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天籁汉语拼音:tianlai;英语:sounds of nature),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术语,指自然之美、天真之美、浑朴之美。天籁意为自然界的声音。在《齐物论》中,庄子将所有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三类。人籁即人吹奏各种笙簧箫管之类的乐器所发出的音响。“地籁则众窍是已”,即风吹自然界各种大小洞窍发出的音响。至于天籁,那是自然界众窍自鸣发出的音响:“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依庄子之意,天籁与人籁、地籁的差别,除了发出音响的物体有所不同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这些物体发出音响。人籁须依仗人力的作用,地籁离不开风的作用,而天籁则完全是自发自动,不假任何外力的。因此,天籁即是自然之道的显现,代表了最高的美。在《庄子》一书中,与天籁相类似的还有“天乐”,这是一种“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的音乐,它无声无形却又无处不在,令人“无言而心悦”(《天运》)。

  天籁说集中体现了庄子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思想。一方面,与老子大音希声理论相似,对后世文艺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自然之美、天真之美、浑朴之美的追求,反对人为的雕饰;另一方面,庄子并没有将人籁、地籁与天籁的差异绝对化,而承认三者仍可以沟通。正如释德清《庄子内篇注》所说的“果能忘机,无心之言,如风吹窍号,又何是非之有哉”,意思是:如果能够忘却是非得失的计较,发言出于无心,如同风吹引发洞窍鸣响一样,那即便是人籁又有什么不可呢?就人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庄子实际上是赞成自然而不废人为,人为而不失自然的。就是说,如果人为能够遵循自然的原则,能够“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话,那么这种人为并没有违背自然之道,而仿佛是自然假手于人来完成一样。清人刘熙载艺概》论书法道:“书当造乎自然。蔡中郎但谓书肇于自然,此立天定人,尚未及乎由天复人也。”所谓“立天定人”,是说创作应从自然出发,而所谓“由天复人”,则是说创作应功夺造化,回复自然。这实际上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最后达到“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的境界。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