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晚清的街头照片

对于中国近代史学者对其所指年代分歧很大。中国大陆学者以晚清为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终。中国台湾及美国学者以晚明为始,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为终,且云近代现代紧密相关。

近代的定义

“近代”一词,古已有之,表示“过去不远之时代”,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汉过》中有“历览前载,逮乎近代,道微俗弊,莫剧汉末也。”但现在所使用的“近代”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指介于现代古代之间的时期。以西洋历史的发展来说,大约是以东罗马帝国灭亡作为近代开始,同一时期西欧先后有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而后伴随平等外交建立、主权国家观念形成、民族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发展等情况来作为定义近代的标准。

近代史”的概念从西方世界传入中国,其分期问题就一直存在,直到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大陆的中国近代史学界基本确立从1839年虎门销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分期方法。

上限

清末,“近代史”(当时也称“近世史”)的观念从西方传入中国,当时一般指从某一时期到所在时期并仍在发展的历史阶段,即未区分“近代史”与“现代史”,因此早期并不存在“近代史”下限的问题。如:梁启超将“乾隆末年至今”称为“近世史”;孟世杰在所着《中国最近世史》中将“近世史”的开端定于道光时期。

之后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定义比较多样。有以欧洲近代起始为中国近代起始的,如郑鹤声认为“无论中西”,近代始于新航路发现;有从中欧交流为依据的,如郭廷以将开端放在16世纪初的葡人东来,吕思勉将其放于明代中叶的欧人东来,萧一山、李守孔、李方晨等将其放于之际的西人东来;如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认为中国近代的开端定于明代,同时也是世界近代的起始。也有观点认为不应过于强调欧洲人的影响,当依据中国内部的变化划分,如孔复礼以1864年太平天国的灭亡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自欧洲近代史在明末开端到鸦片战争,虽然欧洲的近代进程对中国有所影响,但却是微乎其微的,因此多数研究者倾向于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上限定在清末。蒋廷黻罗家伦等将开端定于鸦片战争,就是考虑到鸦片战争后欧洲的历史进程开始较为显着的影响中国。

1930年代、1940年代,由于救亡图存的社会现实,更多的学者开始反思百年国耻,并将近代史的上限定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为鸦片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端。

张鸣认为:“我们一般把1840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但这种划法今天已经受到了挑战,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如果按照世界史的发展脉络划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至少可以划到明朝中叶。他们的理由是,毕竟那个时候中国已经和世界发生联系了,西方的传教士已经进入中国,我们已经接受了西方的一些器物和文化。那为甚么我们不能划到那儿呢?这其实是西方的划分方法,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因此我们所指的西方现代世界的起点肯定不是1840年。……以前中国内地教科书里讲,瓦特看着烧水的壶盖儿被蒸汽顶起来,然后他就发明了蒸汽机。其实现在看看科技史就可以知道,蒸汽机不是像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神奇故事讲的,坐在苹果树下冥思苦想,突然苹果‘砰’的一下砸脑袋上了,然后他就得出伟大发现了。其实这些发明或发现都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越早的、越是划时代的发明,它孕育的时间可能就越长,因为那个时候人类还处在蒙昧时代或是蛮荒时代,所以那个时候的发明跟现在的相比,分量上是不一样的。”

下限

在中国近代史的早期研究中,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观念不做区分,可以认为下限为“至今”。

1947年,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在华北新华书店出版,该书中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划作近代中国的历史时期,为近代史研究提出“四段论”: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乃第一阶段,中法战争中日战争为第二阶段,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为第三阶段,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为第四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包含反帝反封建两个矛盾,以反封建矛盾为主;第二阶段包括国内民族斗争和反帝两个矛盾,而反帝矛盾突出;第三阶段以反帝为主要矛盾;第四阶段以反封建为主矛盾。

胡绳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著有《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后一本书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影响深远,一版再版。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1950年代中国史学界对此的大讨论。文中将“中国近代史”限定在1840年到1919年之间,在讨论中得到了当时多数学者的认可。将1919年的五四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与“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也即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这一观点突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可被视为当时官方及主流的观点。胡绳始终坚持他在探讨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时所使用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坚持他在表述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时所提出之一系重要论断。但当时也有其他观点,如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即中国近代史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

20世纪80年代前,中国大陆史学界曾长期将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近代史”与1919年至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分为两个学科,这体现在了教学、研究及着书等方面。

改革开放后,又一次出现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主张以“社会性质”界分历史时期的观点逐渐占据主流,主张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年到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并逐步成为官方及主流的观点。

1997年,胡绳提出将此前的分立的“中国近代史”及“中国现代史”合并研究,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胡绳:《〈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祝辞》,《近代史研究》 1997年第4期

