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政治思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太平天国政治思想英语: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19世纪40~60年代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所拥有的政治思想。当时,清朝封建社会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政治结构、统治格局和控制效率都表现出结构性失调和危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正是这一失调和危机的社会表征和政治后果,其思想体系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传统中国农民意识的政治取向,另一方面又带有近代中国社会的鲜明印记。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实际上融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于一体,但在不同时期则又有所侧重。1843年洪秀全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某些教义。1847年他重游广西后,从宗教转向政治,正式制定“天条”,成立拜上帝会,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王朝。1851年金田起义后,他进一步形成政治、宗教、军事等思想相互融合的思想体系。1859年4月洪仁玕由香港辗转到达天京,提出了许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主张,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基本内容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可分为三个阶段。

前期的政治思想(1843~1850)

主要有:①反对满洲贵族的民族压迫,要求民族平等。②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主张以绝对平均主义的方式,平分土地和社会生活资料,建立圣库,取消商品流通,以图达到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消灭贫富差别的共有共享境界。③建立一个政教合一、军政合一、寓兵于农的政权组织形式。主张政权组织军事化、宗教化,使政权、军事、宗教组织三者高度统一,建立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政权形式。④以平等精神对待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反对和抵制资本主义列强的威胁和要挟,坚持国家的主权和独立,拒绝以出卖国家主权为条件换取列强的支持。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坚决禁止鸦片贸易。⑤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封建文化,提倡男女平等。

中期政治思想(1851~1858)

1853年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思想中浓重的皇权主义开始膨胀。利用宗教典籍,他为自己精心编造了受命上天,下凡救世、宰辖天下的政治神话,成为以“君权神授”和“朕即国家”为合法性基础的农民君王。1856~1857年,由于争夺宗教代言人的权力,太平天国领导层内部发生的内讧,即是洪秀全自我神话的直接后果,同时也促使其思想进一步向传统政治思想复归。

后期的政治思想(1859~1864)

1859年以后,随着洪仁玕由香港辗转到达天京,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发生了若干变化。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为施政要旨,其主要思想是“用人察失类”,强调禁朋党,加强中央集权;“风风类”,整肃腐败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法法类”,强调“国家以法制为先”,提出各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举措;“刑刑类”,主张健全司法体系。太平天国后期的政治思想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法治国,上下通达;在经济上建设铁路、邮局、工厂、矿山,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在社会上移风易俗,举办公共集体福利事业。

特点和意义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小农政治思想,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当遭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时,它具有反抗精神和素朴的平等要求;但因小农阶级的本性和局限,又不可能提出自己完整的思想体系,也摆脱不了封建社会统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其政治行为必然是对原有政治统治形态的暴力复制,最终导致重新建立起专制君主制统治秩序,重蹈其覆辙。其后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思想主张,不仅为当时的环境条件所限制,而且也和农民起义的主导思想相悖,无从实施。作为传统小农政治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太平天国政治思想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某些新趋向和新因素,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