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Arctic Ocean)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冰洋在地球上的位置

  北冰洋英語:Arctic Ocean),又稱北極海,世界第四大洋。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北岸之間,絕大部分在北極圈內,大致以北極點為中心。面積約為1478.8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1%。平均水深1200~1300米,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49米。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小、最淺的洋。氣候寒冷,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占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也多浮冰和冰山。中央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是永久性的海冰。水溫大部分時間在0℃以下。當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瓦解的冰山就隨之流入大西洋,給航運帶來威脅。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號客輪就是撞到漂流的冰山而沉沒的,造成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由於嚴寒,北冰洋區域內的生物種類很少。植物地衣苔蘚為主。動物北極熊海象海豹鹿等,但數量已日趨減少。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

  北冰洋的戰略地位重要,多年來為美國與前蘇聯爭霸的一條戰線。在北冰洋沿岸都設有軍事基地,而且從洋面、海底到沿岸,均在爭奪之中。

  北冰洋是如何起源的?海洋地質學家通過長期研究認為:北冰洋的形成,它和北半球勞亞古陸的破裂和解體有著很大關係。洋底的擴張過程,起自於古生代晚期,而主要是在新生代實現的。它是以地球北極為中心,通過亞歐板塊北美板塊的洋底擴張運動,而產生了北冰洋海盆。現在北冰洋底所發現的“北冰洋中脊”,即為產生冰洋底地殼的中心線。在本洋底還同時發現了與北冰洋中脊相平行的兩條海嶺棗羅蒙諾索夫海峽門捷列夫海峽(即老大洋中脊),說明北冰洋的海底擴張運動,曾進行過不只一次。

  北冰洋海冰的白色能夠把陽光反射,有助降低地球溫度。然而,由於人類造成的污染,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北冰洋海冰急劇溶化。此現象使海平面上升,導致某些島嶼國家(如馬爾代夫等)的土地會被覆蓋,又會破壞生態系統。現時全球都十分關注北冰洋溶冰情況。

概述

  位置: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

  面積:約為1478.8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1%。

  範圍:北冰洋被陸地包圍,近於半封閉。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和巴芬灣同大西洋連接,並以狹窄的白令海峽溝通太平洋。在亞洲與北美洲之間有白令海峽通太平洋,在歐洲與北美洲之間以冰島-法羅海檻和威維亞•湯姆遜海嶺與大西洋分界,有丹麥海峽及北美洲東北部的史密斯海峽與大西洋相通。

  深度:平均水深1200~1300米,最深處為南森海盆,深度為5449米。

  海岸線:北冰洋地區大陸與島嶼的海岸線曲折,沿亞洲和北美洲海岸都有較寬的大陸架。

  地理分區:根據自然地理特點,北冰洋分為北極海區和北歐海區兩部分。北冰洋主體部分、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波弗特海及加拿大北極群島各海峽屬北極海區;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和白海屬北歐海區。

  北極地區:北極圈以北的地區稱北極地方或北極地區,包括北冰洋沿岸亞、歐、北美三洲大陸北部及北冰洋中許多島嶼。北冰洋周圍的國家和地區有俄羅斯、挪威、冰島、格陵蘭(丹)、加拿大和美國。北極地區有幾十個不同的民族,其中因紐特人分佈最廣。

  北磁極:1985年北磁極的位置在西經102°54′,北緯78°12′。


  四大洋:按面積由大到小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因為海洋學上發現南冰洋有重要的不同洋流,於是國際水文地理組織於2000年確定其為一個獨立的大洋。
  七大洲:按面積從大到小為: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北美洲與南美洲合稱美洲,從社會政治角度,將美洲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盛行的地區:墨西哥、大部分的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加勒比海地區稱為拉丁美洲


