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学术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军事学术拼音jūn shì xué shù英文:military art),关于战争指导和武装力量建设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各学科的总称。军事科学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制学军队政治工作学军事后勤学军事教育训练学国防经济学军事运筹学,以及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等学科。其中,战略学、战役学和战术学是主导部分,有些国家则把这3个学科统称为军事艺术或战争艺术。

  中国的军事学术,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反映殷周社会历史的《尚书》和《易经》等古籍中,已包含着若干军事原则。到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则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派,当时称之为“兵家”,产生了以《孙子》为代表的一批兵法专著,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繁荣时期。古代埃及、印度、巴比伦、亚述和波斯等国,都进行过规模较大的战争,军事组织和指挥艺术亦有相当成就。欧洲古代早期的军事学术著作,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有关战争历史的记述。中国在秦、汉以后直至盛唐,军事学术领域的战略战术、军事地理、兵制、筑城等方面都有新的进步。由于火药的发明及其在战场上的应用,宋代以后的军事著作还包括了火药的配制和火器的运用等内容。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军事成就,表明当时中国的战争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中国古代军事学术著作内容十分丰富,清代以前的兵法专著共有1304种,留存下来的就有288种。

  欧洲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经过拿破仑战争,产生了以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为代表的近代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一些客观规律,对现代资产阶级军事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由于科学技术的大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为适应当时社会政治的需要,产生了以海权论空中战争论机械化战争论为代表的新的资产阶级军事理论。

  中国现代军事学术,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过程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选择地吸收中国历代的和外国的军事学术成果,通过集体奋斗和创造,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其基本内容,集中反映在毛泽东军事著作之中,并着重研究解决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现代化道路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军事技术飞速发展,为战争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加上复杂的政治 、经济因素,促使武装斗争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广泛和多样化。这就要求在军事理论、作战方法、编制装备、指挥手段、部队训练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这些都对军事学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并规定了现代军事学术的发展方向。

  军事学术研究并揭示战争指导、军队建设和作战方法发展变革的基本规律。同时,军事学术也有其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表现在:①军事技术是军事学术发展的物质前提。②军事学术来源于军事实践并以其研究成果指导军事实践。③军事学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及其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具有本国历史、地理因素和民族传统所带来的特点。④军事学术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或政党的政治目标、军事政策,军事学术的进步与否,取决于它所指导的战争的性质,以及它是否正确揭示了军事上的客观规律,等等。

主要研究内容

  1.作战指导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战略、战役法、战术、军队指挥、军事情报、军事运筹的形成与发展;战争本质、特点和规律;作战要素、样式和类型;作战方针、指导思想和原则;作战准备与实施、协同和保障;作战指挥理论、内容和方法,要求与措施;作战运筹分析及决策优化等问题。

  2.军事建设的理论、方法和应用。主要包括军制、战争动员、军事训练、国防经济、军事法的形成与发展;军队体制编制、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战争动员,军事训练的方针、原则、内容、方法与形式及组织与实施;国防经济建设和战时经济保障;军事法规的理论、制定与实施等。军事学术的研究内容相互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古代军事学术

  古代是军事学术萌芽与形成的时期。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产生了国家和军队,战争规模和作战手段与原始社会末期已有很大差别。随着军事斗争经验积累的日益丰富,人们开始探讨作战的组织和方法,逐步认识到战争指导和军队建设中的一些规律,并从朴素、直观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抽象与概括。

