卡斯加冕)。

历史

  立陶宛人属远古印欧语系的一支,于公元前即已来到波罗的海沿岸定居。12世纪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国成立。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公主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约盖拉(Jogaila),两国的结合使国力倍增,俨然成为欧洲大国。1569年依据卢布林条约正式合并,成立波兰立陶宛联邦。由于对外长期战争,加上国内动乱不止,国力迅速衰退,最终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为俄罗斯、普鲁士及奥地利的三次瓜分后灭亡。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土,自此成为沙俄版图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国占领。1917年俄国接连爆发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后由列宁主导成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独立。1939年德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立陶宛被划入苏联势力范围,1940年6月14日,即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指责立陶宛政府破坏《苏立互助条约》,进行反苏活动,要求马上逮捕挑衅祸首,保证苏军在立陶宛境内自由通行,在战略要地驻军。立陶宛应允,15日,苏军占领立陶宛[3]。1941年德苏战事爆发,德军跨出东普鲁士,迅速占领立陶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立陶宛被苏联吞并。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苏联才承认其独立。

  2006年5月30日,阿达姆库斯总统对来自劳动党的两名涉嫌腐败的部长表示不信任,劳动党因此于5月31日宣布退出执政联盟。6月1日,总理布拉藻斯卡斯向总统递交辞呈并获批准。担任财政部长的巴尔齐蒂斯被阿达姆库斯任命为代总理。

地理

  立陶宛位于欧洲中东部(北纬53°54′~56°27′,东经20°56′~26°51′),北与拉脱维亚接壤,东、南与白俄罗斯毗连,西南与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和波兰相邻,西濒波罗的海。1989年法国国家地理研究所测定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以北26公里的PURNISKIU村附近的坐标(北纬54°51′,东经25°19′)为欧洲地理中心。国界线总长1714公里,其中陆地边界长1624公里, 海岸线长90公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尚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东南部的高地,最高点海拔293.6米。立陶宛是欧洲湖泊最多的国家之一,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0个,湖泊总面积达88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的DRUKSIAI湖面积4479公顷;共有722条河流,最长的河流-涅曼河全长937公里,其中在立境内47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波罗的海。

气候

  介于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之间,冬季较长,多雨雪,日照少,9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温度最低,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4-7摄氏度; 夏季较短而凉爽,日照时间较长,最温暖是6月下旬至8月上旬,7月份平均气温为16-20摄氏度。全年植物生长期为169-202天。年平均降水量748毫米。陆地平均风速3-3.5米/秒,滨海平均风速5.5-6米/秒。

行政区划

  2011年6月,立陶宛进行行政区划改革,取消县制,全国改为由7个城市、43个区、8个自治机构和2个疗养区共60个地方行政单位构成,大小城镇100余座。主要城市有维尔纽斯、考纳斯、克莱佩达、希奥利艾等。

政治

  议会内阁制,总统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最多可任两届,凡年龄在40岁以上且居住满3年以上者可参选总统,若总统未能履行其职务时由国会议长代理,总理由总统提名经国会同意;国会称为塞玛斯(Seimas),141席,任期4年,其中71席由人民选出,70席由政党得票比率分配。

  2011年,立政局总体保持稳定,执政联盟在国内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地位有所巩固。格里鲍斯凯婕总统保持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宪法

  1992年10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11月2日生效,后多次修订。现行宪法共15章154条。规定立陶宛是独立的民主共和国,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公民权利一律平等。立为议会制国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批准或否决总统提名的总理人选;任命和解除国家领导人的职务;有权弹劾总统,但需经3/5以上议员支持。总统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任期5年,最多任两届。凡年龄在40岁以上且近3年在立连续居住的立公民可竞选总统。如总统病故、辞职、被弹劾或由于健康原因无法履行职务时,其职责由议长代为行使。总统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就重大外交问题做出决策,经议会同意任命和撤换总理,根据总理推荐任命和撤换部长。

议会

  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共有141个席位,任期四年。凡年满25岁、在立定居的立公民有权竞选议员。其中71名议员由全国71个选区直接选出,其余70名由进入议会的政党产生,获得5%以上选票的政党和7%以上选票的政党联盟可进入议会,并根据各自获得选票的比例分配议席。现议会于2008年10月选举产生,目前其主要党团及所占议席分别为: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党团46席、社会民主党党团24席、秩序与正义党党团17席、自由中间联盟和民族复兴党联合党团13席、自由运动党党团12席、劳动党党团10席、混合党团10席、基督教党党团8席。现任议长伊莲娜·德古婕涅(Irena DEGUTIENĖ,女),2009年9月当选。

