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古城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拱辰楼
生成缩略图出错:不正确的缩略图参数
巍山古城:古街(北街),远处为星拱楼
巍山古城:古街(日昇街),位于拱辰楼北面
巍山古城:拱辰楼南面楼门上的“魁雄六诏”的巨匾
生成缩略图出错:不正确的缩略图参数
巍山古城:街景(拱辰楼北面俯瞰)

  巍山,古称蒙化,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红河的发源地、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彝族祭祖的圣地、茶马古道重镇。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扎染艺术之乡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彝族打歌之乡。早在元代,段氏土总管就在这里筑土城据守,初,傅有德沐英率大军平蒙化,段氏不臣服,被逐。巍山土著民族——彝族火头左禾内附,被封为蒙化世袭土知府,继而在此建土衙。明代洪武年间,大批明军到来,巍山设卫屯田,在此基础上开拓修建,改土城为砖石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成。据康熙《蒙化府志》载:“城围四厘三分,计九百三十七丈,高二丈三尺二寸,厚二丈,砖垛石墙,垛头一千二百七十有七,垛眼四百三十,建四门,上树谯楼,东曰忠武,南曰迎薰,西曰威远,北曰拱辰,北楼高三层,可望全川,下环月城,备极坚固,城方如印,中建文笔楼为印柄”。

  巍山古城建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城内至今保留有25条街,18条巷,总长14公里多。保存明清时期的书院、社学、楼、阁、寺、庵、宫、庙、亭、坊、塔等古建筑20余处。街巷纵横交错,保留了明清棋盘式格局,街道宽窄有别,体现了“道法自然”的营造观,相互避让,移步换景。城内保存着明清以来的大批古建筑和古民居,大多保留了明清建筑风貌,多为土木结构,青瓦坡顶的“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殷实人家则两种布局相连形成走马转阁楼,有的是以“六合同春”布局,有的是两院三方一照壁相连。日昇、月华两街多为一间或两间铺面,后面是深邃的三进两院的民居。这些建筑古朴典雅,雕梁画栋。居民讲究门面,大门多为单檐或重檐,木架瓦顶,出阁架斗。户户有庭院,家家栽花木,有“满城朱兰风亦香”之誉。

  拱辰楼为巍山古城中心,城市形成了南门城楼、星拱楼、拱辰楼、文献楼(现群力门)的一条中轴线,形成中轴对称棋盘式格局。拱辰楼作为古城标志性建筑,和南面的星拱楼相对。星拱楼南北两面有门,城楼檐牙高挑,挺拔俊秀,玲珑剔透,因此又有“凝秀楼”之美称。星拱楼不仅是巍山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建筑之一,而且是中国近代史上杜文秀回民起义的重要历史古迹,具有双重的历史价值。1981年被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巍山古城古建筑规模宏伟,造型美观大方,结构严谨,出阁架斗,画栋雕梁,工艺精湛,民族风格突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使这座名城古而不衰,历久常新。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蒙化城甚整,乃古城也,城中居庐亦甚盛……是反胜大理也。”巍山古城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古代历史活化石”、“活着的千年古城”,并享有“北有平遥,南有巍山”的美誉。

  古城内排水依地势由东向西。明初建城时,四周城墙外都有城壕相互连通,东西两面城墙下,留有暗沟若干处,通向城内,构成城内以输为主,输排结合的古城水系。城内南街、北街及关圣街等均设有明沟,从东面向西与城外壕沟相通。北城外有上、下水坝和竹壁沟,从东向西,有横向沿日升、月华街由南向北直通关厢门外。现存古城平面为方形,有北门城楼(拱辰楼)及中心过街楼(即文笔楼,又名星拱楼)及部分城墙残段。古城内的街道以星拱楼为中心,连接东、南、西、北四条主街道,分别直达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呈十字形,以此为主干道,形成以南北、东西排列的棋盘式格局,城内皆为沙石甬道和石块路面。

  巍山古城现存古建筑中,多为时期的建筑。古城内的街道不宽,店铺林立。在古城内,有较多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式的中国传统民居,诸如:刘家宅院、梁大小姐宅院、柯家宅院等,明清时代的古民居能够如此真切地保留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明代四川新都状元杨慎来巍山时留下的一副对联“一水抱孤城,烟渺有无主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叠阁,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这便是对巍山古城的真实写照。

  巍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蒙化有进士23人,文举220人,武举30人,贡生500多人。因人才辈出,震惊朝廷,被清廷御封为“文献名邦”。文者,文化人多文脉旺盛之谓也,献者,藏书及著述丰富之谓也。巍山文脉传承,1987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巍山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国务院公布列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

  巍山还有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道教名山及南诏发祥地巍宝山,是彝族寻根祭祖的圣地,有马帮路道和鸟类迁徙合一的鸟道雄关,有国际河流红河的发源地红河源,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东莲花村回族清真寺群等景区景点,还有浓郁的民族风俗风情、独特的风味小吃、丰富地方特色产品等。和巍山古城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优美的旅游圈,上理想的游览、观光、休闲、渡假胜地。

