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政治哲学英语:Political Philosophy),关于政治领域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关于人类政治和政治实践活动的最一般规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体系。政治学哲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关注政治价值政治本质,是关于人类生活中根本性政治问题的理论,成为其他政治理论的哲学基础。

政治哲学研究的是关于政体正义自由财产法律、和执法等权威的合法性基本问题如:这些概念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他们?什么使一个政府具有合法性?政府缘何保护何种自由和权利?政府缘何而生、采取何种形式?何谓法律?公民需要负起何种义务?

政治哲学有两个重要的方面: 定义了所有权和管制资本运作的政治经济学,以及由真相和证据决定法律判决的制度。各种司法理论至少部分来源于上述观点。

概述

中国政治学界通常是在政治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和政治学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理解政治哲学。从哲学角度理解,它是哲学在政治领域的应用,是综合地应用哲学理论,从总体上全方位地审视和评价政治现象,是一种应用哲学,是哲学的分支;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它是政治理论在哲学高度上的抽象和概括,是最高层次的政治理论,是政治学的“元理论”,是理论政治学。作为方法论,政治哲学有别于行为主义政治学所倡导的政治科学。20世纪初开始的西方政治学的科学主义运动,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政治学研究,使政治学成为“政治科学”。在政治学的科学化运动中产生的行为主义政治学,在战后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主导的方法论,一大批政治学家放弃了哲学家的定性的、规范的分析方法,而按照科学家的定量的、经验的分析方法考察政治现象,描述具体的政治行为,探索经验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也使传统的关注价值的政治哲学受到排挤,走向衰落,而以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政治哲学获得了概念的意义,现代政治学被区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两大领域。政治科学主要关注政治事实,着重回答政治“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怎样”的问题,是“经验的政治理论”;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价值,更多地采用演绎、推理等方法,是“规范的政治理论”。

政治哲学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人的本性与政治;个人与政治社会的关系;政治的起源与本质;政治权力,包括政治权力的实质,政治权力的产生与发展、作用过程,以及与社会政治组织的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维;政治价值。与政治科学不同的是,政治哲学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注重的是规范研究,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政治哲学,严格说来都不是科学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哲学和政治学都发生了伟大变革。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历史观在政治领域的对象化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全面、科学地揭示了人类政治的本质和政治世界的基本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可以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阶段;列宁、毛泽东以及同时期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贡献。

西方国家的政治哲学发展到了19世纪末期逐渐衰落。由于行为主义政治学家对政治哲学进行价值研究的规范理论的猛烈抨击,“政治哲学衰亡了”。然而,行为主义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都未能为当时的危机重重的西方社会提供解救良方。1971年,J.B.罗尔斯《正义论》的发表,标志着政治哲学重建运动在西方的开始,也预示着西方政治哲学的主题发生了从近代政治哲学主题——“自由”到当代政治哲学主题——“正义”的变换,新自由主义开始取代古典自由主义而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主流之一。进入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受到各方面的批判,特别是社群主义的批判。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可谓流派纷呈,主要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社群主义、多元主义、精英主义。

政治哲学在政治学学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对政治科学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和研究具有方法论的功能,为整个政治学研究奠定哲学基础和指导思想。由于政治哲学在本质上源于政治实践,是从哲学的高度对人类政治实践的概括反映,因而它对政治实践也有评价功能和宏观指导功能。

政治哲学的历史

古典时期

政治哲学所关注的是权力的本质和形式;更具体地,政治哲学所牵涉的是政府统治的适当原则。

身为学术学科之一,西方的政治哲学起源可以追溯回古希腊,当时城市和国家采取了各种不同的政治组织形式,包括了君主制、专制、贵族政治、寡头政治和民主制。根据传统的观点,雅典人苏格拉底是政治哲学的创始人。柏拉图所着的《理想国》一书成了政治哲学的经典作品,也被亚里士多德所吸纳。罗马人的政治哲学受到斯多噶学派的影响,罗马的政治家西塞罗也写下有关政治哲学的作品。

在中国,孔子孟子墨子、和法家思想,以及印度的考底利耶,都试着寻求回复政治统一和稳定的方法;前三者都诉诸于人类的善性,而法家则主张对人类施加纪律。在印度,考底利耶也发展了一种类似法学和马基维利的论点。如同希腊一般,中国和印度的古文明都是在统一的文化上产生许多的思想分支。在中国的哲学家们发现他们不得不面对当时社会和政治上的崩解,而极力寻求能够解决文明危机的方法。

早期奥古斯丁基督教哲学便是将柏拉图的思想重新以基督教方式改写。基督教思想的主要变更是减少了斯多葛学派和罗马世界的司法理论,并强调国家应该运用仁慈的治国方式,以作为道德的榜样。