  中国春秋以前的军事文献《军志》和《军政》,已有涉及军事制度和作战方面的内容,可视为中国古代军事学术诞生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吴子》、《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等兵书先后问世,内容涉及谋略运用、阵法战法、将帅指挥、军队组织、士兵训练等诸多方面。以《孙子》为代表的军事著作,为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秦汉以后至清代前期,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及作战指导和军事建设的发展,兵学家又先后撰写出《黄石公三略》、《将苑》、《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太白阴经》、《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纪效新书》、《筹海图编》、《武备志》、《乾坤大略》等谈兵论战著作。这些兵学著作分门别类地论述了谋略战法、组织编制、士兵训练、将帅赏罚、筑城戍边等内容。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审时度势”、“知彼知己”、“庙算先胜”、“远交近攻”、“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战争方略,形成了“合众击寡”、“避实击虚”、“示形”、“诱敌”等作战原则。在作战方法方面,战斗队形由使用冷兵器的车兵组成的方阵,逐步演变为火器与冷兵器并用的步、骑兵组成的阵形。在军事建设上,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军队编组形式的不断改进,军队由车兵为主逐步发展为由步兵、骑兵、炮兵和舟师(水军)等多兵种组成,形成了养兵、带兵、选将、练兵的治军理论,提出了“兵贵精不贵多”的精兵理论。在军队管理方面,提出“明法审令”、“身先士卒”、“恤兵善俘”的带兵理论,“智信仁勇严”的选将标准,“练胆、练心、练艺”相结合的练兵方法,把“士卒孰练”视为决定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世界其他国家在古代军事学术上也取得不少成就,众多著名军事家及军事理论家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军事历史和军事理论著作。如《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远征记》、《高卢战记》、《谋略》、《论军事》、《将略》、《战争艺术》等,从历史和地理的角度记录了军队的组织、训练、谋略和战法等问题。在战略上,提出了突然袭击、围攻和强击要塞、实施会战和反攻、进行海上封锁和夺取海战主动权等原则。在战术上,开始运用骑兵、战车兵、长矛队、短剑队、投石队等,并采用全正面攻击、集中兵力、合围等战法。14世纪上半叶,火器的出现并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导致作战方法和军队组织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统一指挥的常备军取代了各自为政、组织涣散的封建领主军队,步兵、炮兵的比例逐步超过了骑兵,海军成为达成作战目的的重要作战力量,并开始出现指导与规范军队作战训练的军事条令,为军事学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近代军事学术

  近代是军事学术承前启后逐步走向完善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促使军队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不断增强,体制编制也进一步改进。17世纪中叶后世界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战争,特别是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普鲁士的C.von克劳塞维茨和瑞士的A.-H.de若米尼在总结拿破仑战争和资产阶级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战争论》和《战争艺术概论》。此外,如《制胜的科学》、《论将领的战术》、《坎尼战》、《海军战略》、《战争原则》等著作,对战争中军事力量的部署运用、战法选择、组织指挥、体制编制、战争动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西方军事学术涉及的范围明显扩展,内容明显增多。在战略方面,为适应海上扩张的需要,以“海权论”为中心的海军战略,为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实施侵略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战役方面,大规模战役理论应运而生,形成了组织实施集团军和方面军战役的理论。在战术方面,提出了实施兵力火力机动和密切协同等原则,随着速射火力的增强,陆军传统的线式战术进一步向散兵线战术演变,并产生了诸军种、兵种合同战术,海军战列线战术也逐步发展为机动战术。在军队指挥方面,出现了总参谋部和各级司令部,指挥体系与分工更加严密,军队情报工作也成为作战准备的重要内容。军事建设的实践与理论也有了新的发展:强调军队装备、政治和士气等因素的作用;提出了实行征兵制及义务兵役和预备兵役制度,改进动员制度等一系列理论与原则;军队的专业性进一步增强,陆军建立了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和化学兵等新的兵种,海军出现了陆战队和潜艇部队;20世纪初期,飞机运用于作战,逐步产生了新的军种——空军。在军队的管理与训练方面,编写了统一的条令、教范和操典,训练理论与方法也进一步更新。

