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路作品:《溪山泛艇图》 绢本设色 165.8×97.5cm 上海博物馆藏
张路作品:《山雨欲来图》 绢本设色 147×10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张路汉语拼音:Zhang Lu;1464年—1538年,一作1464年—1537年),中国明代画家。字天驰,号平山。祥符(今河南开封)人。曾以庠生入太学,但未任官。擅山水、人物,初师戴进,后学吴伟,早年作品工细,后转向粗笔写意,所画人物,用笔钢劲流畅,多作神仙、士子、渔夫,形象质朴,衣褶简洁,神态清朗。其山水用笔粗重,水墨淋漓,大斧劈皴画山石,笔触粗大,运笔迅捷,气势豪放。颇受缙绅商人推重,为浙派健将。因其画法欠含蓄,少秀润,而遭士大夫诟病,被斥为野狐禅。有《望月图》、《渔夫图》、《老子骑牛图》、《山雨欲来图》传世。

  张路受到戴进、吴伟画风的深刻影响,长期师法吴伟,毕生在民间从事绘画活动,以其非凡的艺术成就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浙派艺术阵营中一员健将,如徐沁《明画录》所说,张路是明代弘治年间名声仅仅亚于吴伟的杰出画家。 

  张路早年画学戴进,临摹能肖其神,画法工细。至南京后,又宗法吴伟,变为粗笔写意。他善画人物,多绘神仙、士子、渔夫,形象质朴,神态清朗,具高昂向上的气质。景致简略,笔墨遒劲,风格豪放,然少秀逸和蕴藉之致;为浙派健将,亦开后来学者粗率之风。他具有典型风貌的水墨写意作品较多,人物多用顿折的重墨线条勾勒,山石以粗犷的笔触作大斧劈皴,运笔迅捷,水墨淋漓,具有豪放动荡的气势。亦能画写意花鸟。 

  张路作为一位终生在野的市民画家,时时迫于生计而迎合时俗好尚,居然能够与御赐“画状元”的吴伟并论,决不是偶然巧合,而有其深厚的内在的艺术原因。张路不仅创作数量过人,而且功力精深,技法娴熟,富于创造精神。他熟谙从唐代吴道子直到同代吴伟的疏体人物画法,具有灵活多变的造型能力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想象力,所画道释神仙奇踪异状,各臻其妙,颇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其落笔雄强,笔迹如铁划银钩,苍挺泼辣,线条富于运动感、节奏感和粗细轻重的变化,所勾衣纹流畅飘逸,圆转刚毅,在“势若风旋”的快笔挥扫中涵蕴着深厚扎实的功力。其赋色简淡,属于水墨淡色法,笔墨与色彩相得益彰,浑化一体,格调清寂爽逸,自有一种迥异于他人的情致。同时,他又熟谙从宋代马远、夏圭到明代戴进的山水画风,他画的山石充分地运用了南宋画家以水墨作大斧劈皴的技法、水墨相融,皴笔刚健,奋力挥扫,笔锋长而有力。运笔中时有顿挫跌宕,并通过渲染留出烟云的虚白,其雄壮豪放的气势不让戴进。

  张路以传统功力做根基,而发展到不拘体格,肆意挥扫,笔势达到粗犷狂放的程度。他的作品不仅不同于院体绘画,也有异于戴、吴作品,而使怡悦于“宫廷的浙派”一变而为怡悦于“民间的浙派”,自然更与一般文人画、吴派画(明代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派)大异其趣。从这一点来说,张路作品不惟是院体绘画的变体,也是浙派绘画的变体。 

  对于张路作品的艺术特色,明清以来不断有人述评。如明人詹景凤在评论张路人物画时写道“写人物师吴士英,结构停妥,衣褶操插入妙,用笔矫健,而行笔迅捷,亦自雄伟,足当名家。但或加一山一石一木,便入浊俗,不足观。”清人于祉对其山水画也有崇高评价“张平山山水大轴,此种画法,但须赏其规模宏阔,气象雄伟。笔墨所到,如风扫电驰,倏忽千里,有所向无前之势,无绳墨自拘之苦。纯乎天机,不假人力,品之能而逸者也。” 

  可见张路的作品是以功底扎实,行笔迅捷,笔墨劲健,章法宏阔,气象雄伟而取胜的。他的画气势磅礴,技法娴熟,痛快淋漓,纯乎天机,绝无拘束造作之处。其人物画更以擅长造型和传神而被后人所称道,王逊先生《中国美术史》指出:“‘浙派’和明代画院的绘画,沿袭了南宋画院的风格,并掌握一定程度的造型能力,所以他们中间有一些很有能力的画家,戴进、吴伟、张路等人都擅长人物画,而为吴派画家所不及。”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也说:“受吴伟影响较大的张路,取法吴的粗放一路,笔意洒脱,留下不少人物性格突出的写意作品。”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