自然環境

洋底地形

北冰洋地形圖

  北冰洋陸棚發達,最寬達1 200千米以上。中央橫亙羅蒙諾索夫海嶺,從亞洲新西伯利亞群島橫穿北極直抵北美洲格陵蘭島北岸,峰頂一般距水面1,000-2,000米,個別峰頂距水面僅900多米,有劇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動,它把北極海區分成加拿大海盆、馬卡羅夫海盆(門捷列夫海嶺將該海盆分隔為加拿大和馬卡羅夫兩個海盆)和南森海盆。海盆深度均在4,000-5,000米之間。在北冰洋中部還有許多海丘和窪地。格陵蘭島和斯瓦爾巴群島之間有一帶東西向海底高地,是北極海區與北歐海區的分界。北歐海區東北部為大陸架,西南部為深水區,以格陵蘭海最深,達5,527多米。

洋流

  北冰洋洋流系統由北大西洋暖流的分支挪威暖流、斯匹次貝根暖流、北角暖流和東格陵蘭寒流等組成。北冰洋洋流進入大西洋,在地轉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偏向右方,沿格陵蘭島南下的稱東格陵蘭寒流,沿拉布拉多半島南下的稱拉布拉多寒流。

表層環流

北冰洋表層環流圖

  雖然北冰洋的大部分洋面被冰雪覆蓋,但冰下的海水也像全球其他大洋的海水一樣在永不停息地按照一定規律流動著。在北冰洋表層環流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兩支海流:一支是大西洋洋流的支流——西斯匹次貝根海流,這支高鹽度的暖流從格陵蘭以東進入北冰洋,沿陸架邊緣作逆時針運動;另一支是從楚科奇海進來,流經北極點後又從格陵蘭海流出,並注入大西洋的越極洋流(東格陵蘭底層冷水流)。它們共同控制了北冰洋的海洋水文基本特徵,如水團分佈,北冰洋與外海的水交換等。

冰蓋與冰川

  北冰洋冰蓋與冰川:北冰洋水文最大特點是有常年不化的冰蓋,冰蓋面積占總面積的2/3左右。其餘海面上分佈有自東向西漂流的冰山和浮冰;僅巴倫支海地區受北角暖流影響常年不封凍。北冰洋大部分島嶼上遍佈冰川和冰蓋,北冰洋沿岸地區則多為永凍土帶,永凍層厚達數百米。

氣候

北冰洋景觀
  北冰洋氣候寒冷,洋面大部分常年冰凍。北極海區最冷月平均氣溫可達-20--40℃,暖季也多在8℃以下;年平均降水量僅75-200毫米,格陵蘭海可達500毫米;寒季常有猛烈的暴風。北歐海區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水溫、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冰情較輕;暖季多海霧,有些月份每天有霧,甚至連續幾晝夜。北極海區,從水面到水深100-225米的水溫約為-1--1.7℃,在濱海地帶水溫全年變動很大,從-1.5-8℃;而北歐海區,水面溫度全年在2-12℃之間。此外,在北冰洋水深100-250米到600-900米處,有來自北大西洋暖流的中間溫水層,水溫為0-1℃。

極光

  在北極點附近,每年近六個月是無晝的黑夜(10月 次年3月),這時高空有光彩奪目的極光出現,一般呈帶狀、弧狀、幕狀或放射狀,北緯70°附近常見。其餘半年是無夜的白晝。

資源

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相當豐富,以靠近陸地為最多,越深入北冰洋則越少。鄰近大西洋邊緣地區有範圍遼闊的漁區,遍佈繁茂的藻類(綠藻、褐藻和紅藻)。海洋裡有白熊、海象、海豹、鯨、鯡、鱈等。苔原中多皮毛貴重的雪兔、北極狐。此外還有馴鹿、極犬等。

礦產

  大陸架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沿岸地區及沿海島嶼有煤、鐵、磷酸鹽、泥炭和有色金屬。如伯朝拉河流域、斯瓦爾巴群島與格陵蘭島上的煤田,柯拉半島上的磷酸鹽,阿拉斯加的石油和金礦等。

交通運輸

  北冰洋系亞、歐、北美三大洲的頂點,有聯繫三大洲的最短大弧航線,地理位置很重要。目前北冰洋沿岸有固定的航空線和航海線,主要有從摩爾曼斯克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北冰洋航海線和從摩爾曼斯克直達斯瓦爾巴群島、雷克雅維克和倫敦的航線。

