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木县”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46行: 第46行:
  
 
'''普松如巴湖''',位于普松乡如白村。如巴湖水质良好,水生生物众多。普松水面平阔,风景秀丽,一年四季野生鸟类众多,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普松如巴湖''',位于普松乡如白村。如巴湖水质良好,水生生物众多。普松水面平阔,风景秀丽,一年四季野生鸟类众多,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
 +
[[文件:琼穆岗嘎雪峰.JPG|right|thumb|300px|琼穆岗嘎雪峰]]
  
 
'''琼穆岗嘎雪峰''',海拔 7048 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山体雄伟,气势恢宏,冰川发育良好。琼穆岗嘎藏语意思为有学问的仙女。站在公园普松景区和尼木景区北望,琼穆岗嘎雪峰白雪皑皑,经常笼罩在云雾之中。在无云的晴朗天空中,可以见到琼穆岗嘎的角峰、刃脊、冰斗、冰川发育。蓝天映衬雪峰,给人以震撼与遐想。
 
'''琼穆岗嘎雪峰''',海拔 7048 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山体雄伟,气势恢宏,冰川发育良好。琼穆岗嘎藏语意思为有学问的仙女。站在公园普松景区和尼木景区北望,琼穆岗嘎雪峰白雪皑皑,经常笼罩在云雾之中。在无云的晴朗天空中,可以见到琼穆岗嘎的角峰、刃脊、冰斗、冰川发育。蓝天映衬雪峰,给人以震撼与遐想。
 +
 +
[[文件:赤朗峡谷.JPG|right|thumb|300px|赤朗峡谷]]
  
 
'''赤朗峡谷''',位于赤朗村东南端,崩布普曲汇入雅鲁藏布江段,峡谷长约800 米,崩布普曲汇入点海拔 3760 米,峡谷内河床宽度仅为 7 米,高于河面 100 米的公路山谷坡地宽度仅为 70 米,两岸坡度近 70°,呈典型的峡谷形态。河流右岸,高阶地发育,有厚达 40 米的河流砾石层。景象壮观、险峻。表现崩布普曲深切入(雅鲁藏布)江的地貌演化过程。
 
'''赤朗峡谷''',位于赤朗村东南端,崩布普曲汇入雅鲁藏布江段,峡谷长约800 米,崩布普曲汇入点海拔 3760 米,峡谷内河床宽度仅为 7 米,高于河面 100 米的公路山谷坡地宽度仅为 70 米,两岸坡度近 70°,呈典型的峡谷形态。河流右岸,高阶地发育,有厚达 40 米的河流砾石层。景象壮观、险峻。表现崩布普曲深切入(雅鲁藏布)江的地貌演化过程。
  
'''吞巴水磨''',在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工艺中,藏香原材料的研磨极具特色。在吞达村,吞巴河边有 260 座水磨,人们从吞巴河开渠引水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曲轴木杵,捣烂柏木,制成柏木泥砖。水车就成名副其实的“水磨”。水磨研磨各种尼木圣香的基础材料,再加入各种香料、藏药后,用开孔牛角挤出一根根黄褐色的泥线,晾干后就是藏香。一座座水磨研吞巴曲河岸一并排开,成为赏心悦目的景观。
+
[[文件:吞巴水磨.JPG|right|thumb|300px|吞巴水磨]]
  
 +
'''吞巴水磨''',在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工艺中,藏香原材料的研磨极具特色。在吞达村,吞巴河边有 260 座水磨,人们从吞巴河开渠引水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曲轴木杵,捣烂柏木,制成柏木泥砖。水车就成名副其实的“水磨”。水磨研磨各种尼木圣香的基础材料,再加入各种香料、藏药后,用开孔牛角挤出一根根黄褐色的泥线,晾干后就是藏香。一座座水磨研吞巴曲河岸一并排开,成为赏心悦目的景观。
  
 +
[[文件:吞弥·桑布扎故居.JPG|right|thumb|300px|吞弥·桑布扎故居]]
  
 
'''吞弥·桑布扎故居''',位于吞巴乡吞达村。距离尼木县城约 20 千米,距离拉萨市区约 110 千米,离 318 国道 2.3 千米。据当地传说,故居约建于 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主要为土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约为 600 多平方米。该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六道轮回图)、21 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的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在故居的东面 50 多米处,有一座群众自建的纪念吞弥 - 桑布扎的玛尼拉康,保存着从故居中遗弃的文物,如石刻观音像,金刚佛像和六字真言,还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转经筒。2008 年 7 月 3 日,为保护好人文和自然资源,增加尼木县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以旅游线路开发和景点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突破口,尼木县将建总投资为 300 万元的吞巴民俗文化旅游区。由尼木县财政出资 60 万元,对吞米桑布扎故居周边 11 户居民群众进行搬迁,并在 2008 年年底实现村村通路、吞巴路段修通的目标 ;2010 年,尼木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建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并对故居内的壁画和摆设进行修复和收集。
 
