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义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大宫女

  新古典主义汉语拼音:Xin Gudian Zhuyi),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它力求恢复古典美术(主要为希腊和罗马美术)的传统,强烈追求古典式的宁静凝重和考古式的精确,受理性主义美学的支持,大量采用古代题材。与衰落的巴洛克美术、洛可可相对,它代表着一股借复古以开今的潮流,并标志着一种新的美学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启蒙运动和理性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样式。西方对于古典美术的关心早天18世纪初就已出现,美术家对古典美术非常向往,常去希腊、小亚细亚考察旅行。在美学上,德国美学家J.J.温克尔曼的《希腊艺术模仿论》、意大利美术家G.B皮拉内亚的《关于罗马人的豪奢和建筑》,对新古典主义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代表性艺术家有建筑师、英国的R.-A.乌东、意大利的A.卡洛瓦;画家有德国的A.R.门斯、英国的B.韦斯特、法国的J.-M.维安。新古典主义至维安的弟子J.-L.大卫及大卫的学生J.-A.-D.安格尔,取得最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

产生背景

  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叶,成为欧洲文学艺术的主要思潮。所谓古典主义,就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而得名。到了18世纪中叶,庞贝城的发掘,德国学者温克尔曼美学思想的传播,引起了人们对古典主义的兴趣,古典主义又重新复兴起来,故称新古典主义。

  17世纪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法兰西人作为拉丁民族,是古罗马的继承人。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始终是法兰西人心目中的光辉的榜样。“帝国”这个响亮的称号是当时法国统治阶级所心醉神迷的。他们想在法兰西的土地上恢复古罗马帝国处在奥古斯都时代的那种宏伟的排场,在文艺上也很想效仿古罗马的风格。所以说,法国古典主义的原型是拉丁古典主义。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统治集团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当时的思想、天主教和世俗的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带上神话的外表。它崇尚古典精神,表现出严整、高贵、酷爱秩序的特点。他们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套用马克思所提到的一句话来说,法国古典主义就是穿着古罗马的服装,用借来的语言,上演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为取得革命的胜利,在意识形态领域高举反封建反宗教神权、争取人类理想胜利的旗帜,号召和组织人民大众起来为资产阶级革命而献身。为取得这一革命斗争的彻底胜利,首先要在人们的心理上注入为革命献身的美德和勇气,那就是为共和国而战斗的英雄主义精神。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成了资产阶级所推崇的偶像,资产阶级革命家利用这些古代英雄,号召人民大众为真理而献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就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产生了借用古代艺术形式和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大造资产阶级革命舆论的新古典主义。当时在西班牙全国掀起了驱逐耶稣会教士的活动,西班牙兴起了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在耶稣会失利的情况下,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也随之日益衰落。来自法国的腓力五世,虽然是西班牙的国王,一心想着的是法国建筑风格。他从法国、意大利请来多位建筑师为他服务,极力提倡古典主义,如古典主义的建筑师巴·罗德里格斯·蒂松和胡安·德·比利亚努埃瓦等人。著名的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天文台就是后者的作品。

艺术特点

  所谓“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新古典主义”的“新”在于借用古代英雄主义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描绘现实斗争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紧密配合现实斗争,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服务,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因此,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古典主义,它的杰出代表是达维特。

  新古典主义是在古典美学规范下,采用现代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新材质,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具有端庄、雅致、明显的时代特征。古典与现代的完美结合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起源于古典时代,却不是仿古、复古,而是推崇神似。新古典主义风格用简化手法、现代新材料和新进的工艺技术区探求传统的内涵,以装饰效果的注重来增强历史文化底蕴。古典主义指对古代文学作品和文论的学习发扬。在贺拉斯与朗吉弩斯提出向古代借鉴的原则之后,后世文学用“古典主义”表达这一思想。17世纪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创造实践与文艺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和依据。故有“古典主义”之称。“新”是较之于古罗马的“古典主义”而言的。

艺术表现

  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革命的古典主义。其艺术风格的主要表现特征为: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 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从维安、达维特到安格尔, 取得了优秀的成就,并达到高峰。维安是法国最早的新古典主义画家,他试图反对情欲的、过分雅致的艺术,力求恢复古希腊艺术的朴素、庄严。由于他的才能和个性的局限,他没能实现艺术上的根本变革。维安的学生达维特在大革命爆发前夕,从罗马留学归来,他非常成功地展出了他的绘画《乞食者贝里塞赫》。随后他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在1785年的沙龙上展出,这幅画明显表现出庄严、雄伟的希腊和罗马艺术的影响,对公民道德加以颂扬,又同法国革命的步调一致,引起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共鸣。19世纪初期,在达维特无可置疑的领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胜利。在达维特的周围,他的追随者众多,其学生就有400多人。他们大都成为法国画坛上的活跃人物,其中最享盛名并就某程度来讲获得了独特地位的是安格尔、吉罗代和格罗。达维特的同时代人普吕东的艺术表现了革命年代艺术理想的另一方面。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成为当时最有独创的艺术家并被推崇为古典画派的首领。新古典主义从达维德到安格尔是一个转折,从描绘与时代相关的事件转向了脱离现实的神话和纯艺术,从形式上由严格的古典主义风格走向了带有华丽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安格尔的一生艺术活动极为活跃,他的女性人体和肖像画成就最高。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