  19世纪下半叶,K.马克思、F.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战争,深刻论述了建设革命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理论原则,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在军事上同样也将有它自己的表现,并将创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战方法”的论断。在作战指导方面,阐述了积极防御的原则,提出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并提出成功的机动有助于取得最后的胜利,以及掌握预备队、避免冒险决战等一系列原则。在军事建设方面,还阐述了建立无产阶级军队的重要性,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并提出部队应当经过良好的训练和教育等。马克思军事理论和恩格斯军事理论,为无产阶级军事学术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世界近代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国家军事实践和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军事学术的研究内容和范围均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国家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被瓜分的危机,中国许多有识之士提出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思想,呼吁改善武备,抵御列强的侵略,倡导以军事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自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以新式枪炮装备军队,并按西方的模式编练新式陆军和海军。这一时期,为探寻御敌建军之道,出现一批军事著作及外国军事译著,如清代的《海国图志》、《行军总要》、《兵学新书》、《曾胡治兵语录》、《中西武备新书》,民国时期的《国防论》和《国防新论》等,各类操典、教科书也纷纷问世。在作战指导方面,开始把战略分为攻势战略和守势战略,主张内外并重,强边固海。在战役战术上,军事学术概念的界定与战争、战斗概念有了明确区分,战斗队形开始由密集向疏散发展,并提出因险设伏、枪矛配合、接敌近战等扬长避短的战法。在军队建设方面,陆军从旧营制迈向以步队为主,骑、炮、工程队为辅的合成军队。在军事训练和战争动员上,全国广设武备学堂,建立了较完整的军事教育体系,教习韬略,以储将领之才;广修大路、铁路,以备战时之需等。至中华民国初期,逐步实现了向近代军事体制编制的转变。

现代军事学术

  现代是军事学术繁荣和发展的时期。20世纪20年代后,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获得了高度发展,战争的规模、手段和方式不断出现新的变化。30年代末期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至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产生了许多新的军事理论和原则,对指导现代化作战与军事建设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战后,随着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国家对世界的争夺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不同性质、规模和强度的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军事学术面临着许多新的研究课题。

  现代战争的实践推动了军事学术的发展。在战略方面,一些适应帝国主义国家需要的战略理论相继问世,诸如“空中战争论”、“总体战”理论、“机械化战争论”以及“闪击战”理论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级大国自恃其在核武器方面所取得的优势,还提出了“核武器制胜论”和“低强度冲突”等战略理论。在战役方面,由于作战范围和强度增大,出现了大纵深战役、战区(方面军群)战役,大规模的陆海空军共同进行的联合战役成为主要战役样式。集中诸军种、兵种优势兵力,编成装甲快速集群对敌实施突破,达成合围速决歼敌,已成为基本战役方法。此外,还创立了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登陆战役、抗登陆战役等新的战役理论。在战术方面,各军种、兵种在统一计划和指挥下,按目标、时间、地点协调一致行动的合同战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垂直包围、立体封锁等理论。在军队指挥方面,指挥机构、手段和方式都有了新的发展,军事情报与军事运筹在作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成为军事学术的专门学科。在军事制度方面,逐步实现法规化、专门化,形成军事组织、军队管理、兵役制度和军事法制等一整套理论。随着战争动员的规模扩大、速度加快及准备工作日益繁重,出现了新的快速动员理论。在军事训练方面,形成了从单兵战术训练到诸军种、兵种联合战役训练的完整理论与方法。由于战争越来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经济学学科应运而生。军事学术学科划分和内容更加严密、充实,研究方法也更加多样。

  20世纪20年代,V.I.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军事学说,科学地论证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创立和建设强大的无产阶级军队、巩固国防及防止帝国主义入侵等问题。在作战指导上,提出了在决定性的时机和决定性的地点拥有压倒优势是取得军事胜利的规律;在军事建设上,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强调为了夺取革命胜利,必须建立拥有军事专家的正规军等重要理论观点。列宁军事理论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军事学术发展到新阶段。J.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军民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卫国战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战略理论和作战指导艺术。强调战略最重要的任务是规定基本打击方向,集中优势兵力,适时建立和运用强大的突击集团和战略预备队;组织诸军种、兵种密切协同,实施连续进攻,力求达成合围敌人重兵集团等。在军事建设上,指出军事学术的任务就是保证自己掌握一切兵种,使它们日臻完善;要创造一切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必要前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防力量等。斯大林军事理论对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促进现代军事学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不断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丰富实践经验,汲取古今中外军事学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代表的、正确反映中国革命战争客观规律的作战指导与军事建设理论,其要点是建设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等,指导人民军队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根据国家由战争环境转入相对和平建设环境但又面临战争威胁的实际情况,为准备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加强国防建设、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建立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军,建设强大的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重视教育训练,搞好战备工作等一系列方针、原则,为现代中国军事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世纪70~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继承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发展我国军事科学”的新要求;基于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确定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明确提出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方面,提出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重申“为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而奋斗”的总目标,强调要把科学技术与国防建设和增强军队战斗力紧密联系起来,注重质量建设,精简军队,提高战斗力;提出继续坚持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坚持平战结合,军民兼容,依靠人民建设和巩固国防;强调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提出军队要整顿,制度要建立,编制就是法律;强调要贯彻条令,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些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军事建设、作战指导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现代军事学术的发展。90年代以来,江泽民重申和提出了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和原则。强调在和平时期,军队要坚决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主权完整和海洋权益,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内外环境;在对国际战略形势的新变化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出在军事斗争准备上,把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在军队建设上,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加强全面建设,努力建成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要切实提高教育训练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觉悟、高昂士气和掌握现代军事技术、懂得现代战争指挥艺术的优秀人才;强调逐步完善军队的体制编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质量建设。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中国现代军事学术发展的指南。