歷史

  在歐洲歷史上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北極地區大部分都是未探明的,那裡的地理情況也都是依據推測。西元前325年,來自馬賽的皮西亞斯曾經記錄過向北前往他所稱的“圖勒”的地方的一次旅行,在那裡太陽每天僅僅落下3個小時,水被一種凍結的物質所取代,“在其中,人既不能行走也不能航行”。他說描述的零散的海冰,可能是現今所知的“極小冰山”或“較小冰山”。他的“圖勒”可能是挪威,也有可能是法羅群島或設德蘭群島。

  早期的地圖學家不是很確定是否應該將北極區域畫為陸地(比如約翰尼斯•魯謝(英語:Johannes Ruysch)的1507年地圖,或傑拉杜斯•麥卡托的1595年地圖)還是水域(比如馬丁•瓦爾德澤米勒的1507年世界地圖)。歐洲商人熱切的渴望有一條到達“契丹”(即中國)的北方通道,使得地圖在北極區域多畫為水域。到了1723年,製圖家們(比如約翰•霍曼(英語:Johann Homann))將地圖的北面邊緣標為廣播的海洋。在這一時期,極少數深入北極圈的探險僅僅發現了幾個小島,比如新地島(11世紀)和斯匹次貝根島(1596年)。即使這些島被浮冰所包圍,但他們的北面邊界仍不是很清楚。航海圖製作者通常比那些充滿幻想的地圖學家更保守些,他們傾向於將這個區域留作空白,僅僅勾勒出斷斷續續的已知海岸線。

  缺乏對漂浮冰壘的北面的瞭解使得猜測很多。在英國以及其他一些歐洲國家,有關“開放的極地海洋”的傳說一直流傳。長時間擔任過英國海軍部(英語:Admiralty)二秘的約翰•巴羅(英語:Sir John Barrow, 1st Baronet)在1818至1845年間一直在促進探險活動(英語:Arctic exploration)以搜尋這一海洋。

  2006年9月20日,歐洲環境衛星發回的圖片顯示,歐洲北部至北冰洋一帶的永凍冰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鬆動融化。

  2012年8月27日,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顯示在8月26日的衛星觀測,北冰洋的海冰面積已經縮減至只有410萬平方公里,北冰洋夏季的海冰量已減少超過百分之四十。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科學家科米索(Joey Comiso)表示,2012年北極的夏天氣溫未見出現不尋常高溫,北冰洋夏季的溶冰量更令人驚訝。冰雪資料研究中心指出,此現象是長期氣候暖化的強烈信號,不少科學家均預測2015年或2016年可能會出現夏季北冰洋徹底無冰的情況。

天然資源與各國紛爭

  北極地區礦藏、天然氣、魚及夏季航道也會出現在北極海。美國、俄國、加拿大、丹麥、挪威均在北極海的不少部份聲稱擁有領土,各國屢就北極控制權發生爭議。但沒有國家可證明其大陸架伸延到北極,國際法規定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

  2007年8月2日俄羅斯北冰洋勘探小組週四乘小型潛艇,將裝有俄羅斯國旗的容器,放到北極海脅宣示主權。

  2007年8月11日加拿大宣稱將會在北極興建兩座軍事設施,以宣示加國在北極的主權。次日,丹麥派遣一支由科學家組成的探險隊前往北極冰層,展開歷時1個月的考察任務,以尋找有關丹麥擁有北極地區主權的證據。

  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於任何國家,而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開發北極,各國平等。一些國家爭奪北極主權,無異於侵犯了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利益。面對這場現實的卻難以預測未來的“北極爭奪戰”,以及某些國家借助地利與軍力瓜分北極的可能,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眾多國家也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冰雪覆蓋、人煙寥寥的北冰洋地區,註定了是一個難得清靜的地方。

  曾經清靜的北冰洋地區,而今熱鬧異常。邊沿的俄羅斯、美國、加拿大、丹麥和挪威等國,都聲稱自己在那裡擁有主權。一向以鐵杆盟友相稱的美國和加拿大,甚至也為北冰洋上一塊逾1.2萬平方公里海床的領土發生爭執。

