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组织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世界气象组织旗帜
世界气象组织位于瑞士日内瓦和日内瓦国际人道主义排雷中心以及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共同组成 地球观测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英语: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缩写WMO法语:L'Organisation météorologique mondiale,缩写:OMM),联合国15个专门机构之一。其前身为国际气象组织(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缩写:IMO)。1873年在维也纳成立。1946年7月,挪威学者海塞贝格博士在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气象组织的会议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气象公约草案》,并提议国际气象组织改名为“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1947年9月,国际气象组织在华盛顿特区召开大会,通过《世界气象组织公约》(The Convention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决定成立“世界气象组织”。1950年3月23日,公约正式生效,国际气象组织正式更名为世界气象组织。1951年,世界气象组织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并开始运作。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将公约生效日期和世界气象组织更名日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截止2013年1月1日,有19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这一组织。

基本数据

  • 名称: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 成立:《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正式生效,世界气象组织随之宣告成立。
  • 宗旨:促进气象站网建设方面的国际合作,开展气象、水文及与气象有关的地球物理观测;促进建立和维持各气象中心以提供气象和与气象有关的服务;推进气象学在航空、水利和农业等人类活动领域的应用;鼓励气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培训。
  • 成员:现有国家会员185个,地区会员6个。
  • 负责人:现任主席为德国气象局局长格哈德·阿德里安(Gerhard Adrian)
  • 总部:瑞士日内瓦。
  • 组织结构:最高权力机构是世界气象大会,每4年召开一次。还设有执行理事会、区域协会及技术委员会和秘书处。

中国参与情况

  中国是1947年世界气象组织公约签字国之一,1972年2月24日加入世界气象组织。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是地区会员。自1973年起,中国一直是该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中国与该组织关系良好,该组织历届主席、秘书长及高级官员均多次访华,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4年6月18日,世界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第66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会议讨论了全球气候服务框架、2012至2015年WMO战略计划的实施、第17次世界气象大会的筹备事宜,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团出席了会议。2015年5月25日至6月12日,第十七次世界气象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向第十七届世界气象大会致贺电,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郑国光连任气象组织执行理事会成员。

领导人

主席为德国气象局局长格哈德·阿德里安(Gerhard Adrian)

副主席依先后次序为阿根廷国家气象局(SMN)局长席勒斯特•绍罗(Celeste Saulo),库拉索气象局局长艾拔马狄斯(Albert Martis),坦桑尼亚气象局局长Agnes Lawrence Kijazi 。

秘书长为前芬兰气象局局长佩蒂瑞·塔拉斯(Petteri Taalas)。

副秘书长为俄罗斯的艾蕾娜·玛娜妍科娃(Elena Manaenkova)

助理秘书长为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