政府

  本届政府为独立后第15届政府,由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自由运动、自由中间联盟、民族复兴党四个党派联合执政,于2008年12月组成,下设14个部。总理:安德留斯·库比留斯(Andrius KUBILIUS)。内阁成员包括:外交部长奥德罗纽斯·阿茹巴利斯(Audronius AŽUBALIS)、文化部长阿鲁纳斯·盖鲁纳斯(Arūnas GELŪNAS)、社会保障和劳动部长多纳塔斯·扬考斯卡斯(Donatas JANKAUSKAS)、国防部长拉萨·尤克涅维切涅(Rasa JUKNEVIČIENĖ,女)、环境部长盖迪米纳斯·卡兹劳斯卡斯(Gediminas KAZLAUSKAS)、经济部长利曼塔斯·日留斯(Rimantas ŽYLIUS)、交通和通讯部长埃利吉尤斯·马修利斯(Eligijus MASIULIS)、内务部长阿尔图拉斯·梅里亚纳斯(Artūras MELIANAS)、能源部长阿尔维达斯·塞克莫卡斯(Arvydas SEKMOKAS)、农业部长卡济斯·斯塔尔凯维丘斯(Kazys STARKEVIČIUS)、教育和科学部长金塔拉斯·斯捷潘纳维丘斯(Gintaras STEPONAVIČIUS)、司法部长列米吉尤斯·希马修斯(Remigijus ŠIMAŠIUS)、财政部长茵格里达·希蒙妮婕(Ingrida SIMONYTĖ,女)、卫生部长赖蒙达斯·舒基斯(Raimondas ŠUKYS)。

司法机构

  宪法法院院长罗穆阿尔达斯·凯斯图蒂斯·乌尔拜蒂斯(Romualdas Kęstutis URBAITIS),2011年4月就职,任期9年。最高法院院长金塔拉斯·克里热维丘斯(Gintaras KRYŽEVIČIUS),2009年10月就职,任期9年。总检察长达留斯·瓦利斯(Darius VALYS),2010年6月就职,任期5年。

政党

  截至2010年底,立共有40余个政党和政治组织注册登记,主要政党有:

  (1)祖国联盟—基督教民主党(原保守党)(Homeland Union—Lithuanian Christian Democrats “LITHUANIAN CONSERVATIVES”):联合执政党之一。1993年5月1日成立。现有党员1.4万人。主席安德留斯·库比留斯(Andrius KUBILIUS),现任总理。

  (2)自由运动党(Liberals Movement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联合执政党之一。2006年2月25日成立,主要由从自由中间联盟中退出的成员组成,现有党员2000余人。主席埃利吉尤斯·马修利斯(Eligijus MASIULIS),现任交通部长。

  (3)自由中间联盟(Lithuanian Liberal and Centre Union):联合执政党之一。2003年5月31日创建,由立自由者联盟、中间联盟和现代基督教民主联盟三党合并组成,现有成员4000余人。主席阿尔吉斯·恰普利卡斯(Algis ČAPLIKAS),现任副议长。

  (4)社会民主党(Lithuanian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在野党。1896年创建,1989年8月12日重建,2001年1月27日与立陶宛劳动民主党(Lithuanian Democratic Labor Party)合并。现有党员1.5万余人。主席阿尔吉尔达斯·布特凯维丘斯(Algirdas BUTKEVIČIUS),现任议会反对派领袖。

  (5)劳动党(Lithuanian Labor Party):在野党。2003年11月26日创建,2006年发生分裂,部分党员脱党另建公民民主党。2011年6月,立陶宛新联盟(New Union of Lithuania)与劳动党合并。现有党员1.2万余人。主席维克托拉斯·乌斯帕斯基赫(Viktoras USPASKICH),现任欧洲议会议员。

  (6)秩序与正义党(Order and Justice Party):在野党。2002年3月9日成立,原名自由民主党,2006年5月13日改称秩序与正义党(自由民主党),2008年3月8日该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决定正式改称现名,现有党员7000余人。主席罗兰达斯·帕克萨斯(Rolandas PAKSAS),前总统、现任欧洲议会议员。

