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区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2017年11月28日 (二) 14:09喜马拉雅03讨论 | 贡献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四川省 > 成都市 > 武侯区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马尔康市全景

  武侯区汉语拼音:Wǔ Hóu Qū;英文:Wuhou District),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市辖区。位于成都市区中部。总面积76.56平方千米。总人口98万人(2012年)。全区辖17个街道:浆洗街街道、望江路街道、玉林街道、跳伞塔街道、火车南站街道、双楠街道、晋阳街道、红牌楼街道、簇桥街道、机投桥街道、金花桥街道、簇锦街道、华兴街道、芳草街道、肖家河街道、石羊场街道、桂溪街道(其中,芳草、肖家河、石羊场、桂溪4个街道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区政府驻浆洗街街道武侯祠大街。

  境内地势平坦,雨量充沛,年降水量974毫米,年均气温16.2℃。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下水丰富,清水河、锦江(南河)、府河、江安河流经境内。境内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等50余个中央、省、市科研单位和四川联合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10所高等院校,国家级成都市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境内。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武侯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侯区位于成都市城区西南部,土地面积75.36平方公里,东与锦江区隔河相望,北与青羊区毗邻,西南与双流县接壤,东南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相连。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34′31″~30°39′49″,东经103°56′45″~104°05′33″。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武侯区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略微倾斜,地形呈蝶状,平均海拔高度502.5米,以沙土为主,土地肥沃,属都江堰自流灌区,东、西、北三面被锦江(南河、府河)、江安河、清水河环抱。辖区内属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易出现倒春寒;夏季较热,多大雨、暴雨;秋季气温下降快,多连绵阴雨;冬季温暖,空气潮湿,少霜雪,多云雾,日照少,少数年份有积雪。

  武侯区位于蓉城锦江之南,是1990年成都市行政区划调整时建立的新城区,因武侯祠位于境内而得名,是成都市五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全区幅员面积76.56平方公里,辖13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户籍人口63万,流动人口75万,实有人口138万。 近年来,武侯区紧紧围绕“坚持一个取向、致力两个争当、加快三个提升、实现四个翻番”的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加快建设现代武侯、品质武侯、创新武侯、法治武侯、幸福武侯,全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态势。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7.8亿元,同比增长7.3%;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7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地方税收收入33.9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84.5亿元,同比增长8.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4.6亿元,同比增长10.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834元,同比增长7.9%。 人文武侯,底蕴厚重。武侯区历史文脉悠久、文教资源丰富。境内有武侯祠、锦里等知名旅游景点,底蕴厚重、引人入胜;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10余所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位于辖区,人才荟萃、智力密集。 科技武侯,创新高地。武侯区科技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大,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创新创业格局加快形成,“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与驻蓉16所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联盟,吸引成都以色列孵化器等机构、项目450余个,成为全市创新创业高地。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58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发展重要支柱。 时尚武侯,宜居典范。武侯区社会事业领先发展,公共服务高位均衡,是“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区”“四川省量服工作示范区”。商贸发达,高端时尚,聚集了仁和春天、伊藤洋华堂等时尚购物中心,新建了中粮·大悦城、龙湖·金楠天街等高端商业综合体,汇集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人民南路商务区和红牌楼商圈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生态优美,环境宜人,休憩游园、生态带、健康绿道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生态体系。 开放武侯,投资热土。武侯区发展环境优良,政务服务优质高效,建成西部地区规模最大、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新政务中心,行政许可审批集中率达95%以上,现场办结率达100%,审批效率平均提高75%以上,获评“全国行政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区”。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开放型、总部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拥有来福士广场、丰德国际、力宝大厦等众多高端商务楼宇,汇聚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澳洲联邦银行等93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京东、中航安盟等众多国内知名企业。

武侯区因区内蜚声中外的武侯祠而得名,所辖区域古为蜀国地域。秦时属蜀郡,三国时属汉益州蜀郡成都县,唐时分属益州华阳县和双流县。宋、元、明、清、民国时分属成都府、华阳县和双流县。20世纪50年代分属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郊区及双流县、华阳县。60年代以后,分属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和双流县。 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区划调整,设立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5个城区。 1991年1月1日,武侯区正式对外办公,辖小天竺、致民路、望江路、浆洗街、跳伞塔、玉林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和桂溪、石羊场、永丰、簇桥4个乡(分别增挂三瓦窑街道办事处、石羊场街道办事处、永丰场街道办事处、簇桥街道办事处牌子)。 1994年4月,设立肖家河街道办事处。 1995年6月,设立芳草街街道办事处。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6年5月,高新区从武侯区划出;石羊场乡(含石羊场街道办事处)、桂溪乡(含三瓦窑街道办事处)、肖家河街道办事处和芳草街街道办事处划归高新区;另设立火车南站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桂溪乡铁路以北、二环路以南区域;同时,双流县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金花镇和机投镇划归武侯区管辖。


  • 邮编:610041 代码:510107 区号:028

行政区划

  全区辖17个街道:浆洗街街道、望江路街道、玉林街道、跳伞塔街道、火车南站街道、双楠街道、晋阳街道、红牌楼街道、簇桥街道、机投桥街道、金花桥街道、簇锦街道、华兴街道、芳草街道、肖家河街道、石羊场街道、桂溪街道(其中,芳草、肖家河、石羊场、桂溪4个街道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区政府驻浆洗街街道武侯祠大街。

