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宽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吴宽(1435-1504),明代名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字原博,号匏庵、玉延亭主,世称匏庵先生。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代表作品:书迹《种竹诗卷》、《题赵孟頫重江迭嶂图诗》,文学作品有七律《悼沈癯樵画史》、《题杨铁崖墓铭后》、《送张兼素出知施宗州》、《谢顾良弼李世贤携酒过访》,七古有《赋黄楼送李贞伯》,诗文集有《家藏集》77卷等。

  成化八年(1472年),会试、廷试皆第一而步入仕途。先后任右谕德、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弘治八年(1494年)任吏部右侍郎,后转左,改掌詹事府入东阁,十六年(1502年 )进礼部尚书,且先后作孝宗、武宗老师。在当时的史料著录中,多称其以文行,还有他的静重醇实的人格品行,深受他人的尊崇。凡言及书法则不外乎“书酷似苏体”、“作书资润中时出奇崛,虽规模于苏而多有自得”这两方面。

  吴宽少壮好学,受父辈的影响吴宽自幼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且“于书无不读,诗文有典则”,又生活在具有浓厚文化积淀的吴中地区,师辈们皆是当时的名儒,如陈鉴、刘谕、徐有贞等。尤喜《左传》、《汉书》、唐宋大家散文,最喜苏轼文章。他学有根底,诗文和平恬雅,有典则。使得他二十余岁在乡里已负盛名。虽然吴宽位居高官,但他一生淡泊名利,以诗书为伴,并且吴宽于馆阁工作二十多年,一直从事文字工作。

  吴宽作为吴门书派先导之一,既是朝中重臣,又是馆阁巨手,但他的书法能不随时流,在台阁时风尚盛行期间,理论上提倡“书宗魏晋,乃为善学”的师法观,提出了“草从真行来,真寓篆隶法”,实践上以宋人尤其是苏拭为规模对象,摆脱了时风影响。吴宽书法面貌直接宋人,其实践为当时书坛吹入一股清新之风。

  吴宽通过对宋人的研究,在书法学习的态度上与时人拉开了距离,努力地去消解书法学习的功利性目的。吴宽认为只有去学习二王才是真正会学习书法的人,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其审美特质就是萧散冲淡之趣,这是魏晋风度的呈现。因此,学习书法不从二王入手,终究不可能达到很髙的艺术境界。吴宽的这一书学理念是对明初打着书学魏晋的复古旗号但却仍以崇尚元人旧习的时风的反叛,强调追踪溯源在学书中的重要位置。在掌握了正确的师法观之后,还要有“笔成冢,墨成池”的不懈努力地精神以及学识的积累。

  吴宽工书法,善写真、行、草书,尤工行书,源出自苏东坡,为尊其人而爱其艺,故其书法师承东坡笔意。吴宽有时也作草书,喜用狂草体。他常临摹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和尚的《自叙帖》,几乎到乱真的境地。吴宽的传世书迹较多,如《种竹诗卷》、《题赵孟頫重江迭嶂图诗》等都是精品。

  吴宽文学代表作有七律《悼沈癯樵画史》、《题杨铁崖墓铭后》、《送张兼素出知施宗州》、《谢顾良弼李世贤携酒过访》等,七古有《赋黄楼送李贞伯》等。诗文集有《家藏集》77卷,其中诗30卷,文40卷,为吴宽自订。后7卷疑为其子所增益。文侧为吴宽墨迹。

  《匏翁家藏集》共七十七卷,成书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书稿为吴宽自订,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其中又以诗、书题跋为主。从吴宽的大量题跋中可以看到,他的书学思想是对宋元以及他的前辈徐有贞、李应祯等的思想观念的吸收和借鉴,受陈献章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明初陈陈相因的台阁书风进行反叛,转而师法宋人,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追求。无论在吴门书派的形成还是对吴门书派的影响中,吴宽都是一块重要的基石。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