  (7)基督教党(Christian Party):在野党。2010年1月23日成立,由基督保守社会联盟、议会“统一立陶宛”党团(现已更名为基督教党团)、基督教民主联盟等合并而成。主席盖迪米纳斯·瓦格诺留斯(Gediminas VAGNORIUS),前总理。

  其他政党有:立陶宛农民人民联盟(Lithuanian Peasant Popular Union)、立陶宛波兰人选举运动(Electoral Action of Poles in Lithuania)等。

重要人物

  达里娅·格里鲍斯凯婕(Dalia GRYBAUSKAITĖ) 总统。女,1956年3月生于维尔纽斯市。1983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日丹诺夫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1988年在莫斯科社会科学院完成经济学博士论文答辩。1983~1990年在维尔纽斯高级党校任教。1990~1991年在立陶宛经济研究所任职。1991~1994年先后任对外经济关系部和外交部司长。1994~1995年任驻欧盟大使兼入盟谈判副代表。1996~1999年任驻美国使馆公使。1999~2001年先后任财政部和外交部副部长。2001~2004年任财政部长。2004~2009年任欧盟委员会财政计划和预算委员。在2009年5月17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以68.21%的得票率当选总统,并于7月正式就职。未婚,无子女。

  伊莲娜·德古婕涅(Irena DEGUTIENĖ) 议长。女,1949年6月生于希奥利艾市。1974年毕业于维尔纽斯大学医学系。1974~1994年在维尔纽斯大学附属红十字医院工作,先后任麻醉科、康复科、肠胃科等科室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1994~1996年任卫生部副国务秘书。1996~2000年任社会保障与劳动部部长,1999年5~6月和10~11月两度出任代总理。2008年11月至2009年9月任立陶宛第一副议长。2009年9月当选议长。已婚,有两个孩子。

  安德留斯·库比留斯(Andrius KUBILIUS) 总理。生于1956年12月8日。1979年毕业于维尔纽斯大学物理系。1981~1984年在维尔纽斯大学研究生院进修。1984~1990年先后在维尔纽斯大学任实验员、工程师和研究员。1990年参与立独立运动“萨尤季斯”,1990~1992年任该组织责任秘书。1992~2008年连续五次当选立陶宛第六至十届议会议员,先后在议会欧洲事务、自然保护、法律和法制、预算和财政等委员会工作,其中1996~1999年任第一副议长。1999~2000年任立陶宛总理。2008年12月再度出任总理。已婚,有两子。

经济

  工业是立陶宛的支柱产业,主要由矿业及采石业、加工制造业以及能源工业3大部门组成。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纺织、化工等为主,机械制造、化工、石油化工、电子工业、金属加工工业等发展迅速,生产的高精度机床、仪表、电子计算机等产品行销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有3个自由经济区:考纳斯、克莱佩达和希奥利艾。

  首都维尔纽斯是全国工业中心,全市工业产值占立陶宛工业总产值的2/3以上。

  2011年,立陶宛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势头,实体经济趋于改善,工业产值稳步回升,国内消费快速回暖,出口明显回升,失业率有所下降。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060亿立特(约307亿欧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132立特(约9596欧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5.9%

  货币名称:立特(LITAS),辅币为立分(CENTAS),1立特=100立分

  汇率:1美元约合2.6274立特(2011年12月);1欧元=3.4528立特(固定汇率)

  通货膨胀率:4.1%

  失业率:15.4%

  总就业人口:137.09万

资源

  森林和水资源丰富。森林面积211.5万公顷,覆盖率为32.7%。有722条河流,长度超过100公里的河流有21条,最长的涅穆纳斯河全长937公里,在立境内长度为475公里。立境内湖泊众多,水域面积超过880平方公里,面积超过0.5公顷的湖泊有2834个,其中最大的德鲁克夏伊湖面积4479公顷(42.26平方公里)。此外还有泥炭、矿物建筑材料等资源。

工业

  2011年工业产值661.5亿立特(约191.58亿欧元),同比增长7.4%,占GDP的62.4%。2010年,工业从业人口23.81万,占就业总人口的17.7%。立工业主要分为采矿和加工制造业、水电气供应两大部分,产值分别为572.8亿立特和81.12亿立特,同比分别增长10.4%和下降14.4%。

