瑷珲条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珲条约》汉语拼音:ai hui tiao yue;英语:Treaty of Aigun),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强迫中国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中俄瑷珲条约》。是由俄国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在1858年5月28日(咸丰八年四月十六日,当时俄国使用的儒略历1858年5月16日)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签定的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完全失去了对黑龙江以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中俄共管,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弃领土拥有权最多的条约。此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确认。

概述

  从19世纪40年代末起,俄国利用清朝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困境,多次派兵入侵中国黑龙江上中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建立哨所,设置村屯,蓄谋久战。咸丰八年四月(1858年5月),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N.N.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今黑龙江爱辉),向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提出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两国边界,如果不从,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谈判时,俄国兵船鸣枪放炮,以武力相威胁。5月28日(四月十六日),奕山被迫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该约共三款。主要内容为:中俄以黑龙江为界;乌苏里河(今乌苏里江)以东至海所有土地由两国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河只准中、俄行船,黑龙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今结雅河)以南至割尔莫勒津屯(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方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据此,沙俄割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并将乌苏里河以东约40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清政府最初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至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始予承认。

背景

  正当太平天国席卷中国南方,严重威胁清朝政府统治之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而俄罗斯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坐收渔利,出兵“调停”声称要“助华防英”,以此威胁中国放弃大片领土,从而成为最大赢家。

条约内容

  《瑷珲条约》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里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允许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条约生效之日,于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确定的国界大幅更改。这个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确定了俄国远东现代疆界。

过程

  1856年10月(清朝咸丰六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8年5月,英法两国舰队攻占了渤海岸边的大沽,逼近京津。这时,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穆拉维约夫率领哥萨克部队,声称要“助华防英”,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与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谈判,要求废止中俄《尼布楚条约》对两国边界的规定。奕山最终屈服,于28日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条约签订后,沙俄将瑷珲北岸的海兰泡改名为“报喜城”(即布拉戈维申斯克)以庆祝条约成功签订。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签约有功”的尼古拉·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他为阿穆尔斯基伯爵(即黑龙江伯爵)。

签约方反应

  中国方面,在奕山签订条约之后,清政府不仅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该条约在后来的《中俄北京条约》中得到了确认(以及追加割地)。

  俄罗斯方面,圣彼得堡的中央官员起初并不赞同尼古拉·穆拉维约夫逼迫中国交出黑龙江北岸的做法,认为外兴安岭地区人烟稀少,难以迁移和维持足够军队以防守这些地区。但穆拉维约夫成功说服政府批准从环贝加尔湖地区迁移农民(经营采矿业)和哥萨克部队,最终巩固了俄国在新占领地区的势力。

  中国方面认为该条约是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俄方则认为俄国在该条约中收复了在《尼布楚条约》被中国占领的失地。

现况

  现时两国已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确定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