历史

  秦置成都县,唐析成都县东置蜀县,后更名华阳县,1950年后分属成都市东城、西城和金牛区。1990年置武侯区,因武侯祠而得名。

  武侯区所辖区域古为蜀国地域。秦时属蜀郡,三国时属汉益州蜀郡成都县,唐时分属益州华阳县和双流县。宋、元、明、清、民国时分属成都府、华阳县和双流县。

  20世纪50年代分属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郊区及双流县、华阳县。

  60年代以后,分属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和双流县。

  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区划调整,设立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华5个城区。

  1991年1月1日,武侯区正式对外办公,辖小天竺、致民路、望江路、浆洗街、跳伞塔、玉林6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和桂溪、石羊场、永丰、簇桥4个乡(分别增挂三瓦窑街道办事处、石羊场街道办事处、永丰场街道办事处、簇桥街道办事处牌子)。

  1994年4月,设立肖家河街道办事处。1995年6月,设立芳草街街道办事处。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6年5月,高新区从武侯区划出;石羊场乡(含石羊场街道办事处)、桂溪乡(含三瓦窑街道办事处)、肖家河街道办事处和芳草街街道办事处划归高新区;另设立火车南站街道办事处,管辖原桂溪乡铁路以北、二环路以南区域;同时,双流县行政区划调整后的金花镇和机投镇划归武侯区管辖。

  1996年,面积87.7平方千米,人口40.6万人,辖8个街道、4个乡。区政府驻武侯祠大街264号。

  1997年6月,设立双楠街道办事处。

  1999年1月,分别在金花镇和机投镇设立金花桥街道办事处、机投桥街道办事处。

  2000年12月设立晋阳街道办事处;在原武侯科技园和中国女鞋之都的基础上,筹建武侯新城建设管理委员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侯区常住总人口822859人,其中(10个街道、2个镇、4个乡):浆洗街街道75446人,小天竺街街道58550人,致民路街道29649人,望江路街道68880人,玉林街道40522人,跳伞塔街道34358人,火车南站街道36021人,双楠街道38786人,肖家河街道35157人,芳草街街道63268人,机投镇54976人,金花镇24705人,永丰乡62659人,簇桥乡78721人,桂溪乡54483人,石羊场乡66678人。

  2000年末,设立晋阳街道。2003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3]41号)批复同意武侯区簇桥乡政府驻地由簇锦南路9号迁至福锦路二段239号。2004年5月2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16号)同意武侯区撤销永丰乡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2004年7月1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21号)同意撤销簇桥乡、机投镇、金花镇建制,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2002年6月,永丰场街道办事处更名为红牌楼街道办事处。

  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2004年8月,撤销永丰乡、簇桥乡、机投镇和金花镇的乡镇建制,实行单一的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

  2004年,武侯区辖望江路、致民路、小天竺、跳伞塔、玉林、浆洗街、簇桥、双楠、桂溪、机投桥、金花桥、晋阳、红牌楼、芳草街、肖家河、石羊、火车南站17个街道,61个社区、39个行政村。面积124平方千米,人口密度5144人/平方千米。(均包括高新区数据)

  2006年,武侯区辖17个街道:浆洗街街道、小天竺街道、致民路街道、望江路街道、玉林街道、跳伞塔街道、火车南站街道、双楠街道、晋阳街道、红牌楼街道、簇桥街道、机投桥街道、金花桥街道、芳草街街道、肖家河街道、石羊场街道、桂溪街道。

  2007年3月,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小天竺、致民路两个街道办事处,将其管辖区域划归望江路、跳伞塔、玉林3个街道办事处管辖;将原簇桥街道办事处管辖区域一分为三,分别由簇桥街道办事处和新设的簇锦街道办事处、华兴街道办事处管辖。

  2010年1月对金花桥、簇桥、机投桥和华兴4个街道办事处管辖范围的九架车、花龙门、文昌、凉水井、新苗、马家河、七里、白佛、瓦房、双凤等10个村进行调整。

  2010年9月25日,国务院(国函[2010]97号)批复同意成都市政府驻地由青羊区人民西路迁至武侯区锦悦西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侯区常住总人口1375699人,其中:浆洗街街道62804人,望江路街道92647人,玉林街道80734人,跳伞塔街道69153人,火车南站街道72386人,双楠街道97700人,晋阳街道75440人,红牌楼街道105770人,族桥街道83974人,机投桥街道103297人,金花桥街道115097人,簇锦街道77647人,华兴街道47154人,芳草街道96777人,肖家河街道46827人,石羊街道85196人,桂溪街道63096人。

  2014年末,武侯区辖浆洗街、望江路、火车南站、跳伞塔、玉林、双楠、红牌楼、晋阳、机投桥、簇锦、华兴、簇桥、金花桥13个街道办事处、1个管委会,87个社区。



文化

  武侯区域内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三国蜀汉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主体和特色,也成为成都市、四川省历史文化的重点和特色之一。众多的古迹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古建筑文化。丝绸、鞋业历史悠久,名扬天下,营造出多姿多彩的丝绸文化和鞋文化。区域不少街道积淀了底蕴深厚的街名文化。区域内水系丰富,河流成网,桥梁众多,衍生成独特的桥梁文化。高升桥、红牌楼、簇桥、金花桥沿线是南方丝绸之路和川藏公路的起点段,蕴含着灿烂的道路文化。区域内的传统艺术、传统手工艺、楹联和牌匾等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流传广远,在省内占有重要位置,具有较大影响。

