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尼西亚人汉语拼音:Yindunixiyɑren;英语:Indonesians),印度尼西亚居民的统称。约有2.15亿人(2004)包括100多个民族。主要有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马来人等。绝大多数属蒙古人种马来类型,少数属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尼格利陀类型、维达类型和巴布亚-美拉尼西亚类型。全国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在马来语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印度尼西亚语,1945年被定为国语,属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有文字,原用阿拉伯字母,现改用拉丁字母。英语为第二语言,在政府部门、学校教育和商业往来中广泛应用。90%的人信伊斯兰教,5%信基督教,3%信印度教,2%信其他宗教

  印度尼西亚人在民族成分、人种类型、语言和宗教上的复杂情况,是在历史上受到多次移民浪潮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的。早在更新世中期,印度尼西亚群岛即有人类居住,以爪哇直立猿人为代表。但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人并非爪哇猿人的直接后裔。至今留有后裔的古老居民,是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尼格利陀人维达人巴布亚人。约在旧石器时代后期通过当时连接亚洲大陆的陆桥逐步迁来,距今至少已有两万多年的历史。其后裔为今日的库布人普南人托亚拉人,以及西伊里安巴布亚人,在全国人口中仅占少数。属于蒙古人种马来类型的马来人,约在新石器时代至金属时代,自中南半岛分多批经海路陆续迁入。一般区分为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迁入的时间约自公元前3000年开始,其后裔为今日的加约人阿拉斯人巴塔克人托拉查人达雅克人等。新马来人迁入的时间约自公元前1000年末期开始,其后裔为今日的爪哇人巽他人马都拉人亚齐人米南卡保人巴厘人望加锡人布吉人等。原始马来人和新马来人的后裔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对优势。由于各批移民迁入的时间和地点不同,带来的文化和生活特点不同,以及与先至居民发生混合的程度和情况不同,并经过多次分化和融合,逐渐形成许多不同的民族。而且,在这些民族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又不断融入和吸收了后来移民印度人、中国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欧洲人等的血统文化

  1世纪起受印度文化影响,2世纪起受中国文化影响,13世纪起受阿拉伯文化影响。4~5世纪开始形成早期国家。自7世纪起,先后建立室利佛逝、夏连特拉、谏义利、新柯沙里、麻喏巴歇、淡目、亚齐、万丹和马打兰等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