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仲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濮仲谦作品:明确 竹雕竹枝笔筒 高14. 6厘米,径6.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濮仲谦(1582-?),明清时期雕刻家。一说复姓濮阳,略称濮。名澄,仲谦乃其字。出生于苏州,一说南京。濮仲谦与当时名士钱谦益张岱等相友善,以刻竹名世。代表作品:竹雕松树小壶、竹雕竹枝笔筒等

  张岱《陶庵梦忆》称:“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宋荔裳《竹罂草堂歌》中有为仲谦赋:“白门濮生亦其亚,大璞不斫开新硎。”所谓“大璞不斫”,是说能略施刀凿以见自然之趣,可见濮仲谦重视选材、随形施刻、刀法简洁是他的代表性风格。这与嘉定三朱开创的以雕镂精细,多层深刻为主的风格颇有不同。这与一般竹刻不同,须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才能为之,故能继承此法的人不多。

  濮仲谦兼通多种工艺,《太平府志》赞誉“一切犀、玉、髹、竹皿器,经其手即古雅可爱,一簪一盂,视为至宝”。濮仲谦传世作品多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松树形竹根小壶,风格虽与文献有所出入,但仍不失为精品。壶成天然树桩状,采用深浮雕技法,以一节老松树干作为壶身,一侧有枝沿树身盘附而上蟠屈成柄,断梗做流,壶柄下方隐刻“仲谦”二字款。

  浅刻与毛雕都属竹面雕刻的阴文类刻法。毛雕最浅,刻痕细如毫发。一般不宜深刻的器物和细部都用此法。浅刻,其刀痕不仅有线,而且有面,能刻出书画的笔情墨趣。广义的浅刻也包括了阳文类中极浅的浮雕,仲谦的浅刻就是如此。但他的风格均能于简率中见朴拙之致。仲廉真迹,传世极罕,大抵雕工繁琐而题材庸俗者,多为妄人伪刻。

  能继承仲谦刻竹技法者以乾隆时潘西凤成就最高,因其刀法与仲谦相近,郑板桥誉为濮阳仲谦后一人。潘西凤系一饱读诗书的宿学之士,板桥有赠潘西凤绝句云:“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然其仕途困顿,以鬻艺为生。其用畸形卷竹所制臂搁,虫蚀斑痕,宛然在目,似未经人手,而别饶天然之趣。铭文款识,著字无多,隽永有味,可见老桐刻竹亦有“大璞不斫”的天工之妙。

  清后期,文人学者都以仲谦的“大璞不斫”和浅刻为高古独绝,最可推崇,故文人竹刻都继承仲谦浅刻一脉,但也各有发展。浅刻技法适宜于刻扇骨、臂搁、竹杖之类。而这些品类亦正是文人所喜爱和常用者。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