三国蜀汉文化

  三国蜀汉文化是以三国时期蜀国地域文化为主的三国文化,其发源地和集中地在蜀国都城成都。武侯祠是当今全国唯一的国家级三国文物保护单位,故成为当今三国蜀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区域内三国蜀汉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所涵盖的内容也是极其深广的。它在历史、文学、天文、地理、政治、军事、哲学、谋略等方面,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三国蜀汉文化在区域内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精神的传扬,一是物质的体现。精神传扬主要以史书《三国志》、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为载体,物质体现主要以现存文物古迹为载体。区域内有关三国蜀汉文化的文物古迹主要有武侯祠,其中包括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武侯祠、三义庙等重要古迹,还有已消失的桓侯巷、张飞庙和衣冠庙等。2004年建成的锦里古街,融古建筑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延伸了三国蜀汉文化的外延。

  三国蜀汉文化在区域内得到传承弘扬,其中通过《三国演义》所讲述的主要历史故事几乎达到家喻户晓,所表现出的忠义、民本、廉政、谋略等精神内容对当代武侯人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有着明显影响。三国蜀汉文化已成为武侯特色文化的重要内容。10余年间,武侯区承办两届成都市三国文化节,“传承诸葛智慧,谱写武侯华章”已成为武侯区的一种精神理念。同时,三国蜀汉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又正在被武侯区用于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开发三国蜀汉文化的动漫游戏软件和建设旅游景点方面有了成功尝试和初步成果。

建筑文化

  建筑是一个民族所创造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表示建造活动,又表示这种活动的建筑物,同时也反映了某个时期、某种风格及建筑物所体现的技术和艺术。武侯区地域内的建筑,时间较久的多为清代建筑。有多处与蜀国有关的遗迹或纪念性建筑物。区内的古建筑武侯祠、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是明清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对研究明清建筑有重要的价值。华西坝老建筑群是民国时期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体,为后来成都中西结合的建筑模式开了先例。

  • 武侯祠,位于武侯祠大街231号,始建于5世纪,唐代为成都名胜。宋、元时期均加以修葺,明初与毗邻的刘备墓、刘备庙并为一处,成为纪念三国蜀汉君臣的祠堂。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形成现在君臣合庙的格局,成为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最大的诸葛亮和刘备、关羽、张飞等纪念地,是国务院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内建有国内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武侯祠又称武侯祠博物馆。
  • 望江楼古建筑群
    • 崇丽阁 又称望江楼,位于望江楼公园内,崇丽阁为望江楼公园的主要建筑,距锦江西岸10米,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崇丽阁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建成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其名取自晋代大文学家左思《蜀都赋》“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崇丽阁以雄浑华丽而著称,曾为成都的标志性建筑。该楼为全木穿榫结构,石砌基座,总高27.90米,上下共4层,一二层四方四角,三四层八方八角,占地面积166平方米,楼台长宽各14.60米,楼底层平面长宽各6.10米。
    • 吟诗楼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该楼为望江楼公园古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女诗人薛涛晚年居碧鸡坊,建吟诗楼,原址早已无处可寻,清代人为纪念她,始建此楼。该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吟诗楼在崇丽阁东侧。
    • 五云仙馆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该馆为望江楼公园古建筑群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云仙馆为砖木结构建筑,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马长卿倡议而建,其名取自薛涛《试新服裁制初成》中“九气兮为九色霞,五云仙驭五云车”和元稹诗《寄赠薛涛》中“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之句而来。
    • 濯锦楼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为望江楼公园古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之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咸丰初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
    • 流杯池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西临锦江50米,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位于五云仙馆门前,由荷花池及3座小桥组成。
    • 清婉室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由马长卿倡议而建,其名取自《诗经·齐风·猗嗟》“猗嗟娈兮,清扬婉兮”中的“清婉”二字,以称赞薛涛诗品及人品。
    • 泉香榭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修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位于流杯池旁假山上,在榭的五边柱下方,均置有木座,可沿石阶而上。泉香榭实为仿竹正六边形小亭,6根石柱托起树皮盖尖,造型简洁、明快、大方,别具特色。
    • 浣笺亭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由四川布政使方积、成都知府李尧栋为纪念女诗人薛涛制笺而建,咸丰初年,毁于兵燹,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马长卿等重建。
    • 薛涛井 位于望江楼公园内,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薛涛井之说,始于明代,井台为石质圆形莲花台座,有石盖,井口呈八角形,直径5米,井口径为0.75米,井后牌坊红墙碧瓦,斗拱彩绘,书刻俱佳。清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为井后牌坊题写苍劲有力的“薛涛井”3个大字,此后便正式称为薛涛井,成为后人纪念、凭吊女诗人的重要遗迹。井旁立有寄蜀中薛涛校书碑1通,红砂石质高1米,宽0.50米。
  • 四川大学文物建筑群
    • 华西校区办公楼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怀德堂,1915年动工,1919年建成,由美国纽约罗恩莆为纪念白槐民所捐建。该楼砖木结构,坐西向东,外观表现中国古典建筑的特征,楼长55.50米,宽28米,占地面积1554平方米。
    • 华西校区第一教学楼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名生物楼,亦称嘉德堂,在以钟楼为中轴线的荷花池东侧,与第二教学楼遥相对应。第一教学楼由英国建筑师弗烈特·荣杜易设计,1924年由美国夏威夷嘉热尔顿兄弟捐建,是采用中西砖木结构造法完成的大型公共建筑。该楼坐东向西,高三层,长55.60米、宽18.60米,占地面积1034平方米。
    • 华西校区第二教学楼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苏道璞纪念堂,在以钟楼为中轴线近旁,与第一教学楼相对。始建于1939年春,由华西协和大学与来蓉的京陵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合资兴建,为纪念已故来华英国化学家苏道璞博士,命名为苏道璞纪念堂。1941年建成。该楼坐西向东,长56.30米、宽33.70米、占地面积1893平方米,楼高三层,以钟楼为中轴,呈现对称美。
    • 华西校区第四教学楼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赫斐院,又名合德堂,为纪念最早到西南传教的赫斐氏所建,主楼高三层,楼中部另建有三层四方形攒尖顶阁楼,楼底层有石阶直通教学楼门厅,面阔49米,进深18米,占地面积882平方米。
    • 华西校区第五教学楼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教育学院,建于1928年,北邻大学路北校门,与第四教学楼遥相对应。该楼坐北朝南,长53米,宽30.40米,占地面积1611平方米,高三层,为典型中西合璧式建筑,教学楼东部由美国嘉弟伯氏捐建,西部由刘文辉于1948年捐建。
    • 华西校区第六教学楼(万德堂)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万德门明堂学社,建于1920年,位于钟楼东侧,为美国浸礼会万德门夫妇捐建。初建时在华西协和大学西部,为三楼,两边有侧楼,该楼建有一座二层亭楼,1960年万德门被拆除,并搬迁于现在的位置,一砖一瓦均按原貌重建,后成为教学楼。
    • 华西校区老图书馆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懋德堂,建于1926年,与华西办公楼(怀德堂)相望。老图书馆由英国建筑师蓉杜易设计,1926年由美国赖孟德为纪念其子捐建。为二层砖木结构,该馆坐东向西,长53.4米,宽28米,占地面积1495平方米。
    • 华西校区钟楼 位于人民南路三段17号的四川大学华西校区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钟楼又名钟塔,原名柯里斯纪念楼,建于1925年,为成都标志性著名建筑物之一。钟楼为两层砖石塔式建筑,高24米,平面呈正方形,长宽9米,占地面积81平方米。
    • 四川大学办公楼 位于一环路南一段24号,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55年,由四川省建筑工程设计公司设计、成都市建筑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施工,原为成都工学院第一教学楼,用于教学和实验。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第一幢大型教学建筑。
  • 龙爪堰 位于红牌楼辖区龙爪社区。《华阳县志》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蜀藩王于此筑石堰,截堵清水河水,分三股灌田,形似龙爪,故名。”其堰甓石坚固,相传四周悉用铁锭联贯,故历400余年而不毁。该堰长40米、宽5米,用石砌成,横亘于清水河上,将其一分为二。其一流经杜甫草堂、百花潭,沿城西南古城垣流向九眼桥汇入府河;其二流经永丰乡、石羊乡、华阳镇汇入府河。新中国成立后,屡修其堰,充分发挥龙爪堰水利工程的灌溉、排洪作用。进入2000年后,该堰逐渐失去灌溉功能,仍发挥对清水河分流的排洪作用。2001年在原龙爪堰堰头下游60米新建一亭,亭上立一碑,碑的正面刻有“百花诗境苑碑记”,正中刻“古百花潭”四个大字,右上为“2001年春立”,左下为“七叟马识途书”。碑的背面由谭继和、祁和晖撰写碑文:“宋代为防洪灌溉在百花潭口做堰……今天龙爪堰实为古之百花潭”。

