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毓山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叶毓山(1935年- ),中国画家。四川德阳人。195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1960年进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班学习,1963年毕业回四川美院任教,曾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四川分会副主席,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1977年曾担任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组组长,并参加毛主席坐像创作。擅长雕塑。作品《大地》、《杜甫》,均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建立在重庆的《歌乐山烈士纪念碑》获1987年首届全国城市雕塑评奖最佳 奖。出版有《叶毓山雕塑选》、《叶毓山雕塑明信片》等。代表作品:《遵义红军烈士纪念碑》、《独立·民主·解放·建设》、《万众一心》、《大地》、《歌乐山烈士群雕》等。

  叶毓山是中国当代著名雕塑家,在五十年来的雕塑艺术创作中,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类型、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叶毓山的作品涉猎的范围非常广,既有反映革命历史题材,歌颂革命英雄人物的作品,又有塑造革命领袖人物的雕像;既有重大历史题材,歌颂中国历史上光焰四射的大文豪、大诗人的肖像,又有浪漫色彩的抒情题材的文化内涵非常深的作品。叶毓山的作品体量都非常大,多为10几米高,《红军烈士纪念碑》则分别高35米和38米;《邓小平领导百色、龙州起义纪念碑》则高9米、长34米。

  叶毓山先生在艺术创作上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不固步自封,没有门户之见,有意识地汲取中国传统石雕工艺精华。由于受到西方学院派雕塑系统教育,在将中国传统石雕工艺运用到石雕创作时,将两种雕塑技法融会贯通,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融入创作构思中。他的《八仙》、《桃园结义》等石雕创作具有如下特点: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吸纳不留于形式,而是将对内在精神的感悟运用到雕塑创作中;将学院教育中学习的西方写实主义雕塑技法与本土艺术有机结合;注重中国传统石雕工艺运用的当代性和适应性;在运用中国传统手法的同时,并非单纯的致力于装饰性和工艺性,普遍注重艺术创作的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可以说,叶毓山的石雕创作是在当代寻求真正属于中国的雕塑艺术形式语言,探索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力作。

  叶毓山先生的《八仙》、《李白》、《桃园结义》等作品,对中国传统艺术处理手法的运用独到精湛,其艺术形式的提炼汲取了中国古典艺术语言上的精华,蕴含着中华美学的内涵。从叶毓山运用中国雕塑表现技法的成功,可以看出:对于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继承发扬不仅仅是对形式语言的模仿与应用,而是依赖于对形式语言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深入理解。

  叶毓山在公共创作中广泛的吸收了欧洲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雕刻、现实主义雕刻以及象征主义的有益营养和积极因素,并将中国式的审美意象和造型观念融入其中。从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宗教、寓言和民俗中寻找创作题材,运用写实、写意或装饰风格等表现手法和富于动感的构图形式,并大量应用人体等造型元素,创作了一系列形式优美、造型典雅、寓意深刻的艺术形象,作品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和美感。叶毓山在公共艺术创作中所呈现的多元化的艺术风格,不仅反应了一个艺术家创造思维的活力,同时也体现了艺术家对艺术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