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慎独】  shèn dú  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儒家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 【典故】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解释〕所谓真心实意,就是不能自己欺骗自己。比如厌恶臭味,喜欢女色,自己是这样,就不能故意说不是这样。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也要谨慎不苟。而小人正好相反,独居时什么坏事也干,而和君子交往时却掩藏自己的坏事而显示自己的好事和德行。然而别人却将他看得十分透彻,好象看透了他的五脏六腑,所以说他的这番显示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心中如有鬼,必定会表现出来,所以君子一定要在独处时谨慎不苟。 【引例】三国魏·曹植《卞太后诔》:祇畏神明,敬惟慎独。 ②元·脱脱《宋史·詹体仁传》: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

详解

慎独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亦指经道德修养后所达到的道德境界。中国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子思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原意指在无人监督的闲居独处时,对自己的行为尤须谨慎,自觉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后人逐步完善,将其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在一定道德信念支配下,当独自活动而又无人监督时,自觉地按照一定道德规范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