传统表演艺术

  • 四川相书,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方式很特别,由一名演员在高1.7米、宽0.8米的布帐里,凭着一张口,借助于简单的道具,描绘环境、陈述故事,表现人物的活动。观众看不到演员的动作,而是通过听觉和联想,进入演员所创造的艺术境界里去。四川相书独具一格,成为散发着巴山蜀水乡土气息的特有产物,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四川相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幽默、讽刺的喜剧风格,喜剧效果常用谐音、吟诗、作对、打油诗等手法,制造出喜剧效果。四川相书以说人物和故事为主,口技服务于人物和故事,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地区口技的重要特点。目前四川相书仅存于武侯区,只有年近70岁的艺人鲁国华能表演这种艺术。鲁国华,1943年生于成都市三道街。1963年拜师罗俊林,从事相书表演艺术至今。继承20余个节目。1995年参加成都市“三绝”比赛获绝艺奖,2003年参加剑南春杯群众曲艺大赛获得银奖。
  • 达摩会,1909年,为了促进中华国术界的团结,消除门户之见,国术界前辈周腾蛟、吴蔚生等倡导,在成都文庙后街韦驮堂道观举办首届国术达摩会,目的是抗击外来侵略者,弘扬民族气节。并通过飞鸽传书,敬告各门派武林同仁,参加这一武林最高盛会,每年有数千人参加,热闹空前。2005年,由僧门第六代掌门(成都市峨眉僧门武校校长)何伟琪倡导,在望江楼公园恢复了成都国术达摩会。达摩会会期约10天,在此期间,武林高手们在这里聚会交流、切磋武技,举行拜师收徒仪式,各行各业也都共襄盛事,来此经营小吃、百货、工艺品、书画古玩等,场面异常壮观。达摩会是成都武林历史上的一个范本,是巴蜀文化一朵奇葩,构成成都的一种特色文化,老成都人已有口皆碑。
  • 川剧围鼓,清朝和民国时期,区域内场镇大都有专门戏台,许多茶馆也曾设过万年台,作为川剧演出场地。除本地剧团常年演出外,还有双流、温江、乐山、雅安、内江、南充、达县等地川剧团前来演出。演出剧目有备受观众欢迎的折子戏和全本戏《秋江》《回营》《过年》《骂相》《考文》《铡侄》《柳荫记》《西厢记》《白蛇传》《十五贯》《血手记》《二进宫》《降龙木》《定军山》《八件衣》等数十个。1959年,区域内的多个场镇的业余川剧团(队)除在附近演出外,还到双流、彭县、灌县等县的乡镇演出。1964年“四清”运动展开后,川剧团被解散。1979年改革开放后,区域内有单位和个人捐资购买道具、服装,恢复川剧演出,在城区的浆洗街、凉水井街、望江路、致民路和簇桥、红牌楼、机投桥等乡镇的茶铺里坐唱,受到中老年川剧爱好者的欢迎。围鼓,又叫“摆玩友”,也叫“川剧坐唱”,川剧爱好者称“票友”。演出地点不讲究,茶馆或院坝都可开展。逢年过节、祝寿、添丁、新房落成、店铺开张、红白喜事或工余农闲,均可开展活动。演唱时只需一两张桌子安放乐器,几把椅子供演唱人坐,一般不化装。剧目为川剧片断。民国时期,簇桥打围鼓的班子有端公班和道士班。改革开放后,围鼓活动在一些地区恢复,1984年簇桥乡曾组建过一个玩友会,机投镇曾有个打围鼓的班子共有20余人,多数是农民,少数是场镇上的居民。
  • 评书,区域内民国时期盛行此艺术。书场设在茶铺里,说书人坐在茶铺上方中间桌前,用一块称为“介方”的小厚木板作道具,边讲边用介方啪啪地敲桌子,引起听书人的注意。艺人讲评书为茶铺老板拉来许多喝茶人。评书由艺人收钱,茶钱由茶铺老板所得。评书一般讲古典长篇小说或历史典故,也讲一些风土人情、英雄事迹。当评书讲到精彩动人情节时,常会赢得听书人叫绝。一般是讲到关键时便停下来收费、说书人下桌来手拿盛钱的小篼,挨次来到听书人跟前收取,多少不论,对出手大方的给予道谢、祝福。一场书每当讲到关键或惊心动魄的情节时,说书人就宣告结尾:“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书人很想知道下情,便在下场书开讲前早到茶馆等待。晚上在茶铺前站着听讲的儿童和贫苦人还不少,场面十分热闹。50年代后期评书逐渐消亡。80年代后评书在成都恢复,但区域内少有出现,听众多从电视上、录音中听评书。
  • 皮影、木偶,是武侯地域内比较流行的传统艺术。皮影又叫灯影,起源于宋朝,到清末民初时期盛行。皮影是用牛皮、羊皮或纸板雕刻成剧目中人物形体,高0.5米左右,加上道具进行表演,晚上演出。演出时台内布灯光,由艺人操纵人物的动作,口唱台词,乐器伴奏,在一幅白纱布后表演,观众观看影形,故称皮影。木偶是用木料制作成人头、手、脚,绸料制作人物服装,工艺讲究。按演出形式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人在台下幕后操纵,用手指或竹签分别插入木偶头和四肢做出动作;二是艺人站在台顶幕后,拉动木偶悬线做出动作,这种称为悬线木偶。白天和晚上均可演出。皮影和木偶剧内容多为惩恶扬善、颂扬英雄等喜剧小戏,很受儿童欢迎。
