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绍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钱绍武(1928年- ),中国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江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大路歌》、《江丰头像》、《李大钊纪念碑》、《李大钊纪念像》、《炎帝像》、《李清照像》、《黄胄像》、《严济慈像》、《石家庄烈士像》等。

  1928年生于江苏无锡。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留校任教。1953年赴苏留学,进入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1959年回国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新闻出版署专家 鉴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专业顾问。擅长雕塑、绘画、书法。曾在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个人书画雕塑作品展。1988年赴美国访问和讲学。留苏毕业创作雕塑《大路歌》为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江丰头像》获第6届全国美展银质奖章,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李大钊纪念碑》建于河北省唐山市大钊公园。出版有《素描与随想》、《素描人体选集》,并发表有《赏心论》、《雕刻之美》、《亨利·摩尔方法初探》等论文数十篇。

  钱绍武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多才多艺和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家。他在雕塑、书法、素描等领域均有杰出的创造和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艺术理论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素描、速写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他的充满激情的、有学养的“钱体”书法,极有个性风采,在当今我国书坛别具一格,受到学界的高度评价。当然,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雕塑领域。最能代表钱绍武新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的,当推《李大钊纪念像》。把李大钊同志形象地比喻为像天安门那样方正、宏伟,把他的存在形象地比喻为中国革命的基石,这就为这件雕像找到了鲜明的“母题”。围绕这个母题,钱绍武再一步步地处理包括构成、材料、影像和周围环境等在内的诸课题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一宏伟基石的母题,他采用了汉魏传统“方多于圆”造型,强调本质的、主体的形,而把一切细节作浮雕处理,由此,有鲜明民族特征的形式应运而生。

  删繁就简,强调事物中最主要、最本质的内核,显示其内在美,是钱绍武近10多年来最重要的艺术追求之一。他辩证地解决主次关系,这是他从长期艺术实践中琢磨出来的道理,其中书法实践对他的帮助尤大。他从“如锥划沙”的用笔诀窍体会书法的“渗透感”之美,体会到毛笔的主毫与四周的辅毫之间所形成的关系,主线骨力的坚刚和主线周围墨晕的丰美与变幻,形成特殊的美感。这是确定性、鲜明性与不确定性、模糊性之间形成的美感。钱绍武在李大钊雕像以及在其他雕像中,都出色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如李清照的面部刻画细致、认真,动作端庄、典雅,而衣装却相当概括、简练;《孔子言志群像》与《孙中山纪念像》,是集圆雕与浮雕于一身的大型纪念碑雕塑。在处理主体形象时,钱绍武很注意人物面部表情、特征、性格的刻画,他认真对待关系到人物性格特征的每个细部,尽量做到忠实于历史,符合于人物的身份,有助于艺术形象的塑造。

  钱绍武在雕塑创作中,从“整体性”的把握,逐渐走向追求苍茫美和朦胧美。他是从中国艺术“虚实相生”的原理来理解苍茫和朦胧的。1993年,钱绍武创作的高1米的汉白玉《观音像》浑然一体,手法极为简练、概括,模糊的面部和衣饰轮廓均用暗示法,颇令人咀嚼回味;1995年,钱绍武在为北京大观园创作《曹雪芹像》(青铜,高1.2米)中,出色地采用了朦胧美和苍茫美的原则。

  钱绍武在实践中愈来愈体会到创造中国雕塑民族形式之重要。他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钻研民族文艺理论,另一方面从实践上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技巧。钱绍武是具有浪漫主义诗人气质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飞腾的艺术想象,浪漫主义的诗情,和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然地契合,统一于一体。他在东方与西方、古与今艺术观念的同与异中,从容地审时度势,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方位。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