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珠孜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桑珠孜区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什伦布寺
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扎什伦布寺
在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拍摄的年楚河流域湿地局部,2016年6月16日。这里是黑颈鹤与黄麻鸭的栖息地之一,被纳入西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 刘东君 摄

  桑珠孜区汉语拼音:Sāngzhūzī Qū;英语:Sangzhutse District);藏文:བསམ་འགྲུབ་རྩེ་ཆུས།,藏语拼音:Samzhubzê,威利:bsam 'grub rtse chus),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辖区,市政府所在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藏地区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来为藏传佛教两大领袖之一班禅喇嘛的驻锡地,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总面积3700平方千米。总人口11万人(2012年末)。全区辖2个街道、10个乡。区政府驻城南街道。

  雅鲁藏布江贯穿东西,蜿蜒145千米,年楚河与之汇流。气候相对温和,具有明显的季风和干旱高原性气候特征。年均温6.3℃,年降水量400毫米。318国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扎什伦布寺夏鲁寺恩归寺俄尔寺及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的“基宗”遗址。

  邮编:857000 区号:0892

行政区划

  全区辖2个街道、10个乡:

  • 街道:城北街道、城南街道
  • :曲美乡、聂日雄乡、曲布雄乡、联乡、甲措雄乡、纳尔乡、年木乡、东嘎乡、边雄乡、江当乡。区政府驻城南街道。

历史

  相传八世纪时,印度高僧莲花生路经此处,看到山川形胜,便停留下来修行讲经,并预言这里将会成仅次于拉萨的城市。14世纪初,帕竹王朝在此建城,名“溪卡桑珠孜”,简称“溪卡孜”,藏语意为“最美的庄园”,汉语译音日喀则。噶玛王朝时为都城,城市获得了极大的发展。1960年设立日喀则县,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同年撤县设市,成立县级日喀则市。2014年6月26日日喀则地区升格为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易名桑珠孜区。

  日喀则,藏语意为“最好的庄园”。早在六、七百年前,日喀则曾称为“年麦”(即年楚河下游之意)。14世纪初期,大司徒绛曲圣坚赞战胜萨迦政权,建立了帕竹政权,日喀则为其属地。以后仁布王管辖时,在此创建了“溪卡桑珠孜”,简称为溪卡孜,汉语音译为日喀则。西藏和平解放前,为日喀则宗。1959年5月成立日喀则县人民政府。1986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日喀则县改为日喀则市(县级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日喀则市总人口99863人,其中:城南街道35366人、城北街道10694人、联乡4768人、年木乡2926人、甲措雄乡11454人、曲布雄乡5160人、曲美乡5692人、东嘎乡8748人、纳尔乡1765人、江当乡4636人、边雄乡3897人、聂日雄乡4757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日喀则市常住总人口120374人,其中:城北街道13110人,城南街道50857人,曲美乡5998人,聂日雄乡5119人,曲布雄乡5428人,联乡4823人,甲措雄乡11946人,纳尔乡2064人,年木乡3347人,东嘎乡8625人,边雄乡4106人,江当乡4951人。

  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的批复》:同意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改为桑珠孜区。

地理

  桑珠孜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和年楚河的交汇之处。海拔384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城市之一。全市年平均气温6℃,降水量420毫米。人口中藏族居多数。农业主要有青稞、小麦种植和牦牛牧养等,手工业比较发达。

文化

名胜古迹

扎什伦布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称扎寺,坐落在日喀则成西日光山南侧。始建于1447年,由宗喀巴弟子一世达赖根教珠巴主持兴建。扎寺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初建时全称为“扎什伦布巴吉德钦却唐皆南巴杰巴林”,意为“吉祥宏图资丰福聚殊胜诣方洲”,是西藏黄教四大寺院之一。桑珠孜是历代班禅喇嘛的驻锡之地。班禅喇嘛,又称班禅额尔德尼,是康熙赐封藏传佛教中地位与达赖喇嘛相等的另一位格鲁派领袖,与历代达赖喇嘛是互为师徒的关系。班禅的庙宇扎什伦布寺是黄教的四大寺院之一,位于城南,依山而建、规模宏大,兼具宗教和政治功能,是日喀则乃至后藏的行政核心。城东南的夏鲁寺则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起源地,建于十一世纪,并保存有诸多精美的壁画。城内外还有那当寺、俄尔寺、安贡寺等多处古老寺院和民居,大都仍在使用。