  • 龙灯,区域内龙灯盛行于古代、近代,50年代末停演,80年代又恢复。龙身一般为7节或9节,加上龙头、龙尾,总长20米左右。龙头直径一般90厘米,龙嘴45厘米,龙角长50厘米,龙须长短适度,龙眼外突。龙头手柄和其他各节手柄均长150厘米。引龙的“圆宝”宝架直径45厘米,圆宝嵌在架中,可转动,架上饰有彩绸。宝架下亦有长150厘米的手柄。走龙前面导行有纱灯、方灯和牌灯,制作也很精致,灯上写有“恭贺新禧”“欢庆春节”等祝福字句。舞龙时,纱灯、方灯和牌灯走在最前面,接着是打击乐队(锣、鼓、钵、马朗子等组成),再后是龙宝,最后是舞龙队伍。每个手柄由1人掌握,技艺高的人舞龙头、龙尾。舞龙尾的人需扮成小丑形象,引人注目。舞龙由龙宝引路指挥,样式有:一字长龙、金龙摆尾、反扭麻花、随波起浪、螺丝旋转、彩龙莲花、金龙打滚等。有民谚说:“正月初一龙盖世,大年十五送龙归”。这是说舞龙灯的时间,除庙会外,都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龙灯有彩灯、火龙、水龙3种。区域内常见的是彩龙和火龙。火龙是在晚上舞,龙头、龙身各节、龙尾内点烛灯,照亮龙身,舞龙人光着上身,观灯人自备烟花、爆竹,随意燃放爆竹,用烟花喷烧舞龙人。舞龙人须合拍舞龙,不得随意躲避,同时龙头喷烟喷火,加上打击乐器伴奏,呈现光彩夺目、热闹异常的景况。
  • 狮灯,民国时期,狮灯表演遍及成都城乡。区域内的狮灯属南方武狮。狮灯队由狮子、笑头和尚、孙猴子和伴奏乐队组成。狮头用竹篾、纸张绑扎糊制而成;狮身用一幅黄色或红色绸缎镶上花边与狮头连接;狮尾用牦牛尾或马尾扎制。和尚、猴子均戴面具。表演时狮头、狮尾各由一人操作,和尚、猴子各由一人扮演。笑头和尚指挥狮子,猴子前后左右跳跃,打闹取乐。表演内容分三大类:舞台、高台、破阵。舞台的招式有:亮台、扑台口、打滚、跟斗、吐宝、跳平台等。高台表演:用3张以上高方桌重叠,最上面的那张方桌四脚朝天,组成高台,猴子、和尚、狮子依次各做动作翻爬上台顶,表演顶立、乌龟爬沙、拜四方等节目,然后取物,再翻爬下来,俗称翻舞台。破阵表演传说有108个招式,常见的招式有洞中取蛋、和尚念经、海底捞针、团鱼抱蛋、金线吊葫芦、宰猴子、捉泥鳅、和尚请客、猴子爬竿取物等,含杂技、武功、智力、魔术、民间舞蹈等功夫。狮灯一般是在节日、庙会或开大会时表演。狮灯于50年代末停演,90年代初恢复演出。
  • 牛儿灯,是区域内农村、集镇春节期间拜年用的一种灯舞,民国时期流行。牛头用一个撮箕在底部凿两个洞作牛的眼眶,内用铁丝穿上圆球,使之能转动,做成牛眼珠,在撮箕底两角分别用谷草扎制成翘角作牛角,角下方用纸板卷制牛耳,整个牛头用白纸糊底,涂色、勾画出牛鼻、嘴、眼、角、耳的形象,在撮箕内用木条钉捆成一个方架,以便表演者手持,下吊系铜铃一个,两角间用红绸扎系一朵红花。牛身用黑布缝成,长3米,宽2米,前接牛头,后收缩缝成牛臀部,再将一条干的真牛尾缝固在尾部。表演时牛灯由打击乐队开路,放牛娃指挥牛灯动作,牛头、牛尾各由一人配合动作表演。节目有拜年、嬉牛、破阵。牛儿灯于60年代停演,90年代又恢复演出。
  • 幺妹灯,又叫采莲船,是区域内民间在春节和节日表演的一种灯舞。外观仿民国时期的送亲花轿,轿子用竹、木扎制,很轻便,四周用彩绸蒙上,前后留门,挂门帘,左右两边留圆形窗不遮盖,便于观众看幺妹,轿内左右两边固定有幺妹提轿手柄。表演队伍排列顺序:最前面是圆灯,接着是碑灯、乐队、新郎、轿子。前后轿夫各一人,左右丫环各一人,轿内幺妹即新娘,旁边小舅子一人,还可配莲箫队,全队二三十人。前行时,轿子动作由轿内幺妹操纵前后左右上下飘动,可走快步、十字步,轿夫配合轿子动作做抬轿姿势,丫环伴随轿子左右不离,整个队伍动作由新郎指挥,小舅子逗趣。表演节目时,新郎先唱贺词,向观众拜年,然后丫环揭开轿门帘,扶出幺妹亮相,并给观众、主人拜年。幺妹可根据主人要求唱歌、对歌、猜灯谜,丫环帮腔、出谋解难,博得主人高兴可获得红包。表演完毕后,轿夫“抬”轿前行到下站。前行时,莲箫队按乐队伴奏曲表演。幺妹灯于50年代末停演,90年代开始的每年闹春活动,幺妹灯是簇桥街道三河村的特色表演节目。
  •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民间歌舞,新中国成立之初传入四川。表演时设领队一人,其他队员几十人、上百人排成纵队,力求男女服装统一,腰系红绿彩绸带,两手分别握住绸带两端,随伴奏乐队奏的秧歌调,走十字步舞动彩绸前行。也可在大街或广场、空地上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机投街道曾流传民谣云:“听见锣鼓点,撂下筷子放下碗;听见秧歌唱,手中活路放一放;看着秧歌舞,豁上老命扭一扭。”60~70年代末曾停扭秧歌,之后又逐步恢复。这种集健身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表演形式,很受中老年人欢迎。
  • 金钱板,区域内金钱板又称“三材板”,是民国时期民间艺人在茶馆、舞台表演的一种曲艺。金钱板由3块长条形竹板组成,意为“天、地、人”的象征。表演时,艺人站立,左手握两竹板,右手握一竹板,敲打时与唱词紧密配合,手势美而不俗,节奏有刚有柔,唱腔严守曲牌音韵,不乱耍“花腔”,就是“正派”优秀节目。民国时期常用的曲牌有《富贵花》《红头贵》《红鸾袄》等。现代新编曲词一般随宣传内容而作,很受群众欢迎。
  • 其他表演艺术:区域内民间还有腰鼓、花鼓、快板、莲箫、相声、相书(口技)、杂技、蚌壳灯、莲花落、对口词、三句半、方言诗、谐剧、活报剧、踩高跷等民间文艺表演,都很受群众欢迎。其中有的已失传,有的经演变而走样。

