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闻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王朝闻(1909-2004),中国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原名王昭文,笔名汶石、廖化、席斯珂,四川合江人。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代表作品:《毛泽东像》、圆雕《刘胡兰像》、圆雕《民兵》等。

  1927年至1937年,先后就读于成都艺术专科学校、岷江大学艺术系、四川省立第一师范艺术体育组、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因为穷困和屡吃冤枉官司,学学停停始终没有毕业,在此期间受进步思想影响,并开始文艺理论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浙江流动剧团,下乡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39年回川,参加中国文化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的活动。并任教于南虹艺专和复兴艺专。1940年赴延安,先在鲁迅艺术文学 院的美术工厂从事雕塑和绘画创作,后到美术系任教。1945年任华北联大美术系教员。1949年到军管会担任接收国立北平艺专的联络员,开始在平津报刊上 连续发表《致友人书》,后结集为《新艺术创作论》出版。1950年至1966年,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民族美术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联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人民美术》和《美术》杂志主编。论文集《新艺术论集》、《面向生活》、《论艺术的技巧》、《一以当十》、《喜闻乐见》相继出版。1974年至1989年,历任文化部文艺研究所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美术》月刊主编,《美学概论》主编,十 二卷《中国美术史》总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总编委,《大百科全书》编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届成员,第三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论文集三卷 本《王朝闻文艺论集》、《创作、欣赏与认识》、《论凤姐》、《开心钥匙》、《不到顶点》、《再再探索》、《了然于心》、《审美谈》、《审美的敏感》、《似 曾相识》、《王朝闻论戏剧》、《王朝闻曲艺文选》、《审美心态》、《会见自己》、《雕塑雕塑》相继出版。四十年来的文艺论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汇编为《王朝闻集》十六卷陆续出版。雕塑作品有《民兵》、《刘胡兰》和《毛泽东选集》、《列宁选集》封面浮雕像等。

  王朝闻是中国卓越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雕塑家、艺术教育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其雕塑代表作有《毛泽东选集》封面浮雕、《刘胡兰》、《民兵》等,都已成为刻入人们心灵的文化印痕。其美学专著《雕塑雕塑》、《审美谈》、《审美心态》等,都已经成为大家耳热能详的作品。王朝闻先生谈美总是旁征博引,从雕刻、绘画、诗学、戏曲诸方面,纵论中外、涉及古今,并从审美心理、接受心理的角度,独创性地提出发人深省的理论见解,切入点具体,立论高,规律性强。

  《雕塑雕塑》是王朝闻先生众多美学专著中唯一一部探讨雕塑美学的著作,对雕塑审美、雕塑理论、雕塑创作、雕塑欣赏等方面的探讨可谓入木三分且令人折服。王先生是雕塑家,对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甘苦、得失,尤其是由创作过程而生发的思想火花进行理论归纳,极为贴切地阐释了艺术的本体、本质问题。王先生是史论家,将具体的创作、中外古今作品置于更为广泛而宏阔的历史时空中加以审视,得出中肯、透彻的评论。王先生是美学家,从司空见惯的事物发生和发展中,总结出有关美的原则。就雕塑研究而言,与以诗化哲学见长的宗白华先生和注重东西方比较的熊秉明先生相比较,王朝闻先生更注重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注重审美心理活动的分析、描述,注重将个体的审美经验融入到审美规律中,注重将个人的创作感受升华为理论形态。

  王朝闻先生关于“雕塑与非雕塑”的论述,使人们对雕塑造型资源的认识有了拓展,而且会理直气壮地从“非雕塑”中找到雕塑的形体。王朝闻先生曾用过 “不全之全”一词来概括对形式美的理解,它指形象反映生活完整性的有限性,也指观赏者发现它的意蕴的无限性(相对意义的无限性)。同时他认为:形象所蕴含的内容,已经不纯粹是客观对象自身固有的意蕴。由此可知,王朝闻先生提出的从“非雕塑”中获得灵感,旨在推介或提倡雕塑艺术语言(形式)的简约化,但此中有内涵,有意味,耐人寻味,它引导人们有多种“不确定性”的审美可能。王朝闻先生在此不仅给雕塑方式提供了借鉴“非雕塑”的可能,更提出了雕塑木质语言中的纯化、简捷,点明了丰富的内涵是纯化的基础。

  王朝闻先生是学者型艺术家、艺术家型学者。他长于思辨、勤于发现、善于总结。在雕塑方面虽非多产的艺术家,但他令人敬慕之处在于以思想贯穿于创作始终。1992年9月5日,《文汇报》刊登了王朝闻《我为毛泽东塑像》一文,文中说:“我自觉比较满意的,是1950年接受为《毛泽东选集》做的浮雕像。我确定年代特征为40年代,这一观者不会不同意。难处在于究竟应当着重表现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思想家这些多侧面性格特征的哪一面?我觉得作为《毛泽东选集》封面的浮雕像,应该突出表现他思想家的特点。于是下决心稍稍缩小照片中固有的双眉之间和眉眼之间的距离,着重表现一种似在思考的眼神。总之,我力图使之在真实反映客观实际的同时也想对他表现出我未必和别人完全相同的主观感受。” 《毛泽东选集》封面的侧像浮雕的成功取决于作者对肖像塑造的规律把握,虽是浮雕但厚重、立体,朴实的塑造中显出深厚的功力和思想。这不是仅有西洋写实技巧就能为之的,王朝闻先生的经历、身份和理论修养决定了他对作为思想家毛泽东的理解,对中国革命领袖神韵的全面把握,故而作品中能自然渗透出温润、深邃、沉厚以及静气与大气。

  另一方面,作为评论家的王朝闻先生在评论雕塑作品时不落凡套,不用凡辞、不同凡响,以全面的眼光、多角度、多视点分析作品,充分显示了“挑剔”与“欣赏”并举,结论每每令人诚服。《刘胡兰》是他在与“非雕塑”的容器“对话”中产生的审美意象,找到艺术形体的构成而凝练出烈士形象。由此可知,王朝闻先生肖像形神的妙得:一是通过对人物社会属性和内心世界的了解后而确定五官表情的刻画;二是对形体的动势和体量比研究后加以塑造。王先生从自身创作实践总结经验继而上升为具有普通意义的理论,丰富了中国雕塑理论的库藏。(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