农业

  2011年农业产值79亿立特(约22.88亿欧元),同比增长21.2%。2010年,农业从业人口12.26万,占就业总人口的9.1%。

服务业

  服务业是立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服务业产值412亿立特,同比增长11.3%。其中交通运输业189亿立特,酒店服务业4.21亿立特,其他服务业216亿立特,同比分别增长15.3%、24.2%和7.8%。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口90.12万人,占就业总人口的63.6%。

旅游业

  2010年,立宾馆、旅店、疗养院等旅游机构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55.28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84.03万人次,占54.1%,主要来自波兰(16.2%)、德国(12.6%)、俄罗斯(12.6%)和拉脱维亚(7.9%)等国。立公民赴国外旅游19.87万人次,同比下降60.5%,主要目的国为白俄罗斯、波兰、俄罗斯、拉脱维亚。截至2010年底,立共有各类宾馆、酒店等907家,客房21185间。主要旅游景点:维尔纽斯老城、特拉盖古堡、凯尔纳维遗址、尼达沙丘、帕兰加、希奥利艾十字架山、德鲁斯基宁盖等。

交通运输

  交通体系完备,铁路网与欧洲及独联体国家连成一体,可直接或转车前往有关国家;公路网发达,有E28、E67、E77、E85、E262、E272等6条欧洲公路干线经过;克莱佩达港是立最大海港,与世界200多个港口通航。国内交通运输以公路、铁路为主。

  2011年,立全年货运总量为1.21亿吨,较上年增长5.2%。客运总量为3.94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5%。

  主要国际机场:维尔纽斯机场、考纳斯机场、帕兰加机场。

财政金融

  立陶宛中央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月,立黄金外汇储备200亿立特(57.92亿欧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

  据立陶宛财政部统计,2011年,立中央财政收入306.95亿立特(约88.90亿欧元),财政支出339.57亿立特(约98.35亿欧元),财政赤字32.62亿立特(约9.45亿欧元)。截至2011年12月,立中央政府债务总额385.04亿立特(约111.51亿欧元),占GDP的36.4%,其中长期债务375.74亿立特(约108.82亿欧元),占97.6%,短期债务9.3亿立特(约2.69亿欧元),占2.4%。

  截至2011年12月,立共有9家注册商业银行、8家外国银行分行和代表处,外国资本占85%。此外还有立中央信用社及其他67家信用社,另有174家欧盟国家银行虽在立无代表机构,但可处理跨国业务。

对外贸易

  据立陶宛海关统计,2011年立进出口总额1478亿立特(约428.06亿欧元),同比增长28.6%,其中出口额696亿立特(约201.58亿欧元),进口额782亿立特(约226.48亿欧元),同比分别增长28.9%和28.2%,外贸逆差为86亿立特(约24.91亿欧元),同比增长23.2%。

  主要出口商品为矿产品、机电设备、电气设备、木材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矿产品、机电设备、电气设备、化工产品、蔬菜及水果等。

  2011年,立对欧盟国家出口占出口额的61.4%,对独联体国家占27.7%,其中对俄罗斯出口占16.6%;立自欧盟进口占进口额的55.9%,独联体国家占36.6%,其中从俄罗斯进口占32.8%。

外国资本

  截至2011年底,立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372亿立特(约107.74亿欧元),较上年增加5.98%,人均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1628立特(约3368欧元)。主要投资国及所占份额依次为:瑞典15.4%,波兰11.5%,德国10.4%,荷兰8.8%和俄罗斯6.6%。外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交通通信业及金融业等。

对外投资

  2011年,立累计对外直接投资53.75亿立特(约15.57亿欧元),较上年减少0.9%。对外投资总额中78.4%投向欧盟国家,17.5%投向独联体国家。主要投资对象国及所占份额依次为:荷兰29.0%,拉脱维亚16.0%,塞浦路斯8.3%,波兰8.2%,俄罗斯7.6%,乌克兰6.3%。

人民生活

  2011年,立平均月收入2042立特(约591.4欧元),较上年增长2.6%,税后实际收入1592立特(约461欧元)。最低工资标准800立特(约231.7欧元)。2011年立失业率为15.4%,较上年下降2.4%,失业人口为24.88万人。

