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旭唐代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字伯高。吴郡吴(今江苏苏州)人,一作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工于书法,有“草圣”之称。《全唐诗》收录其诗作6首。

  初仕常熟尉,后官至左率府长史,人称张长史。善诗,尤工七绝,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齐名,开元中有“吴中四杰”之称。后与贺知章、李白等结友,又与高適李颀颜真卿等交往。张旭性情狂逸旷达,每大醉,则号呼狂走,索笔挥洒,或以发濡墨而书,既醒,不可复得,若有神助,时人呼为“张颠”。精晓楷法,并传于崔邈颜真卿。张旭曾自言: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其神。颜真卿称其楷法精详,特为真正。文宗(826~840)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舞剑、张旭草书为“三绝”。传世作品有楷书《郎官石柱记序》、草书《古诗四帖》及《肚痛帖》等帖。

《中华经典诵读·学生必背与诵读古诗词》作者简介

  张旭,唐朝诗人。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曾为常熟尉、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书,精通楷法,草书最为知名,相传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时称“张颠”。能诗,长于七绝。其写景诗句,以境界幽深、构思精巧见长。《全唐诗》存其诗六首。(《新唐书》卷二〇二本传)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旭作品:《肚痛帖》,草书,高41厘米,宽34厘米,西安碑林

  张旭因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他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说:“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极重要的人物。他创造的狂草向自由表现方向发展的一个极限,若更自由,文字将不可辨读,书法也就成了抽象点泼的绘画了。”

  张旭的代表作品有草书《古诗四帖》、《肚痛贴》、《郎官石柱记》等。《古诗四帖》,狂草,纸本五色笺,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40行,188字,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古诗四帖》通篇气势奔放,运笔无往不收,如锥划沙,无纤巧浮华之笔。盛唐时期,以张旭为代表的一派草书风靡一时,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正如唐代文学家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所云:“张旭善草书,不治它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从草书焉发之。”《肚痛帖》为宋嘉祐三年(1058)摹刻上石,传唐张旭书,一说为宋僧彦修书,但历来多沿承张旭说,内容为琐事书犊。《肚痛帖》真迹不传,有宋刻本,明代重刻,现在西安碑林。《肚痛帖》高41厘米,宽34厘米,仅30字,写来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从刻帖中可以看出,写此幅字时是蘸饱一笔一次写数字至墨竭为止,再蘸一笔。这样做可以保持字与字之间的气贯,还可以控制笔的粗细轻重变化,使整幅作品气韵生成,产生“神虬出霄汉,夏云出嵩华”的气势。张旭在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断与连、疏与密、开与合、狂与正之间回环往复,将诸多矛盾不可思议地合而为一,表现出如此的合谐一致,展现出一幅气韵生动、生机勃勃、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