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6年6月12日 (日) 17:09富甲一方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校门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

  1942年秋,毛泽东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

  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和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大力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2个工程研究中心,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个“第一”,如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校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高新工程”和“科技奥运”,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

  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优势,积极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在建校以来的20多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35位院士;有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有成就斐然的企业家,以及航天、兵器、电子、信息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学校已经与6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并先后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40多所合作院校签订学生交换协议,形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网络。学校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共建的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已开工建设。

  • 校训: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 校风: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 学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

历史沿革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自然科学院远景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1940初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右一率人勘察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址留影,右三为陈康白副院长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华北大学工学院旧址(邢台)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六十年代,学校在车道沟校区时期的大门
北京理工大学历史:七、八十年代,学校中关村校区校门风貌

  1939年,为促进陕甘宁边区工业生产和保证抗战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在延安创办自然科学研究院,1940年春改为延安自然科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图1、图2延安自然科学院旧址和学生上实验课的照片。

  1946年1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改名为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辗转华北办学。图3、图4为察冀工专旧址和工专宣传队演出照片。

  1946年4月,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北方大学工学院在晋冀鲁边区成立。1948年10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专门学校与北方大学工学院合并,成立华北大学工学院,培养具备新的技能和本领、善于管理的工业干部和技术人才。

  1949年8月,华北大学工学院迁入北京,划归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领导,为重工业建设和发展服务,培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工程干部。

  1950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中法大学校本部及数理化三个系合并到华北大学工学院。中法大学建于1920年,是我国建立较早的著名大学,它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学校的力量。

  1951年11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将华北大学工学院改名为北京工业学院,自1952年1月1日启用新校名。

  1988年4月2日,为适应学校由单一工科院校向以工为主,理、工、管、文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转变的需要,北京工业学院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

学校领导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赵长禄
    • 校长胡 海岩
    • 常务副校长 杨宾
    • 副校长 王晓锋
    • 副校长 李和章
    • 纪委书记 杨志宏
    • 副校长 陈杰
    • 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项昌乐
    • 副校长 方岱宁
    • 校长助理 郝志强
  • 历任领导
    • 历任书记
      • 刘一鹗 1953.11--1954.03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宗凤鸣 1954.03--1956.06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魏思文 1956.06--1962.12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第一书记
      • 魏思文 1962.12--1967.10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贾克 1973.11--1975.08 北京工业学院临时领导小组组长;1975.08--1978.02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苏谦益 1978.09--1982.07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冯佩之 1982.07--1983.07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田运 1984.09--1987.01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
      • 谈天民 1987.08--1988.04 北京工业学院党委书记;1988.04--1996.06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焦文俊 1996.06--2008.02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郭大成 2008.02--2014.09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张炜 2014.09--2016.04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历任校(院)长
      • 李富春 1939.05--1940.12 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 自然科学院院长
      • 徐特立 1941.01--1943.11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 陈康白 1943.11--1944.06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 李强 1944.06--1945.11 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
      • 刘再生 1948.09--1948.11 华北大学工学院院长
      • 魏思文 1954.05--1966.07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 苏谦益 1978.09--1982.07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 谢簃 1982.07--1984.09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
      • 朱鹤孙 1984.09--1988.05 北京工业学院院长;1988.05--1993.02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 王越 1993.02--1999.07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 匡镜明 1999.07--2007.08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学院设置

  • 宇航学院
  • 机电学院
  • 机械与车辆学院
  • 光电学院
  • 信息与电子学院
  • 微电子学院
  • 自动化学院
  • 计算机学院
  • 软件学院
  • 材料学院
  • 化工与环境学院
  • 生命学院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物理学院
  • 化学学院
  • 管理与经济学院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法学院
  • 外国语学院
  • 设计与艺术学院
  • 基础教育学院
  • 体育部
  • 秦皇岛分校
  • 继续教育学院
  • 现代远程教育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 珠海学院
  • 珠海研究院
  • 中山研究院
  • 火炸药研究院
  • 微纳技术中心
  • 两化融合发展研究院
  • 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
  • 先进结构技术研究院
  • 教育研究院(学术期刊办公室、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