伊斯兰时期

伊斯兰教的崛起根基于古兰经穆罕默德的政治哲学上,强烈改变了地中海地区的权力平衡以及对于权力起源的看法。早期伊斯兰哲学强调科学信仰间无法抵挡的连结,和以教义的解释来寻找真相的过程—也就是在事实上所有哲学都是“政治”的,因为它们都和政治有所牵连。这个观点被穆尔太齐赖派所挑战,穆尔太齐赖派抱持着更多的希腊观点,并由那些希望能独立于清真寺之外自由行动的现世贵族们支持。但到了中世纪时期,与穆尔太齐赖派相反的艾什尔里派观点成为了伊斯兰世界的主流。

中世纪时期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哲学被基督教思想强烈影响。如同伊斯兰思想的发展,天主教也将哲学的地位置于神学以下。中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哲学家或许是托马斯·阿奎纳,他重新提出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当时这些作品只被伊斯兰教所保存。阿奎纳利用这些作品作为经院哲学里政治哲学的部分,并成为支配欧洲政治哲学几个世纪的作品。

然而,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在这个时期的末期所出现的,也就是16世纪马基维利所着的《君主论》与《李维论》。《君主论》与《李维论》和精密分析了古典时期的政治,成为了现代政治哲学的主要来源。

启蒙时代

启蒙时代里,对于人类心理的新学说、在美洲所发现的其他社会、和对于政治社会的需求的改变(尤其是英国内战法国大革命)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许多思想家如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孟德斯鸠让-雅克·卢梭都思考了这些问题。

这些理论家都围绕着两个基本的问题思考:人们借由什么样的权利和需求而形成了“国家”?而什么形式的“国家”才是最好的?这些问题又牵涉到“国家”与“政府”两个概念的区别。在根本上,“国家”指的是权力在分放和正当化的过程中所设立的长久性制度,而“政府”指的是占据这些制度并行使政策的特定团体。政治学持续研究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过一些政治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也主张在社会上的大多数政治行为都是和国家无关的,也存在着一些没有国家组织但仍有政治行为的社会。

随着时代发展,同业公会自由贸易所超越,原先由天主教支配的神学也逐渐被新教所挑战,新教教会的地位隶属于其民族国家之下,同时还以原先被天主教会视为“粗俗”的各种地方语言向民众们传教,由此政治和经济间的连结彻底地被改变了。

奥斯曼帝国,这些改革并没有发生,而且改革的观点要直到很久之后才逐渐散播。

同时,欧洲的殖民者也和新大陆当地的文明如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印加文明伊洛魁部落等接触,这些接触大量影响了他们的基督教思想,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也启发了美国所建立的制度: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便非常欣赏一些伊洛魁部落的联盟方式,而许多美国早期的文学也都强调当地的政治哲学。

工业化和早期的现代时期

工业革命也同时产生了政治思想上的革命。城市化资本主义极大的改造了社会型态。同时各式各样的社会运动也开始形成,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出现了,而社会主义得到越来越多民众支持,大多都来自城市的劳动阶级。到了19世纪晚期,社会主义和工会成了政治版图里的新成员。另外,各种流派的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也开始突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人类历史的分水岭。

在战后造成的广泛社会改变也引起了激进的反对派意识形态如法西斯主义的崛起,尤其是在德国崛起的纳粹主义后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济大恐慌的发生强烈影响了所有的政治思想,使得许多理论家开始重新考虑他们之前所抱持的概念。在美国,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引进了新政。在欧洲,极左翼和极右翼都越来越受支持。

当代政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治哲学在英国和美国的学术界较不受重视,分析哲学对于严格基准的判断往往抱持着怀疑态度,但政治学界逐渐转向统计学和行为主义的方法。1950年代还出现了宣告政治哲学已死的争论。少数移民至美国的欧洲学者—包括汉娜·阿伦特卡尔·波普尔弗里德里克·哈耶克以赛亚·伯林朱迪丝·N·施克莱则鼓励美国学术界继续研究这个领域,但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这些学者和他们的学生都较不受学界的重视。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锡安主义种族主义殖民主义也成为重要的话题。在政治上的议题也显著地朝向实用主义的方向,而不是哲学的方向。许多学术界的讨论都聚集在两个实务的问题上:要如何(或是否)将功利主义运用至政治政策的问题上?如何(或是否)将经济的模型运用至政治议题上?(如理性选择理论)。在已开发国家里,女性主义的崛起、和殖民统治的结束、以及对于少数民族如非裔美国人的政治排斥的终结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政策思想的崛起。