199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读本出版,该书以1949年为下限。

经过多年讨论研究后,中国大陆近代史学界于1990年代,确定将中国近代史定为开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范围:从中国社会形态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部分学者持其他观点,如辛灏年在《谁是新中国》一书认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是1911年辛亥革命

华人学者的观点

1937年南京大屠杀。《日寇暴行实录》配图标题:南京寇军活埋我同胞之惨状。1938年最早发表在:《日寇暴行实录》,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编,汉口: 1938. 35页

吴大猷:这一次学术会议(近代中国初期历史研讨会),研究的对象是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其时限从鸦片战争上溯至清初明末,约有两百多年。这个时期的中国,一方面在社会经济和学术思想上在衍化更新,另一方面也已开始接受西方文化,但中西之间的文化冲突仍多。

李云汉:上古、中古与近代的分际甚为明显,近代与现代的时空背景则相连贯,精神与内涵亦相密接。

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的起点……本书采取1911年的说法:其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袭的观念。另一方面,辛亥革命使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建立了现代的民族国家。

辅仁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林桶法认为,中国“近代”一词伴随沉重和屈辱,面临外国侵略,国家民族存亡。

大事记

战争

  • 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3月,洪秀全即位“天王”,定国号为“太平天国”。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正式灭亡。
  • 1877年,阿古柏逝世后,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新疆全境。1881年,在曾纪泽与俄国交涉后,签订《彼得堡条约》,俄国交还伊犂,清朝巨额赔款,向俄国开放新疆全土。
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摄影师模板:Link-ja拍摄的旅顺大屠杀
  • 1900年八国联军之役,8月15日联军攻陷北京。9月14日,清政府下令镇压义和团。1901年9月,正式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必须向列强支付9亿8千万两(庚子赔款),分39年还清,允许外国军队在北京公使馆区域外驻扎及山海关要地驻兵。清朝以商业税维持运作,地方税金交给中央后剩下是地方使用,战争等费用须由皇帝个人财富支付;但末期各地不向中央纳税,因为中央政府没有财源建设铁路,所以铁路权利全都归外国所有。
1911年湖北军政府成立
  • 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清朝灭亡。历史证明,清王朝覆灭既非统治者“自己交出政权”,也非立宪派上书请愿造成,而是革命民主派反清武装斗争所致。革命党人没有高举反帝反传统旗帜,未提出“耕者有其田”动员农民投入;各地革命党人压制斗争和大量解散民军,挫伤积极性和群众基础。

天灾人祸

  • 1850年至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总计伤亡人数无定论,各种统计从1000万至7000万人失踪,移民,死亡或受伤)
  • 1887年黄河决口河南省郑州下汛十堡(今惠济区花园口镇石桥村)发生黄河决口,致使200多万(一说93万;一说最保守估计150万;一说700万)人罹难)
  • 1928年民国十八年年馑(这场灾荒导致了中国陕西河南甘肃多达数百万人丧生。民国十七年(1928年),甘肃歉收。民国十八年年初的干旱加上年末的暴雪,导致民国十八年颗粒无收。民国十九年(1930年)夏季,飞蝗蔽日,把田地里的禾苗全部吃光。民国二十年(1931年),霍乱把幸存者也传染至死。陕西省人口锐减三分之一)
  • 1942年河南饥荒(河南省]]发生大旱灾,夏秋两季大部绝收,据当时的国民政府统计,这一年总共造成了360万老百姓饿死)

外国学者的观点

国际基督教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菊池秀明认为,洪秀全孙中山以及孙的后继者蒋介石,皆是由中国南方出发北伐;毛泽东由中国南方农村根据地出发到黄土高原尽头的延安,一路为新时代播种;近代中国是中国史上继明朝之后的又一次由南方开始复兴之路的时代;复兴中华的尝试与苦难,重振于不断的挫折与失败,为生活在不透明时代的我们带来勇气。变法运动是中国以外国为模范,初次尝试全面社会改革,以知识分子为主,缺乏大众基础,改革内容薄弱,掀起宫廷权力斗争。1905年5月之抵制美货运动,使中国首次在“救助海外同胞”之目标下团结一致,知识分子在变法运动中探索、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展现之民族主义显现;在后来的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中,学生等知识分子继承、延续呼吁“联合抵制”运动。。鲁迅主张,无论外在如何变化,“吃人”社会的体制及群众心理不改变,国将无未来可言。鲁迅生前曾对内山完造称:“世上本无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史景迁:我的叙事起自1600年,因为我认为唯有从这个时间点启始,才能认清中国当前问题的缘由,以及中国人可以诉诸哪些知识、经济与情感上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借由把这一故事命名为《追寻现代中国》,我个人衷心盼望能够彰显以下几点旨趣。(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