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流经圣城瓦拉纳西的恒河

  恒河汉语拼音:Heng He;英语:Ganges River;梵文:गङ्गा,印地语:गंगा,乌尔都语:گنگا‎(Ganga);泰米尔文:கங்கை,孟加拉语:গঙ্গা Gônga,玄奘译为殑伽河),亚洲南部大河。名称源于梵文ganga,原义“速行”,转义“河流”。本为普通名词和地名通名,后演变为这条大河的专名。迭见于中国典籍,如《佛国记》、《梁书·中天竺传》作恒水天竺江,《大庄严经论》作恒伽,《大唐西域记》作殑伽,《求法高僧传·玄照传》作弶伽,《继业行记》作洹河等。流经印度北部及孟加拉国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有阿勒格嫩达河(东源)和帕吉勒提河(西源)两源。两河流势汹涌,海拔由3,150米急降至300米。横越北印度平原(即恒河平原),流经北方邦,会合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再流经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最后它分为多条支流注入孟加拉湾,其中一条是加尔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而主要的一条是进入孟加拉国的帕德玛河,进入孟加拉国后,会合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国境内的下游贾木纳河,注入孟加拉湾,其入海河段称为梅格纳河

  支流布拉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内,恒河长为2,510公里,流域面积91万平方公里。恒河也为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恒河流域为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共有4亿以上人口居住于恒河流域,人口密度达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

  恒河被印度教徒视为圣河,也是河流周边居民维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命脉。印度教中也有称为“恒河女神”的神祇。许多过去的省会及帝国首都曾设于恒河沿岸,如巴德利布德拉、区女城、瓦拉纳西、安拉阿巴德、穆尔希达巴德、蒙吉尔、贝兰布尔、加尔各答等。

  恒河在2007年被评为世界五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在瓦拉纳西所测得的水中粪生大肠杆菌群超过印度政府所订标准值100倍以上。污染不仅对人类造成危害,也对140种鱼类、90种两生类及濒危的恒河豚造成威胁。但以清理恒河为目标的恒河治理计划,由于贪污、技术不足、缺乏良好环境计划、印度传统及信仰及缺乏宗教上有利支持等因素,至今仍遭受重大挫败。

地理

  恒河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3150米处,流到帕吉勒提河和阿勒格嫩达河汇合处代沃布勒亚格,海拔降至300米,以后称为恒河。在印度文化神话中,认为帕吉勒提河为真正的源头,但阿勒格嫩达河长度较长。阿勒格嫩达河的河源来自楠达德维山卡密特山等山脉融雪;巴吉拉蒂河源于海拔3,892米的根戈德里冰川。恒河流至安拉阿巴德,海拔降至120米,安拉阿巴德以上为上游,下至西孟加拉邦段为中游,以下为下游。

  虽然恒河河源包括许多小溪流,其中最长的六条河流及五个汇流点为圣地,六条河流分别为阿勒格嫩达河、道里根加河(Dhauliganga River)、南达肯尼河(Nandakini River)、品达尔河(Pindar River)、曼达基尼河(Mandakini River)及巴吉拉蒂河。而五个汇流点合称潘奇普勒亚格(Panch Prayag),皆位于阿拉克南达河上,由上游往下游分别为与道里根加河汇流的维殊普勒亚格(Vishnuprayag)、与南达肯尼河汇流的南德普勒亚格(Nandprayag)、与品达尔河汇流的格尔纳普勒亚格(Karnaprayag)、与曼达基尼河汇流的鲁德勒普勒亚格(Rudraprayag)以及与巴吉拉蒂河汇流的代沃普勒亚格(Devprayag)。

  在流经喜马拉雅山区峡谷约250公里的河段后,于瑞诗凯诗结束峡谷河段,在赫尔德瓦尔附近进入恒河平原。在赫尔德瓦尔建有水坝将部分河水导入恒河运河,在赫尔德瓦尔上游的河段大致向西南流,其下游则为向东南流。

  恒河接着流经约800公里的曲折河段,沿岸有千万人口城市2座。拉姆根加河(Ramganga River)在此河段汇入,注入恒河的平均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亚穆纳河于阿拉哈巴德附近与恒河汇流,在印度教中,该地也是神圣的汇流点。此汇流点亚穆纳河的流量较恒河为大,流量为每秒2,950立方米,约占汇流后总流量的58.5%。

  恒河上游水源主要来自3~5月喜马拉雅山冰雪融化,中、下游则来自6~9月的季风降雨。冬季为枯水期.5月初开始上涨.8~9月升至最高,水位高约1O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一起,河口流量平均为3.4万立方米/秒。

地质

  印度次大陆位于印度-澳洲板块中的次板块印度板块最北部。南方超大陆冈瓦那大陆的一部分于7,500万年前开始向东北方移动,该地质作用约持续了5,000万年,该大陆横越了当时尚未形成的印度洋。印度次大陆最终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并隐没至欧亚板块之下,抬升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在喜马拉雅山形成时南麓曾存在大量因结构性下沉而出现的槽地质构造,随着印度河及恒河的冲积作用而逐渐被填满,并形成现今的印度平原,印度平原地质上则被认为是前渊或前陆台地。

文化

  许多印度人出于一种信仰相信恒河发源于西藏的圣湖玛旁雍错,印度人称之为玛纳斯湖(Manasarowar),因而将之奉为圣河。他们认为浸在恒河中能把一个人的罪洗去;把人火葬后的骨灰撒入河中,也有直接把死尸、遗物和葬礼物品直接抛入河中任其漂流的,认为这样能帮助死者得到更好的来世,甚至能更早获得“解脱”(Moksha)。很多虔诚的教徒都会往恒河朝圣,并于河中浸浴及在河岸冥想。

  是故由于上述难以收敛的传统习惯,恒河的环境至今依然极度脏乱,经常是恒河里沐浴圣水者不远处就有漂流的浮尸经过,人们安之若素。

  数个对印度教徒神圣的地点都位于恒河两岸,包括赫尔德瓦尔及瓦拉纳西。

  恒河流域在历史上为印度斯坦的核心地带,是印度文化的摇篮。德里、亚格拉、巴特那和勒克瑙等,均先后成为不同帝国、王国和王朝的统治中心。数千年来,肥沃富饶的恒河产生了世界古代史上灿烂的印度文明。由恒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恒河平原,是印度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工厂林立,农田如网,是世界著名大米产区之一。

  恒河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已在主流及一些大支流上兴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其中赫尔德瓦尔的上恒河渠、纳罗拉的下恒河渠和北方邦的萨尔达渠等,均兼发电和灌溉之利。沿岸多宗教圣地(安拉阿巴德、瓦拉纳西、赫尔德瓦尔、胡格利河等)。印度教徒们笃信教义,将恒河称为“圣河”、“信仰之河”。认为恒河水可以涤去身上的污秽,清除灵魂的罪恶,不仅喝恒河的水,而且常在恒河沐浴,死后遗骸也要送到河边火化,骨灰撒入河中,以便登临“极乐世界”。在一年一度的恒河大庙会之际,各地信徒千里迢迢前来朝拜、沐浴,盛况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