军事

  1992年11月19日组建军队,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立总统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家国防委员会是协助总统处理国防事务的决策机构,由总统、议长、总理、国防部长和三军司令组成。现阶段实行行政领导与作战指挥相分离的军政、军令双轨领导体制,即由国防部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由三军司令及其领导的国防参谋部指挥部队执行各种作战训练任务。现任国防部长拉萨·尤克涅维切涅,三军司令阿尔维达斯·波丘斯(Arvydas POČIUS)中将。立国家安全政策是公开、透明和非对抗性的,认为目前国家安全未受到任何直接军事威胁,不视任何国家为敌人。2011年,立军共有1.6万余人,编为陆军、空军、海军、特种作战部队、后勤保障部队、军事教育训练机构和部队等,其中陆军约6000余人,空军约1000余人,海军约600余人,还有8000余名预备役人员。目前,立军在阿富汗等地派驻200余人参与北约军事行动及协助当地重建工作。

  2011年度国防预算8.69亿立特(约2.52亿欧元),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82%。

文化

艺术

  立陶宛的木制十字架艺术 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立接受基督教以前的多神教时期,通过长期与基督教十字架造型的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十字架制作精细、大小形状各异。最著名的首莱市附近的十字架山有大大小小55000座十字架,往往每一个十字架背后都印证了立陶宛的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立陶宛开国以来的战争及革命都不同程度地保留在这些十字架上。罗马教皇保罗二世还曾专门造访。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 “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选中,立陶宛的十字架工艺与我国的昆曲、意大利西西里岛的提线木偶戏、西班牙厄尔切的神秘剧、韩国的皇陵祭祀仪式和音乐、菲律宾的圣歌等19个项目共同入选。

  琥珀 波罗的海地区的琥珀产量几乎占全世界的90%,立陶宛加工的琥珀工艺精细,造型精美,久负盛名。琥珀诞生于四千万至六千万年前,是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壳运动掩埋于地下,在经历地球岩层的高压,挤压作用之后产生质变的一种化石。随着岁月的流逝,深藏于地下的琥珀被河水冲刷到下游,直至海洋。它蕴涵着历史的积淀,散发着昔日太阳的光芒,因此被称为“太阳石”。琥珀浑然天成,古朴庄重,温润中透出典雅之气,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波罗的海地区盛产琥珀,早在石器时代,立陶宛居民就用各种质地坚硬、色泽润黄的琥珀和南欧的居民交换物品。

新闻出版

  2011年,立定期出版558种杂志和期刊,年发行总量6170万份;报纸262种,发行量1.76亿份。主要报刊有:《立陶宛晨报》、《共和国报》、《晚间消息报》、《商业新闻》、《考纳斯日报》、《西部快报》、《人物杂志》等。

  主要通讯社有:立陶宛通讯社(ELTA)、波罗的海通讯社(BNS)等,均为私营通讯社。

  主要电视台有:国家电视台——立陶宛电视台(LTV)、自由独立频道(LNK)、“TV-3”电视台、“TV-4”电视台等。

  主要电台有:国家电台——立陶宛电台、“M-1”电台、“中央电台”、“自由之波”电台、俄语电台“俄罗斯广播”、波兰语电台“ZNAD WILII”等。

风俗

  立陶宛民族是个比较细致、谨慎的民族,其生活方式接近西方国家,比较注重生活质量,追求休闲。休息日爱好外出旅游,喜爱体育运动。在住宅建筑和装修上都比较注意色调明快,追求舒适、安逸。穿着方面注重式样、花色,做工比较考究,比较注重产品的质量。

  立陶宛人特别钟爱一种色彩艳丽、上面有五光十色图案装饰的编织腰带。向客人献上这种腰带,则是表达对客人的崇高敬意。立陶宛人节日里身着色彩柔和、式样优美别致的民族服装。男子穿刺绣的白亚麻布衬衫、方格或条纹的裤子,外面罩一件短小的背心和呢外衣,系腰带和领带。女子着刺绣的长袖白衬衫,外套细花纹丝绸或绵缎背心。