夏鲁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日喀则城东南20公里处甲措雄乡。创建于998年,现可见的寺庙为1333年扩建后的建筑,保存完整的是大殿部分,面积4200平方米。在阳光照耀下,殿顶的绿色琉璃瓦闪亮生辉,其建筑造型别具一格,完全仿照内地寺院那种高屋,双泻水,瓦顶流槽的反式建筑风格。殿堂则与反式建筑不同,是地道的不规则的石砌殿墙。整个寺院的建筑皆为琉璃瓦顶和飞檐翘角,檐下斗拱,样式古朴。图画多样,有飞天仁女、狮,虎及花卉,栩栩如生,完全是一个后藏吕壁建筑体。这在西藏是独一无二的。正殿供有释迦牟尼佛像和布顿大师的塑像,还有各种大小不同的铜质噶当塔。主殿和偏殿内,古老的壁画依然保存完好,壁画内容丰富,画工精美,画面故事动人,渲染强烈,颇有宋元壁画笔法。画中的人物、服饰和用物、家具等均接近内地风格,殿内还挂有很多古老的唐嘎。由此可见,夏鲁寺的建筑和绘画是藏汉文化交流的产物。

纳唐寺

  西藏著名的文库。位于日喀则城西10公里处中老公路北侧。建于1033年,早于萨迦寺400多年,历史上很多名僧来这里讲经传法,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曾在这里学过佛法。宗喀巴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也曾于此寺受戒,学佛法。寺内的印经院建于1730年,在印经方面比德格和布达拉宫印经院的规模和贡献都要大,是西藏最大的印经院。“文化大革命”中寺院被毁。1987年以来,自治区以及有关部门拨款正在逐年修缮。

日喀则宗宫

  旧宗遗址。位于日喀则城北日光山上。是旧宗政府的宫殿。奠基于1360年前后,是大司徒(元顺帝所封)强曲坚赞创建的13个宗之一。整个宫殿建筑落成在日光山顶上,酷似拉萨的布达拉宫,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日喀则旧宗宫殿共四层,殿的最上层有五世达赖的寝房舍,第三层供奉着各种铜塑菩萨佛像,几大活佛泥塑及宗教用品,藏放着全套《甘珠经》、《丹珠经》及各种古玩。其下两层,设宗政府办事机构、卫队和司法机关、牢狱、仓库等。全部宗宫原有300多间房屋。1969年宗宫殿补毁,现仅存最下层的遗址。

德庆格桑颇章

  位于日喀则城区西南角。又名新宫。北距扎什伦布寺约500米。整个建筑由旧宫和新宫两部分组成。此宫由七世班禅丹白尼玛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建,内有佛堂、金殿、护法神殿等建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新宫为1954年兴建,是班视野大师安寝的夏宫。第一道大门前檐有4银八角朱漆大柱抵顶,门殿浮雕着凶悍的野兽,有腾跃欲飞的蟋龙,还有各种花卉图案。门壁两侧,彩绘着卷云、猛虎、长龙、人物、繁花、蔓草以及佛教故事壁画,笔法细腻,形神毕肖。入二门是新宫的前庭四合院,迎面是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新宫。宫旁侧是绿茵遍布。景色宜人的园林。宫内有班禅大师的寝室、会客厅,还有经堂、佛堂、护法神殿等。新宫的东南侧新宫林卡,是日喀则市的四大林卡之一。每逢节假日,市群众在林卡中或搭起帐篷,林下席地而坐,亲朋相聚,饮茶野餐,弹琴歌舞,进行各种有趣的娱乐活动。

东风林卡

  位于日喀则市区东北部,北依雅鲁藏布江,东临年楚河,处于雅江与年楚河的交汇沾。由七世班禅丹白尼玛清朝道光五年(1825)始建。在此之前,已有少量树木,后逐年栽植,周围树木逐年增多。圆内幽径曲环,四面贯通,安放有石桌、石凳,开凿有人工石河。石河环绕半个园林,河水碧波荡漾,可悠然泛舟;河廊上筑有亭台、拱桥,周围树木参天,环境幽雅。国外雅鲁藏布江东流而去,年楚河滔滔北上。每年6月1日开始的一周时间,市内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游园活动,称之为“林卡节”。

丹真桑秋泉

  位于日喀则城西尼玛山北坡。泉水甘甜清澈,传说喝此泉水或用此泉水洗浴,可以消灾避邪,治愈百病;被当地人奉为“圣水”。有歌唱到:“天空闪现太白星,有病不必请郎中。”每年的藏历七月中旬,当太白星出现的时候,周围的人们提着青稞酒、酥油茶和食品,纷纷来到“丹真桑秋”烧香敬供“尼斯法法主”,然后饮圣水,以水洗头汗水背,并把圣水取回家给家人用或备用。

