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膛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线膛炮汉语拼音:Xiantangpao;英语:Rifled Gun),身管内壁有膛线的火炮。发射时弹丸上的弹带嵌入螺旋膛线,迫使弹丸沿炮膛轴线前进的同时作旋转运动,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转速,以保持飞行中的稳定。因弹带直径较火炮口径略大,故弹药一般从炮尾部装填。弹带与膛线密合,可防止火药燃气泄漏,保证火药燃气对弹丸有足够的推力,以增大射程和提高射击密集度。弹丸飞行的稳定性取决于弹丸旋转的角加速度。弹丸前移速度一定时,角加速度由膛线的缠角决定。炮口缠角愈大,弹丸旋转速度愈高。加农炮的身管较长,初速较大,用缠角不大的膛线,弹丸便可获得一定的转速。榴弹炮身管较短,初速较小,一般需采用炮口缠角较大的渐速膛线,以使弹丸获得一定的旋转速度。受缠角影响,旋转的弹丸沿弹道飞行时,对射面产生一个系统的方向偏差,即偏流。右旋膛线产生的偏流偏向射面右侧,左旋膛线产生的偏流则偏向射面左侧。炮兵决定射击诸元时,一般要修正偏流。

  17世纪,出现了线膛炮。1694年,德国纽伦堡制造了51毫米线膛炮,有8条膛线。1846年,意大利G.卡瓦利制成后装线膛炮,发射尖头圆柱空心弹,使线膛炮在射程、射速及射击密集度上明显优于此前的同口径滑膛炮。线膛炮的出现是火炮制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现代火炮大多为后装线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