'''吞弥·桑布扎故居''',位于吞巴乡吞达村。距离尼木县城约 20 千米,距离拉萨市区约 110 千米,离 318 国道 2.3 千米。据当地传说,故居约建于 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主要为土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约为 600 多平方米。该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六道轮回图)、21 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的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在故居的东面 50 多米处,有一座群众自建的纪念吞弥 - 桑布扎的玛尼拉康,保存着从故居中遗弃的文物,如石刻观音像,金刚佛像和六字真言,还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转经筒。2008 年 7 月 3 日,为保护好人文和自然资源,增加尼木县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以旅游线路开发和景点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突破口,尼木县将建总投资为 300 万元的吞巴民俗文化旅游区。由尼木县财政出资 60 万元,对吞米桑布扎故居周边 11 户居民群众进行搬迁,并在 2008 年年底实现村村通路、吞巴路段修通的目标 ;2010 年,尼木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建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并对故居内的壁画和摆设进行修复和收集。

2021年9月19日 (日) 02:09的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尼木县
尼木县山谷间盛开的波斯菊

尼木县汉语拼音:ní mù xiàn;藏文:སྙེ་མོ་རྫོང་,藏语拼音:Nyêmo Zong,威利:snye mo rdzong),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辖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拉萨市境西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13年末)。辖1个镇、7个乡。尼木,藏语意为“顶端、麦穗”。

地处青藏高原中南部,冈底斯山南麓,主要河流有尼木玛曲。属温带高原季风气候,空气稀薄、日照充足。年均温6℃,年降水量400毫米。318国道过境。属半农半牧县。有宁玛派早期圣地托噶,古迹有尼木铁索桥。

尼木在藏语里为“麦穗”之意。尼木县在吐蕃时期属于孙波茹辖地,与后藏地区的娘若香波等邦国接壤,囊日论赞时期被消灭。尼木县曾先后称之为尼木续、尼木其喀、尼木门喀等。尼木在传统地理范围上属后藏地区。乾隆十六年(1751年,藏历第十三饶迥金羊年),尼木境内除了吞巴贵族的领地外,其他地区则建立了由地方政府委派官员或直接管理的尼木宗(全称尼木门喀宗,治所在今尼木乡境内)和麻江郭巴(郭巴意即头人)两个宗级地方政权机构,清史称之为聂木营和麻尔江营。民国三十六年(1947,藏历第十六饶迥火猪年),西藏地方政府没收了尼木门喀谿,1950(藏历第十六饶迥铁虎年)年赐给代理摄政鲁康作为其俸禄地。1952年鲁康被罢官,地方政府收回了尼木门喀谿,作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谿卡,委派一名6品俗官管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协议》,即17条协议。根据协议精神,尼木宗和麻江郭巴两个行政区域仍旧隶属于属西藏地方政府管辖。1959年3月,西藏上层发动叛乱,人民解放军奉命平叛,彻底肃清了尼木境内的叛乱武装组织,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同年,工作队进驻尼木,将尼木门喀谿和麻江宗合并为尼木县,成立了尼木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拉萨市管辖。从此,政权移交到了人民手中,农奴真正翻身当家作了主人。

尼木县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接合部,东与拉萨市的曲水县,西与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南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日喀则地区的仁布县,北与当雄县、那曲地区的班戈县相邻。尼木县历史悠久,地形西高东低,最高点琼穆岗嘎峰,海拔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3700米。全县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县城驻地塔荣镇,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137千米。尼木县自然景观以高山雪峰、巨大的洪积扇为背景,古树名木众多令人震撼,人工林连绵成片效益显著、天然灌木林典型发育、大型圆柏残林弥足珍贵,溪流蜿蜒曲折婀娜多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尼木县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紫外线辐射强,局部有洪涝、泥石流;湿度较小。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平均气温-1.9℃,最热月平均气温15.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29.3℃,极端最低气温-18.0℃。降水较少,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降水量354.4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335.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95%。年平均相对湿度42%,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152天。全年日照3039.9小时,平均每天日照8.3小时,年均日照百分率在69%以上。

  • 邮编:851300 代码:540123 区号:0891

行政区划

  全县辖1个镇、7个乡:塔荣镇、麻江乡、普松乡、卡如乡、尼木乡、续迈乡、帕古乡、吞巴乡。县政府驻塔荣镇(Tarrong),距拉萨市区100千米。

历史

  尼木,藏语意为“顶端、麦穗”。元时译作“聂摩”。明时译作“聂母”。清文献中又写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内分为尼木宗和麻江宗,1959年合并二宗建立尼木县。

  1996年,尼木县辖13个乡:塔荣乡、麻江乡、彭岗乡、帕古乡、东嘎乡、卡如乡、尼木乡、林岗乡、普松乡、续普乡、续迈乡、霍德乡、吞巴乡。县政府驻塔荣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尼木县常住总人口27375人,其中(1个镇、7个乡),塔荣镇6082人,吞巴乡2308人,续迈乡5030人,普松乡1947人,帕故乡2979人,麻江乡2219人,克如乡1094人,尼木乡571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尼木县常住总人口28149人,其中,塔荣镇6393人,麻江乡2755人,普松乡2108人,卡如乡1101人,尼木乡6008人,续迈乡4495人,帕古乡3159人,吞巴乡2130人。