传统文化

  • 萨迦格言 四句七音节的格言体诗,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贡噶坚赞(1182—1251)所著,深受汉诗格律的影响,9章,457首。贡噶坚赞在此著中阐述了自己佛教治国、政教合一的政治见解,教导人们勤学、谦虚、坚定不移的处世待人原则和方法,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和佛教思想等。萨迦格言开藏文学格言诗之宗,对后世学者有巨大影响。此书是研究藏文学及藏族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
  • 尸语故事 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集。兴起于山南地区,流行于日喀则地区和整个藏族地区,有35个故事,内容极为广泛,主要是揭露统治者的凶残、贪婪、愚蠢、卑怯,歌颂青年男女对纯真自由爱情的追求,赞美友爱互助、诚实善良的品质。故事情节曲折,想象丰富,通俗流畅,极易传播,是古代西藏文学的一朵奇葩。
  • 门侧画符 日喀则的居民建筑皆为藏式,有平房,也有二层楼房;绝大多数居民的大门两旁的墙壁都画有蝎子等吉祥物。如果画的是蝎子,则门两旁一边一尺,成对峙状,避灾祛邪,寓意灾邪进不得家门。蝎子或其他吉祥物皆为线条型,用墨水或黑色矿物质画成,寥寥几笔,栩栩如生。
  • 居民建筑彩绘 日喀则居民建筑十分讲究彩绘,门额、房檐、居室墙壁上角部都绘有鲜艳的图案,以花草、禽鸟图案为主,多画牡丹、仙桃等吉祥物,一般由一至二种吉祥题材组成连续图案,或沿房檐直线而走,或沿室内顶部墙角组成连环,笔调简练,色泽鲜明。室内的藏桌、藏柜,雕刻有花卉、草虫、鸟兽等,多为透雕、浮雕的结合体,内容十分丰富。
  • 切玛 用于重大活动、节日迎接重要客人,不用时供奉在大厅或神像前。切玛大小不一,形状均为长方斗形,前后两面为浮雕,左右有彩绘,浮雕以鸟兽为主要内容,彩绘以虫草为主要内容。两斗中间隔开,一边盛满糌粑,一边盛满小麦,糌粑和小麦山插有木板做成的“孜珠”。整个“切玛” 由天、地、粮食、花草、禽兽、鸟虫组成,寓意吉祥如意。客人来到“切玛”前,用右手一撮糌粑或青稞向上抛酒三次,以示敬天、敬地、敬人(鬼神)。然后由主人向客人敬献青稞酒,客人要用右手无名指和大姆指点酒向上弹三次。
  • 哈达 用于礼节活动。一般情况下由主人向尊贵的客人敬献。在喜庆活动中,客人也向主人敬献。在凭吊活动时,亦向死者敬献。敬献哈达者双手捧托哈达高过头顶,受敬者要弯腰低头接受敬献。晚辈为长辈或下级为上级敬献哈达时,敬献者只将哈达献到对方手中,哈达分白、黄、蓝三种,黄、蓝色用于宗教的一些重要活动,民间只用白色。
  • 氆氇 藏式男装分上下装,上装近似于过去汉族的大襟袄,银边;下装分裤,裙两种,皆为黑色。女装上下一体,腰间柬“邦典”,近似汉族围裙,由三组彩色线条组成,组与组的线条错开。氆氇一般分三种,上等的称“线玛”,次等称“氆竹”,未等的称“氆氇”,以毛线的等次、粗细为标准。
  • 六弦琴 六弦琴的弹奏几乎包括了全部的民间曲牌,是藏族群众必不可少的乐器。最常见的是藏族男子肩挎六弦琴,边跳边唱,也有伴奏的,曲调激昂欢快,民间艺人通常是一把六弦琴走天下。在座场演奏中,通常配有笛子,锣鼓等吹打和弦乐。
  • 镂花银色木碗 藏语“多钵”,意为木碗,是当地藏族喜欢使用的喝酥油茶的茶具。用桦木、桐木等雕琢而成,给细磨打光,使四周厚薄均匀,最后上色或着漆,有的在碗口和碗底镶上带花纹的银制包边。木碗的花纹细腻,光滑美观,携带方便。最上等的银色木碗,藏语叫“塞钵”,是专用于喝青稞酒的酒具,用银色裹,只留碗外部中间的一条小缝,有的还在碗底中间镶一块有金边的绿松石,显得格外美观。1985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产品,1993年获亚太地区经济博览会银质奖。
