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体育大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体育大学校徽
北京体育大学 西校门
北京体育大学 国家队训练基地
北京体育大学 体育馆
北京体育大学 网球馆
北京体育大学 图书馆

  北京体育大学汉语拼音:Beijing Tiyu Daxue;英语: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中国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创建于北京,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60年,国务院批准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78年,再次确定学校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学校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占地面积1340余亩,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社会体育系等5个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2个附属学校。学校还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等3个中心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术期刊部。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体育道德与廉政风险研究中心也设在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高级管理干部等优秀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 办学理念与使命:增强民族体质 弘扬体育精神 探索科学真理 引领文明进步
  • 北体精神与校风: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
  • 校训:追求卓越

概况

  北京体育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和进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2007年,学校体育学一级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并在教育部近十年组织的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

  北京体育大学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学校隶属国家体育总局。

  学校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学校共设有50个二级教学单位和中层单位,其中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社会体育系等5个系,学校还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科学研究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等3个中心,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2个附属学校。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体育道德与廉政风险研究中心也设在学校。

  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授予教育学、理学、医学等3个学科门类博士、硕士学位;另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临床医学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舞蹈表演、运动康复、休闲体育等15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 16000 余名,其中本科生8000余名,研究生近2400名。全年培训各类留学生近1000名。学校现有教职工1045名,其中专任教师66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377名,博士生导师62名,硕士生导师184名,在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任职人员230余人次。 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室内训练馆25个、室外运动场74个,图书馆藏书近百万册。学校环境优美,2013年,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在全国2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了36个继续教育教学站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19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学共同体,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可以到这些重点高校学习,共享优越的教学资源。2007年学校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学校已先后与34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授予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8位国际体育组织负责人和著名专家名誉博士、博士学位;从195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已为106个国家培养留学生15000余名。

  建校60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并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人员等优秀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国际奥委会曾分别授予学校3任校长“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向学校颁发了2011年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曾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 “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表彰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7届奥运会贡献奖”、“28届奥运会贡献奖”,授予366人次“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以及82人次“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等。

发展历程

北京体育大学老照片:中央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老照片:院长钟师统(右)与师生一起开展建校劳动
北京体育大学老照片:1958年贺龙副总理与北京体育学院学生在一起
北京体育大学老照片:1962年12月2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国主席泽登巴尔访问北京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老照片:1973年10月11日,邓小平同志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北京体育学院

  1952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率团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回国后,在上报中央《关于今后我国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建议成立专门体育院校,培养新中国的体育人才。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办体育院校”作了明确批示。同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由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负责筹建中央体育学院

  1952年7月,中央体育学院筹备组成立;1953年8月31日,国家四部委正式发文批准成立中央体育学院。建校初期,学校以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为临时校舍,第一代北体人一边学习,一边建设,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学校筹建时,中央选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徐英超教授任筹备处主任,负责中央体育学院的筹备。学校成立时,中央抽调西南行政委员会干部教育局局长、四川省高教委员会党委书记钟师统担任学院院长;从教育部、国家体委、地方、高等院校和归国留学人员中选调了一批德才兼备、具有专业知识的干部,教育家、体育家及体育教育专家、学者和军队干部组成了建校初期的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

  1956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60年,国务院批准学校为首批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78年,再次确定学校为88所全国重点院校之一。1981年,学校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6年,学校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3年,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学校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969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北京体育学院要办,还要办好”,使学校成为文革期间全国首批复课的高等院校。

  1955年,贺龙副总理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要求:“你们学校是个工作母机,母机是制造机器的机器;母鸡要下蛋,母鸡还能孵小鸡”。

  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中国奥委员会主席钟师统在总结学校工作时指出:“我们北京体育学院是‘母鸡’的‘母鸡’,要为全国体育院系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专业教师”。

  1993年,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指示,北京体育大学要努力办成世界第一流的体育大学。1993年,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要求,北京体育大学要建设教学科研训练基地,培养品优业精体健人才。

  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指出,北京体育大学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公认的突出贡献,我们要旗帜鲜明地肯定北京体育大学50年来的办学成绩。

  2003年,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在学校建校五十周年庆典大会上讲话指出,北京体育大学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重点大学,在我国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科研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龙头作用,为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指出,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和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成为中国高等体育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2004年8月,在雅典举行的第28届奥运会上,由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优秀学生运动员张国政、陈中、罗微、王旭等勇夺10枚金牌3枚银牌,实现了学校竞技体育的历史性突破。学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第二十八届奥运会贡献奖”。标志着学校已全面进入国家竞技体育主战场。10月,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共有243篇论文被录取,其中,专题主报告8篇,专题报告38篇,墙报交流32篇,书面交流165篇。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批准,我校2004年新增本科英语、表演专业,并于当年9月开始招生。

  2005年9月8日,北京体育大学跨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院校行列,使学校在国家教育事业中承担了更加重要的角色,真正进入“我国高等教育的国家队”,学校坚决按照国家“办出鲜明特色”、“尽快出标志性成果”的要求,确定了“十五”末期的四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展了学科、人才队伍、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等的建设工作。通过“211工程”,学校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积累了承担和实施国家重大项目的经验,提高了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为学校在更高层次、更广泛的领域服务体育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5月,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和体育艺术系相继成立;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新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专业。我校两项教学成果《“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培养奥运会冠军规律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1月,中国首批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在我校揭牌;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成立并举行开班典礼。12月,我国首个奥林匹克文献信息中心在我校成立;我校教育学院2003级学生宫平当选2005年 “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党组书记刘鹏指出,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最高学府,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05年,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评价,北京体育大学在我们心目中是非常著名的大学,可以说是世界一流。