传统手工艺

区域内民间有多种手工艺制作,主要有木版水印、剪纸、蜀笺、面塑、棕编等。2004年锦里古街正式开市,进入锦里古街展示(售)的传统手工艺有吹糖塑、倒糖画、陶土塑像、民乐乐器制作等,区内一些一度失传或逐渐消亡的传统手工艺获得新生,更显多姿多彩。

【剪纸】 剪纸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距今大约有1900年的历史。杜甫《彭衙行》中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吾魂”之句,足见其对剪纸艺术的喜爱。成都是剪纸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武侯区域内剪纸素以巧整闻名,有“蜀剪生趣”之誉。剪纸题材与内容多与身边的生活和大自然景物息息相关。花卉、禽鸟、动植物、种庄稼的壮汉、回娘家的小媳妇,古装戏剧人物、神话传说故事等,均为剪纸的题材。一些特定场合专用剪纸,几乎成为定例——新婚之夜需饰双喜盘花以告知亲友而祈愿和美;生辰寿诞定饰以松鹤鹿童以庆贺寿星祝福长生;喜庆佳节均剪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之吉祥纹样,以赞美现在而憧憬未来;馈赠礼品亦必以兴隆昌盛之图案以花代意,覆一幅鼓励感怀的作品。 区内锦里古街民间艺人王海滨,她的作品风格既具有南方的纤细秀美、玲珑剔透,也有北方的粗犷大气。她可做五彩缤纷的彩衬叠彩剪纸,也可做分色剪纸和剪影、撕纸。她不但继承了老一辈家族的传统技法,还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做单纸剪、双面叠衬彩色剪纸十二生肖作品。另一位民间艺术家名叫龙玲(又名阿龙菡洁),她的剪纸艺术题材丰富,形象生动。在题材方面,她的剪纸不拘一格,既有民间喜闻乐见的祈福题材,又有反映民间生活状态的题材,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在工艺方面,吸取民间工艺的多种手法。