1971年约翰·罗尔斯出版了《正义论》一书,成为政治哲学开始复甦的转捩点。罗尔斯运用了思想实验,也就是设想一模板:Le,于其中各方代表处在“无知之幕”后一同挑选出正义的原则作为社会的基本架构。罗尔斯也对以功利主义来处理政治正义问题的取向提出批评。罗伯特·诺齐克则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以自由意志主义的观点回应罗尔斯。

在今天,许多的争论都聚焦于自然法在法律和惩罚上的问题,以及在何种程度下人类的行为约束是由天性决定的——尤其是在科学所揭露的证据上。其他的争论则围绕在文化和性别与政治的关系。

重要的政治哲学家

以下列表只是一些最重要而最权威的思想家,尤其是那些特别专注于政治哲学、或是代表了其中特定学派的人。

  • 考底利耶: 印度特有的政治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了一个社会的统治、法律和政治秩序的指导方针。
  • 墨子: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提倡完全的功利主义。
  • 苏格拉底/柏拉图: 第一个有系统地分析了一个社会的正义和利益的假设基础的哲学思想家。
  • 韩非: 中国法家思想的主要人物,支持政府贯彻法律和采取严厉的统治方法。
  • 马基维利: 第一个有系统分析: (1) 人民是如何与统治者达成了被统治的协议,而非自然地(或神授地)形成一个被统治的社会状态; (2) 将命令与法律之间的结构以知识论的架构表达出来,成为意识形态的先驱。
  • 托马斯·霍布斯: 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契约概念的人,正当化统治者的行为(即使当其行为与个人利益或被统治的公民相违背时)
  • 巴鲁赫·斯宾诺莎: 第一个分析“理性的利己主义”的人,主张个人明智的利己行为是与纯粹的理性相符合的。依据斯宾诺莎的想法,在一个所有个人都由理性指引的社会,政治权力将是不必要的。
  • 约翰·洛克: 根基于公民在自然状态的基本权力上描绘出一种社会契约理论。主张一个权力受限和保护个人财产的政府。他的主张强烈影响了美国宪法的形成。
  • 孟德斯鸠: 分析借由分割政府的“权力制衡”来保护自由。
  • 大卫·休谟: 休谟批评洛克和其他人的社会契约理论是建立在统治协议的神话上。休谟对政府抱持着现实主义态度,认为政府的角色便是以力量所铸成的,而对于统治的同意只不过是一种假设而已政府。
  • 让-雅克·卢梭: 分析社会契约为公意的一种表达,并主张完全的民主,让大多数的人民得以行使主权
  • 伊曼努尔·康德: 主张公民社会里的参与行为并非一种自我保护,而是如同托马斯·霍布斯所说的,是一种道德的责任。第一个彻底分析责任的架构和涵义的思想家。
  • 亚当·斯密: 现代经济学的创立者;解释社会如何从个人的自利行为里得益(“隐藏的手”)
  • 托马斯·潘恩启蒙时代作家,他以人类权利的常识替自由民主制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辩护。
  • 杰里米·边沁: 第一个分析了以聚集个人利益来促进社会正义的思想家。功利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功利主义者,也是将其命名的人;他进一步的延伸边沁的思想,将自由民主制的思想基础放置于大众和现代上,成为古典自由主义的对手。
  • 卡尔·马克思: 很大一部分的,以历史的角度来了解社会、文化和经济。针对那些形成并控制社会行为的思想,创建了“意识形态”(无论是非)的概念。以政府的机制和社会的互动来分析阶级的基础本质。
  • 约翰·杜威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并分析了教育在维护民主政府上所扮演的角色。
  • 安东尼奥·葛兰西: 煽动领导权社会构成的概念。连结了马克思、恩格斯、斯宾诺莎和其他人的概念,称之为模板:Le
  • 马尔库塞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思想家之一,专注于连结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思想。他提出了压抑性去升华的概念,主张社会控制不只是经由直接的控制,也是经由欲望的操纵所维持的。分析广告和宣传在社会舆论上的角色。
  • 以赛亚·伯林: 探索了文化多元论的概念,以及“消极”和“积极”自由的概念。
  •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 分析指出任何形式的集产主义都只可能产生中央集权的政府。支持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主张以销售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来维持法治
  • 列奥·施特劳斯
  • 汉娜·阿伦特: 分析了极权主义的根基,并提出“平庸之恶”(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寻常的专家政治如何导致悲惨的后果)。
  • 米歇尔·福柯: 揭露了国家如何控制社会和个人的机制,和它如何形成个人的主观性。揭露谈话的行为如何能成为权力的工具。
  • 约翰·罗尔斯: 提出了原初境况的概念作为解释社会正义的标准。也发表了对功利主义的重要批评。

参见


→ 学科目录: 政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