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麗葉特•比切•斯托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繁体.png  简体.png

  哈麗葉特•比切•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1811年6月14日-1896年7月1日),美國作家,著名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1811年6月14日出生於北美一個著名的牧師家庭。

  南北戰爭,即黑奴解放戰爭,是在19世紀60年代進行的。但從19世紀20年代起,廢奴問題就成為美國進步輿論的中心議題。當時許多著名的美國作家都站在廢奴的一邊,為解放黑奴而呼籲。斯托夫人是這批廢奴作家中最傑出的一位。《湯姆叔叔的小屋》激勵了一代人的“廢奴運動”,也把內戰搬上了歷史舞臺,斯托夫人因此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41名。

  斯托夫人的父親是著名牧師裡曼•比徹。幼年因父親關係頗受加爾文教派影響。青年時期因其叔父薩繆爾•福特的影響接受了自由主義信仰。她喜歡讀司各特的浪漫小說,這在她後來的著作中有明顯反映,1832年,她隨全家遷往辛辛那提,在一座女子學校教書,寫了一些關於新英格蘭生活的隨筆。1836年,她與父親所在的神學院的C.E.斯托教授結婚。其間,她訪問了肯塔基州,目睹了那裡奴隸的生活,這為她後來的小說提供了素材;她又受到父親學校中強烈的反奴隸制情緒的影響。這種情緒奠基了她小說的基調。1850年,她隨丈夫遷至緬因州,那裡關於反奴隸制的討論使她無比激動,於是利用閒置時間寫出了《湯姆叔叔的小屋》(1852)。小說引起強烈反響,使她一舉成名。

  為了反駁保守勢力的攻擊,1853年她發表了《<湯姆叔叔的小屋>題解》,引用法律、法院檔案、報紙和私人信件等大量材料證明她的小說所揭露的事實。她的其他主要著作有《德雷德,陰暗的大沼地的故事》(1856),《奧爾島上的明珠》(1862),《老鎮上的人們》(1869),《粉色和白色的暴政》(1871),以及一些宗教詩,收入1867年出版的《宗教詩選》。她還寫過一篇虛構的維護女權的論文《我妻子和我》(1871),今天常常被女權主義者引用。

  斯托夫人晚年主要住在佛羅里達,在《棕櫚葉》(1873)一書中描寫了她在那裡的寧靜生活。

  1896年,她在哈特福德去世,終年85歲。與丈夫合葬于安多佛菲力浦斯學院校園內。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流傳使斯托夫人成了一位世界注目的人物。她應邀三次訪問歐洲。在英國,她受到維多利亞女王和艾爾伯特王子的接見。她還會見了著名作家喬治•伊里亞德、狄更斯、金斯萊、拉斯金、麥考利和格拉德斯通。英倫三島和歐洲大陸的普通人民更是熱烈地歡迎這位來自“新大陸”的廢奴女英雄。在愛丁堡,人們捐贈一千枚金鎊硬幣,請斯托夫人帶回美國獻給北美的廢奴運動。

  當然,在對《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一版讚美聲中也夾雜著陣陣責駡的喊叫,代表南方奴隸主利益的宣傳喉舌《南方文學通訊》等,指責斯托夫人“歪曲事實”,小說是“幻覺的反映”。起初,《湯姆叔叔的小屋》還能在南方書市自由出售,不久,便成了禁書,誰有這本書就會感到不安全。為了回答對她的非難和誣衊,斯托夫人編寫了《關於“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說明》,公佈了有關該書寫作的背景材料、文件、軼事、談話紀要等內容,一共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物的說明;第二部分批評了逃奴法;第三部分介紹了若干黑奴的典型經歷,指出變革南方奴隸制度的必要性;最後部分是對教會的分裂立場的指控。《關於“湯姆叔叔的小屋”的說明》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一個曾靠偷印《湯姆叔叔的小屋》發財的英國出版商,見利忘義,又偷印《說明》五萬冊,夢想再發一筆橫財,但最後因銷路不好而破了產。

  《湯姆叔叔的小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深遠的,為美國廢奴運動贏得了200萬同情者和支持者,1862年,林肯總統在白宮接見斯托夫人,評價她的書時,在扉頁上題詞為“寫了一本書,釀成一場大戰的小婦人。”

  在談到斯托夫人的歷史地位時,柯克•門羅認為:“她不僅在世界著名婦女中是出類拔萃、名列前茅的,而且在決定美國人民命運的最關鍵的歷史時刻,她的影響超過其他的任何一個人。……當然,廢除奴隸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人能功成業就的事,它是眾人的事業,但是,《湯姆叔叔的小屋》所產生的影響是最偉大的,最深遠的。”

  《湯姆叔叔的小屋》的文學意義也是勿需置疑的。范懷克•布魯克斯說:“撇開小說寫作的氛圍不談,《湯姆叔叔的小屋》不失為反映一個時代、一個國家的一部偉大的民間傳記。”著名詩人亨利•華茲華斯•朗費羅稱該書是“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勝利”。

  很久以後,斯托夫人的兒子和孫子用詩一般的語句說《湯姆叔叔的小屋》:“像燃起的熊熊烈火,閃亮了天邊;象洶湧的感情潮流席捲走眼前的一切,然後越過浩瀚的大海,將影響波及全球。全世界都在思索和談論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