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冯法祀(1914年-2009年7月),中国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安徽庐江人。毕业于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代表作品有《刘胡兰就义》、《捉虱子》等。

  冯法祀作为老一辈的油画家,从30年代初从事艺术创作至今己有七十余年。在他漫长的艺术生涯中,他坚持走现实主义道路,关注社会生活,创作了大量有历史感的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涉及油画、素描、速写等,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他的这种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和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绘画思想成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杰出代表。

  在冯法祀一生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中国人民苦难、愤怒、反抗的英雄人物形象和重要事件。这些典型事件情节复杂,高潮迭起,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捉虱子》、《饿死的兵》等作品充分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士兵的虐待,以及士兵对消极抗日的愤怒,作者深刻理解自己所创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对广大士兵的无限同情,感情真挚朴素。而《演剧队的早晨》、《反饥饿反内战游行》等作品更进一步突出同时代中国人民在艰苦环境中的斗争情景,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正如闻一多曾赞扬其作品:“画出时代的特点”。他创作于50年代的大型油画《刘胡兰就义》奠定了他在中国油画史上的地位,这件具有史诗性的作品,更是以对历史的尊重讴歌了反抗黑暗统治,伸张了正义。

  思想上,冯法祀一如既往的站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沿,他思想进步,富有同情心。他的许多作品都和他的亲身经历有关,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他的这种艺术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经世思想。冯法祀作品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使他用画笔鞭挞了旧社会的丑陋,讴歌了祖国与人民的伟大。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孜孜不倦地进行艺术实践。

  冯法祀掌握了西方绘画的精髓,他以娴熟的油画语言技巧驾驭了中国人的时代精神。冯法祀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正是遵循于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的教学指导思想,并通过他多年的艺犬实践,卓有成效地将这一准则应用于自己创作的全过程。因此,出自他笔下的形象,能够以准确扎实和完整的“造型”,深入地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面貌,这些包括性格特征和动态神韵在内在的气质,生动传神,最终取得主客观交融的艺术效果。

  冯法祀诲人不倦,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多年的教育积累,桃李满天下。抗日战争后冯法祀就开始从事艺术教育,先后执教过武昌艺专、中国美术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路南中学、北平国立艺专、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徐悲鸿画院等艺术学府。在他从教60余年中,一直以恩师徐悲鸿为楷模,切实贯彻徐悲鸿的教育思想。他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提倡学生到生活中去写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灵感。他身体力行,亲自带领学生深入到工厂、农村和现实生活中去写生作画,体验生活,培育出了众多的艺术人才。

年表

  • 1914年 出生于安徽庐江。
  • 1920年,进入江苏省第四师范附小读书,爱好美术,深得老师及同学们赞赏。
  • 1928年,在南京一中受到良好的美术基础教育,在周玲荪、冯劭如老师指导下,学习石膏像、风景、静物写生。
  • 1933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师承徐悲鸿、颜文梁先生学习油画。
  • 1935年冯法祀参加了12·9学生运动,开始阅读进步书刊,博览中外文艺名著,确立属于自己的世界观、艺术观。
  • 1936年春,冯法祀随吕斯百先生到雁荡山、普陀山写生,创作油画《雁荡山》,该作品曾于1943年在苏联参加中国艺术展览。同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南京学联”。
  • 1937年,冯法祀“中大”毕业,获学士学位。抗日战争爆发后,23岁的冯法祀积极投身抗日运动,8月,冯法祀来到陕西省三原县云阳镇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随朱德总司令北上抗日,在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 1938年,经部队同意离开前线,来到武汉参中“首都平津学生救亡宣传团”。不久,参加了由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军委会政治部“三厅”的工作,创作了大型水粉画《平型关大捷》及连环画、抗日宣传招贴画多幅。同年8月,返回陕北,在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字习并毕业,起“骆风”笔名。
  • 1941年,跟随演剧四队,行军数千里十余县,沿途带领美工队,画了几十幅宣传抗日的壁画,到达靖西后,冯法祀创作了油画肖像《靖西老妇》,这幅中国早期肖像油画的重要作品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
  • 1945年,冯法祀以在中缅前线深入生活中构思的草图,在路南中学着手油画《捉虱子》的创作。 同年6月在重庆,冯法祀以全部抗战写生作品参加了演剧四队举办的“抗战八年美术、资料展”。
  • 1946年,冯法祀被聘为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协助徐悲鸿主持教学工作。
  • 1948年,与著名版画家李桦一同赴京西小煤窑深入生活,作矿工组画多幅。创作了大型油画《演剧队的晨会》,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冯法祀完成了大幅油画《反饥饿反内战游行》,以这幅作品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
  • 1950年,冯法祀赴京郊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创作大幅油画《控诉会》。 9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徐悲鸿出任第一任院长,冯法祀受聘为教授,担任绘画系主任,兼油画科主任。
  • 1954年,冯法祀赴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深入生活,收集女英雄刘胡兰的事迹资料,开始构思创作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
  • 1957年,冯法祀完成了他作为“油画训练班”进修成果的主题创作,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这幅作品的创作完成标示中国油画家驾驭大型作品的探索进入了一个成熟期。 同年,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分子”,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致使他的艺术创作与教学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从1957年至“文革”结束平反前,冯法祀身处逆境20年。面对现实,冯法祀把民族的悲剧与个人的苦难都化解在对艺术执著的探求之中。他在劳动与教学中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作品。
  • 1979年,冯法祀得到了平反,恢复了党籍,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恢复了油画系主任职务。
  • 1984年秋,冯法祀先生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在旅法中国籍画家吕霞先生创办的“吕霞光夫妇画室”成立中,以首位驻“画室”中国油画家展开了艺术考察与交流。
  • 1985年,在卢浮宫以作品原尺寸临摹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的油画《希阿岛冯法祀的屠杀》。
  • 1992年1月,与学生申胜秋合作的大型历史油画《南京大屠杀》绘制完成,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世纪中国绘画展览”。
  • 1998年,在北京举行“从艺65周年冯法祀教授画展”,为出版大型画册《冯法祀画集》举行首发式。
  • 1999年,应邀赴加拿大举办“冯法祀教授素描及部分油画作品展”。
  • 2009年7月16日,因突发性大面积心悸梗塞辞世于北京,享年九十五岁。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