【蜀笺】 笺是成都古代的一种著名加工纸。唐代,成都笺纸列入“纸之妙者”。据李肇《周史补》记载有“麻面、屑骨、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陆龟蒙的诗称赞鱼子笺:“捣成霜粒细鳞鳞,知作悉吟喜见分,今日乍惊新茧色,临风时辩白萍文。”不过,唐代笺纸中最有名的要算薛涛笺。 女诗人薛涛好写小诗,见一般纸张尺幅太大,“乃命匠人狭小为之,蜀中才子既以为便,后裁诸笺亦如是,特名曰‘薛涛笺’”。苏易简《文房四谱》说,薛涛笺是彩笺,颜色有10种之多。其中红色小笺尤为人们推崇,成了薛涛以至蜀笺的代表,历代仿制不绝。元代一支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后,四川首领明玉珍听说成都陆子良能造薛涛笺,工巧过人,便在成都浣花溪畔设笺局,请陆子良总管其事,负责造笺;明代蜀王府每年三月三日也要造笺24幅,从中选16幅送入宫中,贡献给皇帝,不过造纸地点已迁到东门锦江岸边,用的是玉女津(后称薛涛井)水。

【木版水印】 区域内用木版水印字画、笺谱,在唐代就已经有相当水平。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创制的薛涛笺,即以木版水印加工染色而成,明末出现“拱花”等套色叠印,技术又有更大的进步,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艺术品的特点,也可以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凭借简单的工具和精湛的技巧,对中国书画(包括精品)进行高仿真的还原复制,是任何现代化机器无法代替的,完全可称为艺术再创作。50年代后,木版水印制作工艺在成都曾一度失传。80年代,陈顺端老人通过自己在北京荣宝斋学习和多年制作实践,恢复了木版水印制作工艺。她的木版水印作品制作十分精良,对线条有准确把握,对黑白灰作完美处理,对水墨的韵味能恰到好处地表达,既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强烈的现代印刷感受。

【面塑】 面塑,成都俗称捏面娃娃,其材料是配以各种颜色的面粉团。手法主要有搓、折、压、捏。作品多为民间喜好的花草虫鱼、鸟兽人物,以人物最为精致。人物多取材于戏曲故事,尤其以孙悟空棒打白骨精和刘、关、张三英战吕布等人物群塑最为传神。清宣统元年(1909年)傅崇矩编纂完成的《成都通览》(2006年1月时代出版社出版)之《七十二行现相图》中(第200页)有“捏面娃娃”图,可见,清末时此艺术已流行于成都。民国时期多在场镇街头展售。现在锦里古街内现场制作有展售。

【棕编】 以棕叶作原材料,经过漂白或染色后编织成各种样式的挎包、提包、凉鞋、桃形扇、凉帽、提篮及各种玩具。民国时期,区域内的棕制品已运销国外。从事棕编的大多是妇女。40年代,一双棕制凉鞋的市价为75~20公斤大米。棕编玩具最为流行的是叫姑姑(蝈蝈)和青蛙。编织叫姑姑以嫩棕叶编制而成,圆尖的头上以绿豆镶嵌作眼,以细棕丝为触须,以两片薄棕叶作翅膀,形象逼真,远视犹如真正的叫姑姑。青蛙也用嫩棕叶编制而成,多编制成起跳造型,昂头咧嘴,以黑豆为眼,栩栩如生。 簇桥场镇生产的棕丝帽,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气。1956年,簇桥组建公私合营棕丝帽社,加工凉帽、拖鞋、提包等。产品除本社职工生产外,还将生产扩散到农村社队,由棕丝帽社提供材料,组织农村妇女利用空闲时间编织。簇桥生产的棕丝帽不但国内十分畅销,而且还远销印尼、菲律宾、新加坡等国。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停止生产。80年代开始,又有农村妇女编织棕叶制品出售。

【吹糖塑】 传说吹糖塑技艺起于明初,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吹糖塑以玉米饴糖为原料,加热到适温时,揪出一团,揉成圆球,用一只手的食指压一个沉坑,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收缩外口,快速拉长,拉到一定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吹糖者鼓起腮帮子,立即用嘴吹气,立刻就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塑成各种形象的造型,冷却后即为糖画。其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灵巧多变的手法,可捏成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各种人物和植物果实等。 区内锦里古街吹糖塑艺人张益良,人们称为“糖人张”,出身于吹糖塑世家, 8岁随父张忠祥学习吹糖艺术,1982年开始从事地摊经营,后逐步摸索出吹各种动物昆虫和植物果实系列品种。他做工考究,技术精湛,风格独特,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销获奖,其艺术历程和业绩已载入《中国民间艺术家列传》。于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应邀参加中国西部博览会展示。2004年3月,成都国际桃花节期间,他的作品受到游客欢迎和赞赏。同年9月,入选参加省政府举办的“中国民间技术群英会”。同时,他的作品金鱼,在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中获优秀奖。2005年8月,应国务院新闻办邀请赴瑞士参加“日内瓦节中国主宾国”活动,深受国际友人的欢迎,并同瑞士国家旅游局局长合影留念,又得到中国驻瑞士大使朱邦造的亲切接见和合影留念,回国后受到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李冰的高度评价。同年9月,应邀参加省政府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客属恳亲会”,为海外侨胞现场表演。

