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育学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实验教育学派(experimental pedagogy,school of),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并在欧美一些国家传播较广、影响较大的教育理论学派。19世纪末,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从对自然的研究扩大到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对人进行研究,特别是实验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一些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及比较方法研究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上的问题,遂出现了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名称是1901年由德国教育理论家E.梅伊曼首先提出的。他提出必须借助生理学、解剖学、精神病学,以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对儿童生活及学习活动进行实验。实验教育学研究范围是:①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与成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使教材教法心理化。②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个性禀赋的差异,使教育学活动个性化。③儿童学习与疲倦,即儿童在完成学校及家庭作业时身、心疲倦程度,研究怎样创造在学习上费力少而收效多的条件,使学习经济化。④关于学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通过实验进行心理的与教育的统计,比较各科教学法的优劣;依据对儿童各科成绩的测验,确定教学理论及方法;关于男女儿童同校问题,以及对待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等。梅伊曼主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改革课程、确定教师的工作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等。

  德国教育家A.拉伊在其《实验教育学》一书中,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他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来补充教育学旧有的研究方法,使其更加严密。他称实验教育学是一种“完整的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的影响几乎遍及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和美国尤甚。这些国家,在实验教育学的影响下还发展了儿童学和智力测验等学科。法国的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比内和T.西蒙。他们制定了《比内-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定5~13岁儿童的智力年龄。

  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认为,判定儿童学习成绩天资的高低,不能只用各科成绩的分数为根据,还要考查儿童各科成绩是否达到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一般标准。还有一些实验教育学者把实验方法推广应用于课程编制、教学方法改革和班级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