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古代东宫官制度英语:ancient Chinese official system aiding crown prince),中国封建社会为教育、辅导、保卫太子,以保证皇权长久承袭而专门设置的系列职官制度。太子,又称皇太子,是承袭皇位的皇子。在封建社会册立太子,是巩固皇权、稳定封建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之一。太子所居之地称“东宫”,或“青宫”、“春宫”等。《诗经·卫风·硕人》以东宫指太子,后世沿用。故太子系列的官属称东宫官或宫臣。

东宫官制度始于殷周。《通典·职官·东宫官》载,当时有师、保、太傅、少傅。秦汉时,东宫官制度初具规模,属官有太子门大夫、庶子、先马(或作洗马)、舍人;有詹事掌管太子家,设丞,辖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还有太子宾客赞相礼仪,规诲过失,但未作为官属。东汉时,太子太傅只管辅导,礼如师,不领官属。太子少傅则因无詹事之设而既要管辅导,又要管理全部太子官属。

晋朝的太傅、少傅总管东宫事。愍怀太子时置六傅,后称三师三少,即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以后历代相承,但人数多少不一。由晋至隋,詹事时省时置,一般均有家令、率更令、仆三卿。隋朝省詹事,设门下坊、典书坊、左右卫等。唐朝除坊局沿隋制外,有太子宾客,詹事府统家令等三寺、左右率等十府。还有东宫图书馆,称崇文馆。

明朝初置大本堂,储藏古今书籍,召四方名儒训导太子、亲王。太子居文华堂后,诸儒侍从,选才俊之士伴读。六傅无定员,无专授。成化后,多以礼部尚书、侍郎或由翰林出身者兼任。嘉靖后期开始,出阁讲读每点其他官员充任,本府坊局成了翰林院迁转之阶梯。清朝詹事府有詹事、少詹事,废置不一,并用满汉,只有笔帖式全用满洲。康熙三十一年(1692),始选翰林官分侍皇子讲读,称入直上书房。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称总师傅。雍正后不立太子,詹事府只掌文学侍从。本府坊局只为翰林升迁作准备,并无实职。

设置东宫官制,其作用主要有:①从各个方面确保太子从小受到诗书礼义忠孝等教育,辅导他“进德”、“修业”,使其成为礼仪规范合度、有丰富的从政知识、才德均足以君临天下的储君。②辅助太子,使其能顺利继承皇位。如汉高祖因太子有商山四皓为宾客而不易太子;唐太宗偏爱魏王,引起廷臣疑虑,太宗特派魏徵辅太子以杜流言。六傅还往往是皇帝托孤之臣。太子被册立后,当皇帝外出时,由太子留守宫中处理国家政务。这时,东宫官在政务处理上要起辅助作用。③六傅等东宫官衔常常成为加官、赠官的荣誉职称或翰林迁转的准备,授予东宫官衔,可起奖励、明升暗降、调剂平衡等作用。

历代的东宫官制度均有具体规定,但实际上设置情况、人员配备、权势大小均视太子的情况而转移。若无太子,系列属官除舍人外皆撤。

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里,太子的素质关系着王朝的盛衰与皇族政权的连续性。对太子的培养历来备受朝廷内外的重视,对太子官的选任委派特别慎重,一般均精选四方名儒、经世名臣、勋旧大臣担任,并选才俊之士作伴读。太子对诸傅如事师之礼。

东宫官制度的建立,形成了以太子为核心的权力体系。东宫官一般不直接议论朝政,但对太子,以及对他日国政有重大影响。太子即位后,太子官往往以东宫恩而成为重臣。宫廷发生派系纠纷时,东宫官常被卷入,甚至成为牺牲品。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