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语音学汉语拼音:Yuyinxue;英语:Phonetics),语言学和几个学科结合而形成的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一个交叉学科。它研究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的感知、语音的特性和在言谈中的变化规律。

  早期的语音研究多只为了语言教学或拼音正字法的需要。在语言学中,它研究语音系统的组成及其运转的规则,称为音系学。中国传统的音韵学主要是音系学。近年来由于医疗器械的完善,人们能观测发音器官的动作和功能,就发展了生理语音学。由于声学仪器的发展,从前许多只能耳听的语言现象现在不但可以目测,而且可以用人工来合成,于是有了声学语音学。由于心理测验方法的改善,思维听觉神经生理的研究日趋进步,言语控制、听觉反馈中的语音规律分析得越来越深入,又产生了感知语音学(或心理语音学),并发展为神经语音学

  语音学的研究对象,传统上一般只限于元音、辅音、声调、重音以及节奏、音变等,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近来由于分析手段的进步和语音信息处理的迫切需要,又加强了语音韵律特征的综合研究和定量研究。在语音学研究中,现在使用统一的记音符号:国际音标。

  语音学的应用方面,近年来除教学和语言学研究外,已遍及与人的语言有关的各个学科,主要如言语矫治通信工程自动控制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的开发以及人工智能和人机对话的探索,又提出了言语工程学。它综合上述生理、声学、感知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知识来探求人类言语的变量和不变量,以便为技术革命服务。

  语音由人的发音器官产生,发出后变成声波,传到对方耳中,被对方接收理解而构成“言语交际”的一套链环,称为“言语链”。因此,语音由发音器官产生,由听觉器官接收,这两部分的研究属于生理学心理学范围,而言语音波的特性则属于物理声学范围,至于言语的控制和理解,则属于语言学范围。

  语音大体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元音旧称母音。元音的产生,简单说来是由闭着的声带被呼出的气流所冲击,作有周期性的颤动,经过口腔的调节有了共鸣而形成的。元音音色的不同,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近来根据实验,把元音的生理参数分得更多。

  一般语言里的元音音位,至少有四五个,多的有十几个。在正常说话中,发这类元音时舌位不滑动的称单元音。有的语言中常有松紧对立或长短对立、起着辨义作用的两套元音,长的多半是紧元音,而短的多半是松元音。还有,发元音时软腭下垂,带有鼻音色彩的称鼻化元音。有些元音带有r色彩的,称卷舌(或翘舌)元音。在一个音节中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元音结合在一起,称为复(合)元音。这些结合在一起的各元音的强度是不相等的,往往其中一个较强,其余较弱。各个元音连在一起发音时,舌位从前一元音转到后一元音是逐渐滑动、而不是跳跃的。

  辅音旧称子音。可以按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声带是否振动三个标准加以分类。

  现代语音学还分析“成声类型”。如低语音,又称气音,声带颤动时闭合不全;喉音,又称吱嘎音,声带一部分颤动正常,一部分动得缓慢;此外,还有耳语音,声带不颤动,气流因咽部收小构成摩擦而发出噪声。

  此外,语音学(音系学)还研究超音段特征,又称节律,包括音高、音强、音长和其相互关系的一切特征。它们在语音学中表现为声调、语调、重音、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