社交习俗

  立陶宛人社交习俗总的特点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位居东欧立陶宛,国民性格有特点;内向文雅持稳重,仪表风度不死板;喜欢幽雅的环境,乐于轻声把话谈:“十三”、“周五”为凶兆,一火忌讳点三烟;众人面前厌耳语,否则会惹人生嫌。

  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立陶宛人在平时谈吐中,“请”与“谢谢”非常普遍,即使对自己非常熟悉的人也不例外。在与宾客攀谈时,总习惯轻声细语的气氛及温和、幽雅的场面。他们在社交场合很注重“女士优先”。无论是行走、乘车等,他们都惯于对女士给予特殊的优先和照顾。他们喜爱清洁,从不随便在公共场所乱丢废弃物。设宴用餐总乐于保持餐桌洁净、整齐和美观。他们昵爱红色。认为红色为喜庆、欢乐、胜利之色。

礼节礼仪

  立陶宛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惯以握手为礼。在好友谊间相见时,大多施拥抱礼。在亲友间相见时,还常施吻礼,吻额、吻面颊、吻手等都比较赏见。

信仰忌讳

  立陶宛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他们对在众人面前耳语的人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他们在用餐时,对使餐具任意作响的举止很忌讳。也不愿听到有人在用餐时发出咀嚼食物的声音。他们忌讳询问他人的工资、年龄、宗教等问题。主伙这些都属于隐私的范畴,打听这些属不礼貌行为。他们对用一火为三人点烟很忌讳。认为这样会给人带来厄运的。他们对“13”数和“星期五”很反感。认为“13”和“星期五”是令人丧气的数字和日期,因其会给人带来厄运和灾难。他们饮食上不喜欢吃虾及海味的菜肴,也不爱吃清蒸类的菜肴。

饮食习惯

  立陶宛人主要食物有面食、土豆、甜菜、白菜、猪肉、羊肉和奶制品等。火腿、香肠、熏猪肉是他们的传统肉制品。他们一般都喜欢烤制食品,也爱吃土豆或豌豆煮的稀饭和用土豆泥、奶渣及肉末做的甜饺子,猪肉熏肠也是他们的常用食品。他们喜欢俄式西餐,用餐惯于使用刀、叉、匙作餐具。他们对中国菜肴也很感兴趣,尤为喜欢熟透的风味菜肴。

  立陶宛人在饮食嗜好上有如下特点:

  1. 注重讲究菜肴要熟透,注重菜品要量大油重。
  2. 口味一般口味不喜太咸,爱微辣味道。
  3. 主食以面食为主。
  4. 副食:爱吃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鱼及蛋类等;蔬菜喜欢土豆、卷心菜、豌豆、西红柿、洋葱、黄瓜等;调料爱有胡椒粉、蕃茄酱等。
  5. 制法对烧、炸、煎、炒等烹调方法制作的菜肴偏爱。
  6. 中餐喜爱中国的京菜、鲁菜。
  7. 菜谱很欣赏什锦拼盘、干烧鸡脯、烤肉、蜜煎海棠、锅烧肘子、油爆双脆、糖醋鲤鱼、锅塌豆腐、涮羊肉、焗大虾等风味菜肴。
  8. 水酒对格瓦斯、葡萄酒、啤酒很喜欢,饮料爱喝矿泉水、果子露等。
  9. 果品喜欢葡萄、西瓜、荔枝、香蕉、苹果等水果,干果爱吃核桃仁、葡萄干、花生米等。

教育

  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是教育和科学部、议会教科文委员会和国家科学委员会。重大教育问题由议会或政府与国家科学委员会协商决定。采取10年基础教育制度,即初等小学(1~4年级)、基础中学(5~10年级)。基础中学毕业后,学生可选择进入高级中学(2年)、职业学校(3~4年)、音乐学院(6年)或职业教育中心。高级中学毕业后可进入高校进行为期4~5年的本科学习。此外,立还设立强化高中(通常为私立中学)(4年)、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而设)和青年学校等。

  2011~2012学年,立共有各类学校1431所,注册学生总数为614275人。全国共有公立大学14所,私立大学9所,在校大学生125046名,教师9809名。主要高等院校有:维尔纽斯大学、维尔纽斯师范大学、盖迪米纳斯理工大学、考纳斯维陶塔斯大学、考纳斯理工大学、考纳斯医学院和立陶宛军事学院等。维尔纽斯大学创建于1579年,是立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也是欧洲最古老的高等学府之一,现有学生2.2万名。

