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派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夏派代表作:吴伟《灞桥风雪图》

  江夏派,由明代画家吴伟开创的中国画流派,由于吴伟籍贯武昌故称江夏派,其绘画风格承袭南宋院体与浙派,但笔墨外露,潇洒奔放,后因吴门画派的崛起而逐渐隐没。

产生背景

  江夏派作为一个主要以吴伟个人艺术风格为特征的绘画流派,其产生既有着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又离不开吴伟的个人因素。明代中期社会处在相对安定的时期,与明朝初期相比文化政治环境更加宽松。特别是商品经济发达的金陵地区,各种文化名流、手工艺者云集于此,绘画艺术不断繁荣,这就让绘画的功能由“宣教化、助人伦”变为贵族士大夫的“娱情”之用。官宦商贾成为了绘画的主要赞助人,在艺术上影响着主题等因素的选择。另一方面,就吴伟个人而言,据说他生性不羁又颇具才华,其艺术作品与行径更是放浪形骸、极具浪漫气息。加之他能在传承宋画与浙派传统的同时,在笔墨技法上大胆创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这就使得吴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取得成功,其艺术甚至得到了皇帝的推崇,江夏派以吴伟的绘画风格为旗帜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发展。

艺术特色

  “江夏派”的创始人是明代的吴伟,吴伟(1459——1508),字士英,又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少年时生活孤苦,曾流落到南京,收养于钱昕家,后为当时王公贵胄所赏识,名声日起。成化、弘治时,以善画,先后两次被召入宫廷,授锦衣镇抚,赐“画状元”印。不久,即辞归南京。正德初年,又一次召见,未及上路,因饮酒过量醉死南京。他虽曾三次被征召入宫,但性格狂放,不愿受宫廷制度拘束,因而他的艺术活动和影响主要散布民间。关于吴伟的艺术,他山水、人物均能,人物画有粗笔和工笔白描两种画法。早期白描人物师法李公麟,粗笔一路则来自梁楷。其山水画主要继承马远、夏珪的传统,在当时则受到“浙派”戴进的影响,因此江夏派也被认为是浙派的分支。

  吴伟开创的“江夏派”既根植于宋画与“浙派”,又能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一方面,由于绘画的主要接受者是那些整日为宫廷、俗事羁绊的官宦商贾,他们渴望悠游泉林,这就使得“江夏派”的山水与“浙派”一样多选择理想化的山水人物画主题,使观者能够神游田园。在构图上,吴伟也一样采用北宋的全景式,又结合南宋一角半边的样式,配合大尺幅的画面,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具有令人深思的诗意。另一方面,吴伟以及其“江夏派”独具创新的是发展出了酣畅淋漓、顿挫粗放的笔墨技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接受者的观赏程式。据说吴伟能够以莲蓬蘸墨即兴作画、又能在皇帝面前将失手打翻的墨汁涂抹为一幅杰作,这都说明了他随性大胆的绘画特点。观看吴伟存世的作品,其以刚劲的线条勾勒轮廓,以粗糙潦草的笔墨皴擦山石质感,有时落笔之处纷繁活泼,几不类物象的画法,都赋予画面以前所未有的动感。在传统的主题与构图之中融入大胆创新的笔墨技法,表现了吴伟迎合观者又能有所创新的艺术特点,这也成为他的作品能够为时人所接受又被认为有如神品的重要原因。

传承发展和影响

  继承吴伟画风的画家还有张路,他虽不是江夏人却是江夏派另一位知名的代表。他的山水、人物画也有粗笔与细笔两种面貌。此外,上海博物馆藏有江夏派其他画家如:王景雯、王懋榆、刁锐、李著、吕本、马稷、汪浩、马云逵、陆经等人的作品,说明江夏派曾盛极一时。但因吴门画派的排斥,竟使这派画家隐而不彰,殊为憾事。近年,有人提出复兴江夏派,并成立江夏画派中国画研究院,为江夏派在当今社会的回归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见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