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资本英语:capital),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生产关系。资本可以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商品生产资料,但是货币、商品和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它们被用来剥削雇佣劳动者,为它们的所有者即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时,它们才是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有过高利贷资本和商人资本。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而是其所有者剥削奴隶、农奴、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者的手段,是他们与奴隶主、封建领主或地主瓜分剩余劳动的手段。封建社会末期,一方面大批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同时也脱离了封建制的人身依附关系),沦为除了劳动力便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为了活命,必须(而且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也就是被人雇佣;另一方面一些手里聚敛了足够数量货币的资产者,为了赚更多的钱,需要雇佣别人为他做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出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劳动力变为商品,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货币变为资本,原来的小生产者由于出卖劳动力变为雇佣劳动者,购买劳动力的人成为资本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

资本首先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家用它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生产出商品,商品按照它的价值出售以后,资本家得到比原先投入的货币更多的货币。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是来自生产资料的消耗,因为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能够转移到产品中去,却不会自行增大。剩余价值只能来自资本家对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的使用过程,即雇佣劳动者劳动的过程。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付出的劳动力价值的那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据此,K.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区分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范畴。不变资本指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价值C,在生产过程中它不发生量的变化,可变资本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价值V,在生产过程中它的量增多了,变成了V+M,多出个剩余价值M。这一区别,说明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式。利润的唯一来源是雇佣劳动者的无酬劳动,揭示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秘密。

资本要源源不断地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就要不停地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出售三个阶段,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分别执行各自的职能:货币资本购进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作准备;生产资本生产出包含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通过市场实现自身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资本分为三部分,分别采取三种形式,并存于三个阶段上,并且各自不停地向下一阶段转化,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

作为生产资本的生产资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资本,指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它们在长时间中经过很多次生产才报废,退出生产,每次生产中它们的价值按照它们的磨损程度,只有一部分转移到产品中去。另一类是流动资本,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它们的价值在每次生产中,按照消耗的数量,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这两类资本都只转移价值,而不产生新价值和剩余价值,都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资本家为购买劳动力投入的资本是可变价值,但由于在每次生产中都被全部收回(连同剩余价值),也划归流动资本一类。

在资本主义总的生产过程中总有一部分资本经常采取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处于购买和出售的阶段,即流通过程中。随着生产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它们的职能的独立化导致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产生,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和商业利润的形式转归借贷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占取。

资本家为扩大生产规模,以求更多利润,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即重新投入生产。积累引起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使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中,终至出现垄断。资本积累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将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马克思的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石。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马克思所说的资本范畴已不存在。苏联的经济学家们曾提出“基金”的概念,用来指称社会主义生产中投入的物资和货币。这个概念曾经为中国学者普遍接受。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学术界和经济部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借用或参照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把社会主义生产中一切物资和货币形式的投入都称为资本。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