南诏国的发祥地

  巍山,位于滇西哀牢山无量山的上段。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逻就在巍山建立了大蒙国,开创了南诏的基业。这里曾经是茶马古道滇藏段中重要的枢纽之地,600多年前朱元璋时代建城时的棋盘式格局得以幸运地保留下来。

  巍山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设邪龙县。南诏国经十四主,历时253年,其中在巍山经营四代。巍山还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南诏后裔、彝族首领天摩牙九部火头左禾,因支持明王朝征战有功被封为土知州,推行土司制度。左氏承袭土知府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共十七世,长达514年。此外,巍山也是中原文化在云南传播最早的地区之一。南诏细奴罗时,即劝民习读汉书,敦崇八行。明洪武年间,巍山就建盖孔庙。此后,兴建书院,讲学课试,尚文敦礼之风历久不息,人才辈出,曾被清廷御封为云南省四大文献名邦之一。

  从空中看下来,巍山古城如一方文印,原来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有城楼,城中央的星拱楼(也叫文笔楼)恰如印柄。由于古城屡遭兵祸,加上年久失修,如今只有北边的拱辰楼和城中的星拱楼幸存下来。雄姿不减的拱辰楼两面“魁雄六诏”和“万里瞻天”的巨匾,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光荣梦想。

  古街两旁是清一色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完整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瓦顶木架结构,底层一律是小店铺,朱红色的木门木窗,黑底烫金的招牌,马具店、碑刻店、裁缝铺、补鞋店、中医堂、古董店、冥器铺、杂货店等等,小店主人闲适地坐在草墩上,并不主动招徕客人,但你若有兴趣,哪怕摆明了不买,主人也会热情介绍。

  作为“文献名邦”,古城的气质表现在人们的文风中,也表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偶然朝小巷里某个门洞大开的小院一瞥,深处全是兰花、文竹、奇石。随便进入一家,中堂必然摆着供桌,供奉着神灵祖先的牌位,文房四宝是必备的日常家什。巍山古城最让人着迷的就是这些古城人,纯朴善良,带着文化赋予他们自然华丽的气质过着与世无争的简单生活。

  巍山古城没有潮水般的游客,没有被商业化。行走在巍山古城,人们能感受到原始、纯朴的生活气息。这里到处是普通的生活场景,“人间烟火”不断。它就像是古城的“化石”或者“标本”,未经“雕凿”,朴实无华却又惊艳不已。

  巍山古城与大理古城相隔几十公里,旅游市场却是天差地别。大理古城游人如织,巍山古城却“人迹罕至”。巍山的旅游GDP远不如大理和丽江,也比不上建水,它的后进让一些人备受煎熬,但它的魅力和气质注定,它也有自己的春天。

辉煌建城史

  巍山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记载,巍山早在唐代时就已成为滇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治云南13代、253年的南诏政权,前4代南诏王都以巍山为大本营。现在巍山有两个重要的南诏遗址,一个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龙)(山于)图城遗址”,一个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蒙舍城遗址”。

  到了第四代南诏王皮罗阁,已经不满足于统治一个巍山坝子。经过数年征战,统一了六诏,建立南诏国,定都大理太和城。此时南诏国的政治中心才开始由巍北移至大理。唐朝因此封第四代南诏王皮罗阁为“云南王”。

  巍山县境内有13座南诏土主庙,供奉的都是南诏王。每一代南诏王,都有自己的塑像和寺庙,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和崇拜。这个风俗从唐代开始延续至今。

  巍山自古就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几条茶马古道都要在巍山交汇。巍山因此成为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在交通非常闭塞的年代,巍山就有一条路直出弥渡通往昆明。

  大理国时期,巍山的地位有所下降。

  明初,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沐英给朝廷建议,这个地方(今巍山)山好水好,土地太肥沃了,但是人烟稀少,我们若要长期驻扎这个地方,必须实行军屯。地方巩固下来后,明朝军队由兵转为民,在巍山长期生活下来。巍山很多村子的形成,都和军屯这一段历史有关。

  出于统治和军事的需要,大明王朝决定在巍山筑城,设蒙化府(相当于今天的州一级建制)。“以体现一个王者的意志。让这个地方的人看到,明朝对这个地方统治的决心。”

  当时的城市面积为0.75平方公里,护城河宽10米深7米,还有吊桥。18条街,25条巷,完全是按照中原王朝的建制建成。“因此可以说,整个巍山城市的构架,主要是朱元璋定下来的。”

  巍山古城现存的拱辰楼、文庙、等觉寺、书院,均始建于明朝年间。“当时朝廷对教育还是很重视。明清时期,巍山出了20多个进士、200多个举人。”