体育

  立陶宛的主要体育活动为篮球。立陶宛国家男子篮球队现世界排名第5位。作为一支欧洲劲旅,曾经三次获得欧洲锦标赛冠军,曾四次参加奥运会男篮比赛,三次获得铜牌。中国男篮前主教练尤纳斯也是立陶宛人。立陶宛队中曾涌现出克莱扎、马奇扬斯卡斯和桑盖拉等NBA球星。作为老牌的欧洲劲旅,立陶宛男篮秉承了传统的欧洲实用派打法,同样以整体打法为特点。队员技术娴熟、配合意识好并善于打硬仗。

外交

  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约、5月1日加入欧盟。奉行务实的对外政策,重视睦邻友好合作,努力扩大在波罗的海地区乃至欧盟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已先后加入6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大力发展与乌克兰、摩尔多瓦、外高加索和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系,支持其加入欧盟和北约。2007年12月21日,立正式成为申根协议成员国。截至2012年3月,立建交国总数为160个。2011年,立任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OSCE)轮值主席国,积极推动该组织在应对跨国威胁、维护地区安全、发展与地中海国家关系等方面的合作。

  同中国的关系 1991年9月14日中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2011年,中立关系取得积极进展,两国共同庆祝建交20周年。4月,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访立。5月,立文化部长盖鲁纳斯访华,两国文化部签署了2012年至2016年文化交流计划;立外长阿茹巴利斯访华。8月,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肖捷访立。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立总统格里鲍斯凯婕、外交部长杨洁篪与立外长阿茹巴利斯互致贺电,庆祝两国建交20周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士秋访立;立经济部长日留斯赴华出席第15届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农业部长斯塔尔凯维丘斯赴华出席第6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10月,立交通和通讯部长马修利斯赴华出席在四川成都举行的第2届亚欧交通部长会议。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11年,中立双边贸易额为14.23亿美元,同比增长38.9%。其中,中国对立出口额为13.35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额为8760万美元,同比增长107.8%;对立贸易顺差12.47亿美元,同比增长32.9%。

  同美国的关系 1991年9月6日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立独立以来,一直与美保持密切关系,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基本支持美方立场,积极参与美领导的军事行动。2011年立美关系发展顺利。2月,美参议员麦凯恩、利伯曼率国会代表团访立;立外长阿茹巴利斯访美;立政府与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签署协议,深化双方合作。4月,美参议院代表团访立。6月,美国务卿克林顿参加立举办的民主共同体框架下的世界女性领导人峰会。9月,立总统格里鲍斯凯婕在出席第66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简短交谈。12月,美国务卿克林顿在立参加欧安组织外长会议。

  同俄罗斯的关系 1991年10月9日与俄罗斯建立外交关系。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影响,近年来,立俄关系发展不顺。2011年,两国高层往来不多。2月,立外长阿茹巴利斯访俄。12月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立参加欧安组织外长会议。

  同波罗的海邻国的关系 立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在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等众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传统联系,三国之间除设有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及部长级定期会晤机制外,还建立了波罗的海大会、波海地区国家经济论坛、三国首都会议机制等。2011年,三国继续保持各级别、各领域的频繁互访和密切交往。此外,三国还就合资在立修建核电站、推动建立波海三国统一能源市场等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

  同其他国家的关系 2011年,立总统格里鲍斯凯婕访问挪威、奥地利、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德国、摩尔多瓦、冰岛、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国。立总理库比留斯访问英国、乌克兰、阿富汗、阿塞拜疆等国。波兰总统科莫罗夫斯基、卢森堡首相容克、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克罗地亚总统约西波维奇、斯洛伐克总统加什帕罗维奇、黑山总理卢克希奇、波兰总理图斯克、法国总理菲永、摩尔多瓦总理菲拉特等访立。

欧洲国家

  阿尔巴尼亚  爱尔兰   爱沙尼亚  安道尔   奥地利  白俄罗斯  保加利亚  比利时   冰岛   波黑    波兰     丹麦

  德国     俄罗斯   法国    芬兰    荷兰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脱维亚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卢森堡

  罗马尼亚   马耳他   马其顿   摩尔多瓦  摩纳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尔维亚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乌克兰   西班牙   希腊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国    梵蒂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