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雨作品:《题画诗卷》,纸本水墨,29cm×123.9cm,故宫博物院藏

  张雨(1277一1348),元代诗人、词人、画家、书法家,茅山道士。又名张天雨,字伯雨,号贞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从虞集受学,诗才清丽。年二十弃家为道士,遍游天台、括苍等名山,后去茅山拜茅山第四十三代宗师许道杞弟子周大静为师,受大洞经篆。又去杭州开元宫师玄教道士王寿衍,道名嗣真。元皇庆二年(1313),张雨随王寿衍人京,居崇真万寿宫。由于他素有诗名,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学士皆争相与之交游。后张雨离京返回杭州开元宫。至治元年(1321),开元宫毁于大火,次年张雨回茅山,主崇寿观及镇江崇禧观。至元二年(1336),张雨辞去道职。

  张雨著《外史山世集》三卷,《碧岩玄会灵》二卷,《寻山志》十五卷,皆不存。他还著有《玄史》,即《玄品录》五卷,现存于《正统道藏》中。此外,他还有诗集《句曲外史集》若干卷,收于《四库全书》中。

  张雨传世作品以书法为多,代表了他的书法成就。《听泉亭绝句》纸本。行书。凡四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三十九字。29.6cm×14.2cm。此幅今载《故宫书画录》卷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六)。此作笔法清劲流丽,结体道逸丰美,字里行问洋溢着一股清秀端雅而又道劲刚拔的气度。作为张雨的行书作品,诚可为代表。

  《题画诗卷》纸本,行书。29cm×123.9cm,故宫博物院藏。刊于《故宫博物院藏历代法书选集》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八)。明袁中道《游居录》:“文待诏谓贞居书法,先学松雪,后入陶隐居,稍加峻厉,便门名家。”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提到:“贞居书师北海,问学素师,出非正脉,然自有·种风气。”明李日华在《六研斋三笔》中说:“张伯雨书性极高,人言其请益赵魏公,公授以李泰和《云麾碑》,书顿进,日益雄迈。魏公平日学泰和,得其舒放雍容,而伯雨独得其神骏,所以不同。”

  张雨工书画,其书法初学赵孟頫,后学怀素、张旭。字体楷草结合,俊爽清洒自成一格。存世书迹有《山居即事诗帖》、《登南峰卷》等。倪瓒在《题张贞居书卷》称“贞居真人诗,人,字,画,皆为本朝道品第一”。其画以淡彩见长,善画石木,用笔古雅,尤善以败笔点缀石木人物,颇有意韵。画迹有《霜柯秀石图》,《双峰含翠图》等。从书法风格来看,张雨对于初唐楷书大家欧阳询之“家法”有着颇多的摄取。欧书用笔规范严整、体势刚劲险绝,是楷书中的巅峰之作。赵松雪称欧阳询书法“清劲秀健,古今一人”。张雨小楷在承续欧书基础上,又另僻蹊径地融入一些晋人萧散飘逸的灵动之气,为自己的书作增色不少。从用笔的感觉上来看,张雨小楷中一些横式笔画的习惯性动作,同民间的经生所创的“写经体”有着高度的契合,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张雨自身本来就是一个隐入丛林道观的高明的“经生书手”的缘故吧。作品中,一些横势用笔的斜切、轻行、重按和轻入重收都和民间“写经体”书法保持着高度的一致。而其中一些放式用笔的体势,又使人怀疑此作系明人写的小楷。从明代祝枝山、王宠的小楷体例的斜欹体式的运用中,可体察出明代小楷书家们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张雨小楷书风的影响。这种书风和取法的“代代承传”符合书法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张雨“楷中插行”的书法体式则自赵松雪运用以来,已逐渐成为一种惯用的书法体例。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