  • 风囊 藏族的风囊别具特色,虽是鼓风器具,但不同于内地的木头风箱。都用羊皮做成,较方便而体积小。其外形呈圆形,用铁质风管和皮风囊组成。鼓风时用两手拉合或一手提压风囊,风便通过风管吹进虚火或牛粪火中。此风囊,结实耐用,携带方便,使用普遍。
  • 腰刀 藏族人一般喜欢带刀,特别是牧区,康巴人都腰佩长、短刀,有的人腰侧佩一长刀,腰间插一小刀,刀成为藏族人的信物。牧民用长刀,以自卫防兽;农民和林区人民,用长刀披荆斩棘、开垦地或砍柴劈柴,修整果树,用途广泛。短刀用以宰杀牲口、剥皮、切肉、切菜等,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装饰品。
  • 乌朵 用牦牛毛搓成粗毛线,再编织成的毛辫。其他地方放牧中羊用鞭子,西藏牧民则用“乌朵”。毛辫上端有一个直径为3寸的套环,使用时将套环套在食指上,中间编一块巴掌大的椭圆形的“乌梯”,是用来放石块、土块的,末端用羊毛做鞭梢。
  • 果谐 又叫果儿谐或单称一个谐字。“果儿” 即圆圈之意,加谐即圆圈歌舞之意,也可译为环舞。是一种群众性歌舞。歌舞者成单行围成圆圈,队首一人抬胡琴伴奏领舞,边唱边舞边转圈。琴声悠扬,歌声嘹亮,舞姿舒展。
  • 林卡节 “林卡”即有树林的地方或公园的意思,林卡节即在有树林的地方过节。原来的节日时间为藏历五月十五日,藏语称“赞林吉桑”。现在的节日时间为公历的6月1日,节日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此时,春色已浓,气候宜人,也正是播种后的农闲季节,没有播种的旱地,等待雨季的来临。
  • 望果节 意为“转地头节”是藏族人民祈祷、迎接丰收的节日,浒于有农业的地区。每当夏末秋初,庄稼即将成熟时,由各乡视情况决定具体节日时间。这天,农民身穿节日服装,打着各色彩旗,手擎青稞穗,边唱歌,边绕田边地头转,同时,还举行文艺演出、赛马、射箭、爬山等活动,内容多样,场面热烈欢快。
  • 跳神节 通俗说法叫“跳神”,又称“羌姆”、金刚神舞,或“色莫青波节”(意为大型表演)。每年的藏历八月在扎什伦布寺举行。具体时间由星相算学家推算。色莫青波节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主要最吸引人的内容是 “羌姆”,即跳神。羌姆是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的一种宗教舞蹈,舞者戴面具,穿着肥大表演衣袍。舞时,动作缓慢,节奏低稳,舞姿蹁跹,庄严妙相,并配以法号、唢呐、腿骨号、鼓拔等乐器。所表现内容为扬正抑邪、解脱罪恶、迎吉纳祥。由于是密宗灌顶的喇嘛表演,而表演的又是扎寺的各位神主,因此使整个表演更具权威性和神秘感,每每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 驱鬼节 藏传佛教节日,流行于民间。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年除夕),扎什伦布寺举行规模盛大的跳神驱鬼活动。届时,喇嘛们身穿彩衣,头戴面具,跳神时配以长号、鼓钹、唢呐、腿骨号等乐器。晚上,各家各户除旧迎新(不能串门),进行驱鬼活动。
  • 赛马节 每年藏历正月初三,由官方组织、群众参与的节日。主要内容有马术、赛马、射箭、打靶。现在的节日内容要比过去丰富,是日喀则市主要民间节日之一。
  • 天葬 一种葬礼方式。日喀则市丧葬种类主要有天葬、水葬、塔葬、土葬、火葬。当地藏族习惯天葬、水葬,而以天葬为主。塔葬适用于德高望重的活佛,也有少数死者进行水葬、火葬,忌土葬。尸体一般要在家中放三天,第四天凌晨由亲朋将尸体抬往天葬场,邀请秃鹫、老鹰等啄食尸体,乌鸦为不速之客。开葬后一周内所有的酥油灯不灭不撤,在一周至49天之间点起一盏大的长明灯。天葬时,如死者为德高望重者,送到较好的开葬台,即日喀则“飞来峰”天葬台,一般人送至扎寺天葬台。天葬过程中,老鹰将尸体吃得越净越好,如吃不干净则要用木柴焚烧。

参考条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