  然而,美國和加拿大為對抗俄羅斯,將爭執擱置一邊,聯起手來,派出破冰船共同收集研究結果,以支援各自對北冰洋地區主權的主張。

  人煙寥寥的北冰洋地區,而今何以熱鬧起來?全為那裡埋藏著的豐富能源資源,為氣候變暖將帶來北冰洋通航的戰略價值。

  有消息披露,北極地區擁有世界9%的煤炭資源,石油和天然氣含量占世界未開發油氣資源的四分之一,還有大量的金剛石、金、鈾等礦藏和水產資源。美國專家披露,北極地區埋藏的石油資源足夠全球消耗三年。俄羅斯能源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僅在俄所主張區域的北冰洋地區,就蘊藏著至少一百億噸石油和天然氣,其價值高達2萬億美元,而且靠現有技術就可廉價開採。英國專家曾披露,北極地區儲藏的優質鋅、鉛及金礦超過二百萬噸,具有高強度、高熔點、耐腐蝕、耐磨研等優點而在工業中得到廣泛利用的金屬新貴鉬,北極也不乏蘊藏量,而且北極還有豐富的漁業資源。北極,因此被稱為“大油庫”、“地球最後的寶庫”。面對世界能源的越來越緊缺,北冰洋下的資源因此戰略價值凸顯。

  北極通航,也是一個頗具戰略意義的議題。隨著全球不斷變暖,冰川融化,北冰洋通航日漸成為可能。按照科學家的估計,以目前北冰洋冰川每年3%的融化速度,預計不出10年,北極地區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西北通道”在夏季就可通航至少1個月,到2080年北冰洋就完全可能沒有冰山的遮擋,整條航道就可以完全貫通。這一航道與通常的巴拿馬運河航線相比,可以使北美西海岸與亞洲之間的航程縮短6500公里,商業運輸成本可大為節省,從商業角度看是利益非常可觀的“黃金水道”,而從軍事上看其意義重大自不言而喻。

  北冰洋的爭奪由來已久,隨著國際油價高企,氣候變暖帶來的通航問題迫近,而今衝突日益表面化。加拿大將北冰洋視為“自家後院”,為了強化在該地區的存在,不惜在北極圈內開展規模宏大的海陸空聯合軍演。俄羅斯則聲稱北極冰川下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俄羅斯的大陸架,因此擁有北極地區的主權。丹麥認為北極是丹麥擁有的格陵蘭島的大陸架。挪威雖沒公開宣稱擁有主權,卻也一直強調北冰洋是公海,主張“開放方式開發北極”,並從經濟利益出發正在那裡建造一個巨型的天然氣廠房,企望從未來的北極利益中分得一杯羹。美國則早於60年前就對北極開展了大規模考察,而今更是不時派出核潛艇遊弋於北冰洋海底,在阿拉斯加至冰島的北極線上建立了導彈防禦系統,部署了強大的軍事力量,並聲稱俄羅斯的北極主權宣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異想天開”。

  面對挑戰,俄羅斯不但組織了一系列旨在主權宣示的科考和“插旗”活動,甚至通過《真理報》發出警告,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在北極地區爆發。美國則指責俄羅斯在“引發一場爭奪北極的運動”,稱“冷戰又要回來了”。雖然,俄羅斯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北極爆發”的預言和美國的“冷戰又要回來了”,更多帶有警告和阻嚇的意思,並不意味著戰爭風火已經燃起,但不能不看到,北冰洋上的爭奪,完全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導致直接的衝突,甚至戰爭。

  北冰洋上的主權爭奪,也構成了對現行國際海洋規則的挑戰。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目前主張北極主權的國家沒有哪裡一個能夠提供證據表明自己的大陸架延伸至北極。北極點及附近地區,不屬於任何國家,而是全世界人民的財富。開發北極,各國平等。一些國家爭奪北極主權,無異於侵犯了世界上其它國家的利益。面對這場現實的卻難以預測未來的“北極爭奪戰”,以及某些國家借助地利與軍力瓜分北極的可能,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眾多國家也需要發出自己的聲音。冰雪覆蓋、人煙寥寥的北冰洋地區,註定了是一個難得清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