  2006年,学校开始实施“十一五”规划,同时,备战和服务北京奥运会工作全面展开。4月29日,国家训练基地建设破土动工。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新增“体育产业管理”专业,印第安纳大学远程选修课程在我校正式开课。2006年10月,我校分别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庞德名誉博士学位。

  2007年“两个评估”建设获得优秀,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近5年来,学校新增5个本科专业,3个门类3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高校师资教育专业学位授予点;新增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新增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4项;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7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1本教材获国家精品教材。5本教材获国家精品教材;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个教学团队获2009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2月29日,我校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并举行揭牌仪式。

  2007年10月,学校进入“111引智计划”,是最早也是目前唯一的高等体育院校;2007年12月,学校与挪威卑尔根大学联合开设孔子学院,开我国体育院校传播中华文化先河……50多年来,学校成为我国展示体育事业发展成就,开展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充分利用声誉优势和行业优势,紧抓北京奥运会的百年机遇,以体育为抓手,大打体育牌,大胆探索诸多对外交流的新思路,加快推进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凸显出体育院校国际化的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如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奥委会反兴奋剂机构主席庞德、国际田径联合会主席迪亚克名誉博士,授予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原国家总理马泰沙博士学位,提高了学校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进入“111引智计划”,提升学校国际化层次;创建特色孔子学院,是我校国际化办学的又一个里程碑,对学校丰富教学资源,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校体育艺术团北欧巡演和参加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表演,师生们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了中华体育文化的魅力,在当地引起了轰动,是我校以文化艺术为平台、搭建对外交流桥梁的一次成功尝试,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声誉,使我校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07年,国务委员陈至立率中央六部委领导来校视察时指出,北京体育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运动训练方面发挥了巨大优势和作用。

  2008年3月,我校卑尔根孔子学院成立并正式开课。4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系成立。同年,我校的《奥林匹克运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8月,在北京奥运会上,我校取得14金6银2铜的辉煌成绩,学校在奥运会的人才培养与培训、科技服务与支撑、场馆建设与服务、体育文化传承和全方位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是我国唯一获得这一表彰的高等院校。

  2009年1月,全国体育局长会议在学校隆重举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在视察北京体育大学后高度评价说:“有这样的学校,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我们有信心,也有基础和条件。”

  2009年10月1日,由北京体育大学676名大学生组成的《青春中国》大型集体舞表演方阵载歌载舞,健步通过天安门,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当代青年和大学生的亮丽风采。在国庆晚会上,北体大近200名同学还参加了大学生和群众板块的联欢表演。这些珍贵的瞬间,如今已成为学校师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缩影。为此,作为唯一一所独立完成行进方阵表演的高校,北京体育大学被授予“突出贡献单位”、“最佳风采奖”等荣誉称号。

  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团师生先后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赴俄罗斯参加了俄罗斯“汉语年”的开、闭幕式文艺演出,中意青年文化交流;随国家体育总局代表团深入新疆慰问演出,充分发挥大学文化的引领、创新和辐射作用,把先进的体育文化送到人民群众当中,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2010年3月,刘延东同志到北京体育大学审查俄罗斯“汉语年”开幕式文艺演出彩排后对学校师生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她说:“我们现在的体育事业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而这一切,希望寄托在大家的身上。希望体育大学的全体师生要努力,要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能够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真正成为体育强国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2010年,学校荣获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先进校评选“提名奖”;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在学校挂牌成立;学校教研楼、新游泳馆、钟楼等建设落成;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2008级学生柴云龙当选“2010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增列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临床医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校的综合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国首家“体育道德与廉政风险研究中心”在学校挂牌成立;学校荣获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深圳举办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上,北京体育大学42名参赛学生运动员取得了10金、4银、4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国参赛高校奖牌榜首。

  2011年8月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和组织、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主创单位创编的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向全社会发布。

  2011年学校有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北京市精品教程;1个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团队获评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位老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获批1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素质教育基地。研究生教育不断创新学校通过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流程,大力加强研究生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在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江苏省体育科研所等新建了11个研究生工作站;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12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基金委资助的留学机会。2011年学校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临床医学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包括已有的体育学一级学科在内,学校成为国内唯一拥有4个一级学科的体育高等院校,学校的综合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次增列新的一级学科,使学校研究生教育培养专业形成了横跨3个学科门类、拥有4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的集合优势,这将大幅拓展我校的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对学校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将产生积极深远的意义和影响。2011年外语系田慧教授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体育英语(学生用书)》被评为2011年国家级精品教材。该教材是继2002年由田麦久教授主编的 《运动训练学》、2007年由张力为教授和毛志雄教授主编的《运动心理学》之后,我校第三项获得国家级精品教材称号的教材。

  2011年谢敏豪教授牵头完成的《提高运动员体能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成果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奖是我校在科技奖励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由我校申报并作为牵头单位,由杨桦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顺利通过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组织的项目可行性论证与课题评审。由谢敏豪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 《改善心肺耐力的有效运动负荷及其评价研究》被立项为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该项目是我校也是全国体育学领域首次立项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由池建教授担任项目负责人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信息系统开发》6项课题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和经费审计。由刘大庆教授、胡扬教授、王卫星教授分别承担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我国竞技体育潜优势项目取得突破的关键技术研究》3项课题顺利通过课题验收和经费审计。此外,学校再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以杨桦教授为首席专家的 《中国体育发展方式改革研究》项目经过申报、评审、答辩等程序,正式被立为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这是自2006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公开向全社会招投标以来我校立项的第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校领导

现任领导

  • 曹卫东:党委书记
  • 池建:校长、党委副书记
    • 耿宝权:党委常委、副校长
    • 夏伦好:党委常委、副校长
    • 胡扬:副校长
    • 高峰:党委常委、副校长
    • 樊战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邢尚杰:党委副书记
    • 陈立人:副校长

参考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