地理

尼木县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系前后藏接合部,东与拉萨市的曲水县,西与日喀则地区的南木林县,南与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日喀则地区的仁布县,北与当雄县、那曲地区的班戈县相邻。尼木县历史悠久,地形西高东低,最高点琼穆岗嘎峰,海拔7048米,最低点为玛曲河汇入雅鲁藏布江处,海拔3700米。全县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00米,县城驻地塔荣镇,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137千米。尼木县自然景观以高山雪峰、巨大的洪积扇为背景,古树名木众多令人震撼,人工林连绵成片效益显著、天然灌木林典型发育、大型圆柏残林弥足珍贵,溪流蜿蜒曲折婀娜多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尼木县境内山峦起伏,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紫外线辐射强,局部有洪涝、泥石流;湿度较小。年平均气温7.6℃,最冷月平均气温-1.9℃,最热月平均气温15.8℃,历年极端最高气温29.3℃,极端最低气温-18.0℃。降水较少,降雨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年平均降水量354.4毫米,其中5-10月降雨量335.5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95%。年平均相对湿度42%,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152天。全年日照3039.9小时,平均每天日照8.3小时,年均日照百分率在69%以上。


文化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旅游

普松如巴湖

普松如巴湖,位于普松乡如白村。如巴湖水质良好,水生生物众多。普松水面平阔,风景秀丽,一年四季野生鸟类众多,是鸟类栖息的天堂。

琼穆岗嘎雪峰

琼穆岗嘎雪峰,海拔 7048 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西段,是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山体雄伟,气势恢宏,冰川发育良好。琼穆岗嘎藏语意思为有学问的仙女。站在公园普松景区和尼木景区北望,琼穆岗嘎雪峰白雪皑皑,经常笼罩在云雾之中。在无云的晴朗天空中,可以见到琼穆岗嘎的角峰、刃脊、冰斗、冰川发育。蓝天映衬雪峰,给人以震撼与遐想。

赤朗峡谷

赤朗峡谷,位于赤朗村东南端,崩布普曲汇入雅鲁藏布江段,峡谷长约800 米,崩布普曲汇入点海拔 3760 米,峡谷内河床宽度仅为 7 米,高于河面 100 米的公路山谷坡地宽度仅为 70 米,两岸坡度近 70°,呈典型的峡谷形态。河流右岸,高阶地发育,有厚达 40 米的河流砾石层。景象壮观、险峻。表现崩布普曲深切入(雅鲁藏布)江的地貌演化过程。

吞巴水磨,在尼木藏香的传统制作工艺中,藏香原材料的研磨极具特色。在吞达村,吞巴河边有 260 座水磨,人们从吞巴河开渠引水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曲轴木杵,捣烂柏木,制成柏木泥砖。水车就成名副其实的“水磨”。水磨研磨各种尼木圣香的基础材料,再加入各种香料、藏药后,用开孔牛角挤出一根根黄褐色的泥线,晾干后就是藏香。一座座水磨研吞巴曲河岸一并排开,成为赏心悦目的景观。

吞弥·桑布扎故居

吞弥·桑布扎故居,位于吞巴乡吞达村。距离尼木县城约 20 千米,距离拉萨市区约 110 千米,离 318 国道 2.3 千米。据当地传说,故居约建于 1300多年前的吐蕃松赞干布时代,主要为土木结构二层建筑,面积约为 600 多平方米。该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有多处的壁画和内部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故居内仅剩几处残缺但极具史料价值的壁画,内部设施所剩不多。以前故居内有三座及屋顶的水转经筒,绘有松赞干布、吞弥·桑布扎、十二因缘图(六道轮回图)、21 尊度母、观音、藏传佛教中的各大护法神和释迦牟尼以及故居效果图等丰富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壁画。还有多尊如四手观音像、文殊菩萨像和金刚佛像等珍贵佛像及大藏经《甘珠尔》《丹珠尔》等。在故居的东面 50 多米处,有一座群众自建的纪念吞弥 - 桑布扎的玛尼拉康,保存着从故居中遗弃的文物,如石刻观音像,金刚佛像和六字真言,还有一座仿造的故居的水转经筒。2008 年 7 月 3 日,为保护好人文和自然资源,增加尼木县农牧民群众的收入,以旅游线路开发和景点建设为支撑,以旅游与文化相结合为突破口,尼木县将建总投资为 300 万元的吞巴民俗文化旅游区。由尼木县财政出资 60 万元,对吞米桑布扎故居周边 11 户居民群众进行搬迁,并在 2008 年年底实现村村通路、吞巴路段修通的目标 ;2010 年,尼木县人民政府立项修建吞弥·桑布扎纪念馆,并对故居内的壁画和摆设进行修复和收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