当代军事学术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美、苏互为对手的冷战格局结束,先后爆发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导致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世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军事学术理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军事学术的发展变化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着眼于适应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需要,发展和创新作战指导理论。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应用,战场环境、作战手段、指挥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战争形态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世界主要国家普遍进行军事战略调整,以谋求新的优势,军事力量对比出现新的严重失衡。战场向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扩展,出现了导弹战、信息战、反恐战等新的作战样式,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等新的战略理论。研究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作战特点,修正原有的作战理论,创新作战原则和战法,成为各国作战指导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作战指导方面,美国由“灵活与有选择参与”战略转向“主动进攻”、“先发制人”,提出“空天一体”的作战新构想,将掌握“全谱优势”、速战速决作为基本作战思想,力求打“零伤亡战争”。俄罗斯联邦强化核威慑战略,深化太空作战理论,强调实施联合作战和信息战。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新的作战理论,强化作战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等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根据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战争、战役、战斗相互融合的特点,强调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行动相结合,突出“兵力投送”、“快速反应”、“远程攻击”、“精确打击”等,确立了多维空间、整体作战及争夺制信息权的思想。

  中国当代军事学术根据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作战理论,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增强联合作战、机动作战和执行多种作战任务的能力。特别是对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的系列研究,促进了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理论的深入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信息化条件下组织指挥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的经验。在作战指导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陆续出版了战略学、战役学、战术学、军队指挥学、军事情报学、军事运筹学等方面一大批有深度、有针对性的理论专著,颁发了新的作战条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着重研究和平时期武装力量建设特点,探讨新形势下军事建设理论。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均强调在优先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加快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军事实力水平和加强武装力量质量建设。对相对和平时期国家安全环境与军队规模的关系,各军种、兵种及常备军与后备力量的比例关系,军队体制编制改革与武器装备发展的关系,未来战争特点与新型部队的要求等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如建立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职业化军队”,组建快速反应部队和“数字化部队”,运用高技术手段优化模拟训练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方法。美军提出向“21世纪部队”转型,建立航空航天力量,加强数字化部队的训练和军队信息化建设。俄罗斯按照能应付“各种规模战争”的要求调整建军方针,突出核力量建设,加强反空袭作战和反恐作战训练。各国在保持“合理、足够”的军队规模前提下,将发展重点放在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方面,力图通过增加高技术武器装备和提高军队素质来增强战斗力。当代武装力量建设理论更加强调通过军队体制编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提高战斗力,实现规模小型化、编成一体化、部队多能化,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

  3.军事学术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不断增多,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当代军事学术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受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已经成为军事学术理论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天战、信息战、环境战等新的概念和理论,无不以空间技术、光电技术、气象技术、遥感技术等当代高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战场和信息化军队为支柱的电子战、网络战、指挥控制战等理论,也都是以信息技术和信息战装备为前提。军事力量中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等物质因素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最新军事技术成果,研究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装备威力的新作战理论,已成为军事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被大量应用于军事学术研究领域。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理论,在当代军事学术研究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现代国际关系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也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对混沌学、军事生态学等新理论的探讨。先进的电子技术、仿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军事学术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仿真和运筹分析,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远距离学术交流,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理论,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军事问题,加强量化分析及论证,使军事学术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