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类学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古人类学汉语拼音:Gurenleixue;英语:Palaeoanthropology),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科学。狭义古人类学又称人类古生物学,研究人类及其近亲古灵长类化石,属于自然科学,为体质人类学分支、古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古人类学还包括对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物、生活环境等有关问题的研究,涉及石器时代考古学、古生物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等,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为人类学分支。由“古(palaeo-)”和“人类学(anthropology)”两词组成。

  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被认识为远古人类遗骸化石,是1856年在德国尼安德河谷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同年在法国发现森林古猿。此年是古人类学的起点。1891年在爪哇岛发现爪哇猿人。1924年在非洲南部发现南方古猿,虽然有证据表明这种动物能够直立行走,但是由于缺乏制造工具能力的证据,长期以来被归入前人亚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列入真正人类的范畴。1926年宣布在北京周口店发现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1929年在周口店发现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1931年证实了他们具备制造石器和用火的能力,古人类进化的历史记录被确认为50万年。1959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奥杜瓦伊峡谷发现175万年前的石器,以确凿的间接证据表明人类历史可能比以前认为的更长。1960年在同一峡谷发现能人,将人类的历史记录延长到约190万年前。20世纪70年代在非洲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阿法种南方古猿和坦桑尼亚发现的古人类脚印,将人类的历史记录推前到300多万年前。1994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地猿和2000年在肯尼亚发现的千禧人,先后将记录延长到440万年前和约600万年前。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古人类学界认为森林古猿是人类猿类的共同祖先。在60年代,古人类学界普遍接受印度巴基斯坦边界地区出土的腊玛古猿是人类从猿类中分离出来的最早祖先。由于肯尼亚的威克肯尼亚古猿欧洲匈牙利出土的鲁达古猿也属于腊玛古猿,于是认为这三个地区是人类的摇篮。1975年在中国云南禄丰也发现腊玛古猿化石(1987年改名为禄丰古猿),使云南亦被列入人类摇篮的重要部分。80年代初以后,腊玛古猿被排除出人类的行列,同时非洲东部大裂谷出土了大量300多万年以内的人类化石,从而非洲被认为是人类的摇篮。20世纪末以来在非洲又发现几处更为古老的人类化石,更增强了这一假说的说服力。

  古人类学不但利用体质人类学、人体形态和人体解剖学比较解剖学知识方法,研究古人类和古灵长类在体质上的演化、地理上的分布和系统关系,还综合研究古人类制造、使用的工具和其他遗物,利用与其共存的古动物、古植物化石,古气候、古地理以及年代学等方面的资料,以阐明古人类的行为发展过程(物质文化、饮食习惯、精神生活、社会结构等)、古人类生息的古环境和当时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研究古人类学的专门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法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美国人类起源研究所、德国人类学研究所等。许多古人类学研究人员分布在博物馆和大学等机构,如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美国斯密森研究院,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等,南非威特瓦特斯兰德大学,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国自然博物馆,日本科学博物馆等。重要学术刊物有《人类进化杂志》、《美国体质人类学杂志》、《美国人类学家》、法国《人类学》和中国《人类学学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