  巍山周边大大小小的寺庙有50多个。巍山59个文物保护单位,除了两个遗址,其他都是寺庙。足见巍山历史上宗教之兴盛。

茶马古道上的商业、文化中心

  巍山是滇马的主产地。史载,滇马“质小而蹄健,上高山,履危径,虽数十里不知喘汗”。在横断山区的崎岖道路上,滇马虽然不能乘骑,却最为实用。自古以来,巍山几乎户户养马,还定期为朝廷上贡。1946年出版的《滇西驿运报告书》称:“马匹及马户经下关之帮以蒙化者为最多……蒙化不仅为驮马之生产地,亦为其集中地,倘有需要,即万匹亦可招致之,盖附近各属之马帮,可向蒙化集中也。”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巍山成为茶马古道上的商业、文化中心之一。马帮从巍山往南,经景东去思茅、版纳;往西南,走夷方老路,渡过澜沧江去往临沧,可至缅甸;往西,到凤庆鲁史镇,经青龙桥过澜沧江,去往保山、德宏;往东,沿鸟道雄关,经弥渡、祥云到昆明;往北,就是下关、大理。

  巍山马帮的兴起,既与茶有关,又与当地回族善于经商有关,他们主要经营茶叶,几乎垄断了从产茶地临沧、思茅到交易中心下关的茶叶交易。来到巍山的马帮,全都装满了各地的特产,在巍山交易以后,又满载货物驮往各地销售。除了巍山马帮以外,还有来自西藏、四川及云南省其他地方的马帮川流不息地通过巍山。特别是春茶会前后,上万匹骡马经过,使巍山成为一座马帮的城市。彼时,小城里四海马帮、商贾云集,五湖文人、官员荟萃,茶叶集市交易火爆,地方特产争上货柜,各种文化碰撞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边疆经济文化发展。

古老与现代交叠的市井画卷

  巍山是个多民族聚居县,境内居住着汉族彝族回族白族等28个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民族文化璀璨夺目。随着马帮源源而来的中原文化和外国文化逐步在这里扎根、传播,促进了巍山文化的繁荣,也使巍山成为滇西的宗教圣地,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甚为盛行。

  漫步古城,青砖瓦房沿南北走向临街而建,古老的建筑,磨得光亮的石板路,每个细节都烙下了讲不完的故事,每一次震撼人心的历史变革都留下了痕迹。

  古老的城市,古朴的人们,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市井图。

  天麻麻亮,古城里就有人卸下门板打开铺子,开始新一天的营业。

  山野百货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步一店、十步一院的美容美发中心比比皆是,但传统理发店的生意还是那么红火。老式的发剪,笨拙的木椅,古城的人们习惯了怀旧,仿佛只有操练了几百年的传统理发招式才能让他们焕发青春。马具店里光顾的客人越来越多,但店里“销售”得更多的是如何将马具套到马身上的技巧,这些来自都市的游客,从店里买走的是一种“新鲜”的居家装饰品。花圈店、刻碑店依然可见,给这座古城增添了忧伤的气息,也染上了一层神秘感。

在悠闲中感悟进步

  在古城里生活久了,巍山人变得很悠闲。男人们可以呆坐在茶馆里,或者拉张桌子,摆开扑克、象棋、麻将,一天就悄然过去。异常喜欢手工织品的巍山妇女,即便在逛街时,仍然手不停歇地编织着毛衣,优哉游哉地走在街上。

  巍山人悠闲,但不慵懒。古城的大街小巷里,没有人乱丢废弃物,居家小院都是几净窗明,物件井然摆放,展现着巍山人勤劳的一面。巍山人善于享受生活,悠闲是他们对生命的一种感悟。

  在这里,时光逗留但不停止。因为山的阻隔,古城风貌得以保存;因为时代的流转,古城人的思想也在更新。古城的四周,钢筋混凝土浇灌出来的大厦鳞次栉比,彰显出现代化的节奏。这些现代化的建筑与古城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巍山人却将两种不同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衔接得那么自然、和谐。

  巍山古城以一种超越物质形态的存在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善感者把怀古心绪托付古城,好奇者把寻幽目光投聚古城,多情者把诗赋歌舞倾诉古城,好思者把思想感悟留驻古城……就连外国友人也来了,把这里当做探寻中国历史、学习华夏古文明的活教材。

  南诏国的传奇成了史志古籍里的白纸黑字,茶马古道的故事成了学生温故知新的板书。新时代的辉煌,巍山人正在精心地编排。

古城的遗憾

  外面的人来到巍山,都能感觉到这里的悠闲。“巍山古城之所以保存得这么完好,首先是因为没钱。如果有钱,早就改造了。”“我们在古代盖了那么多的寺院和学堂,但是到了现代我们落伍了。巍山历史上经历了好几个鼎盛时期,但是在大理经济发展、交通发达以后,巍山就被大理甩开了一大段距离。”“虽然我们手里面有古城、有巍宝山,有很多资源,但是受到条件限制,短期内这些资源还没法开发。”巍山主要受到交通不便和水资源缺乏的限制。巍山历史上是交通要道,但是现在被边缘化了。

  巍山发展滞后的同时,其他地方都在快速发展。比如周边的大理和丽江,早已抢尽了风头。

•省情概貌• •自然地理• •历史文化• •行政区划• •经济建设• •社会事业• •云南旅游• •云南人物• •云南特产•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