【倒糖画】 倒糖画即以糖作画,成都俗称“倒糖饼儿”。这是四川特有的一种名不见经传,但却历史悠久、深受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广泛欢迎的民间工艺品。旧时区域内城镇乡村,无论庙会集市、街头巷尾,还是公园名胜,随处可见这种“倒糖饼儿”的小摊。一个木制方形小柜,上面放一块用菜油多次浸泡磨制成的大理石板。艺人将炼过的黄糖或白糖(20世纪末开始主要使用精加工处理后的白糖)熔化,用一个小铜勺舀出在大理石板上点滴成一个个约5分硬币大小的圆饼,再粘上一根根细竹签,这就是“糖饼儿”。艺人们的技艺远不止这些,他们还能用糖液在大理石板上“绘”出各种精妙绝伦的“图画”来。叽喳鸣叫的喜鹊,摇头摆尾的金鱼,那花间闪翅的彩蝶正翩翩起舞,曲身昂首的金龙正奋须怒目,那憨厚的猪八戒,机灵的孙悟空,引得孩子们拍手欢跳。更有各种戏曲人物故事的画面:悲壮缠绵的“霸王别姬”,风趣幽默的“陈姑赶潘”,忧国忧民的“貂蝉拜月”,为爱情奋战的“水漫金山”以及“凤仪亭”“战马超”等等,一幅幅画面生动逼真,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待糖画冷却后用一根比筷子细一点的竹签支撑,拿在手上观之若画,食之有味,真可谓融物质与精神于一体。 锦里古街内的倒糖画艺人梁洪江,1976年开始倒糖画,技术精湛,擅长于制作动物和花草糖塑,并有立体形象。1996~1999年5次受邀到日本佛山游园地展销,每次时间均是一个月。1998年又被邀到新加坡春到河畔展销15天。2001年、2003年先后两次受邀到日本佛山游园地展销。他的倒糖画技术水平,在成都市名列前茅。

【陶土塑像】 陶土塑像是悠久的民间泥塑艺术。锦里古街内展塑的民间艺人张庆,人们称之为“成都泥人张”。自幼爱玩泥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在中学、大学从事语文和美术教学,闲暇时仍对泥塑爱不释手,练就了精湛的泥塑技艺。他只凭塑像人清晰的正面和侧面两张照片,就能塑造出外貌逼真、神韵、气质尽现的肖像泥塑,观者无不啧啧称奇,真可谓人生百态尽现指尖。他塑的肖像泥塑有高从10厘米到80厘米大小不等的规格。他多次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美展并获各种奖项。如1997年参加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国际熊猫节工艺美术珍品展;1998年参加中国西部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大展并获银奖;2002年参加成都首届环境设计大赛,获最佳创意设计奖;2004年参加首届“中国民间艺术百绝群英会”获银奖,同年,代表四川出席澳门和北京分别举办的民间艺术展。

【民乐乐器制作】 区域内民乐乐器制作历史久远。锦里古街内展销乐器的民间艺人苏方元,系民乐乐器世家。他7岁随父制作乐器,10岁就能吹奏出动听旋律,15岁能独立制作高、中、低档次的笛子、洞箫、二胡、葫芦丝。成年后又遍寻名师,四方学习,吸取南北众家之长,自创“苏氏箫笛”系列,开发了大头尺八箫,其音色低厚实,比普通箫音色大一倍,堪称一绝。特别是制作的葫芦丝、巴乌,其构造轻巧灵便,音色优美动听,已达到轻、飘、柔专业演奏水平。其制作的乐器被省市相关单位收藏。先后传授数百名国内外民乐吹奏者。2004年被邀参加成都市都江堰放水节表演。2005年9月被邀参加省政府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国客属恳亲会”,同年11月被邀参加“成都三国文化节”。多次获得省市颁发的金银奖项。区域内除个人手工制作民乐乐器外,还有成立于1951年位于新南路83号的成都乐器厂,该厂以制作吹奏、打击民乐乐器闻名于西南地区。

丝绸文化

成都平原栽桑养蚕已有2700余年的历史,织锦也于汉代就开始了。武侯区所辖地域地处成都平原中部,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适宜栽桑养蚕。河水清澈,宜作濯锦之用。用这里的河水洗濯制成的锦,色泽鲜艳而经久不褪色,加上制作工艺精湛,制成的蜀锦驰名中外。辖区内的簇桥和机投桥,均为成都市蜀锦的重要生产、交易场地。其中簇桥养蚕织锦历史最早,发展最为兴盛。历史上这里曾为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镇。 后蜀皇帝王建在《簇蚕辞》中描写当时簇桥农村养茧的情况:“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簇”是“蚕蔟”(古时“簇”同“蔟”),用油菜秆、麦秆等扎成,作蚕吐丝作茧的用具。最初以“簇”为当地古桥名称,“簇桥”也表明当地是蚕丝之乡。从宋代开始,蜀锦作为历年向皇帝解送的贡物,据《华阳县志》载:“宋时,成都蚕市最盛,载记可证,吾县簇桥,每新丝熟时,乡人鬻茧及商贩贸丝麇集,官为征税,岁额常数万金。”当时此地丝绸、锦缎生产、交易繁荣,故改桥名为“簇锦桥”,场镇名为“簇锦镇”,简称“簇桥”,沿用至今。 清乾隆时期,成都清政府曾在簇桥设劝业道,尤重蚕事。当时簇桥的丝绸业生产、加工经营户最多时达到300余家,从业工匠达到5000~6000人。四川东路、北路、西路的生丝,主要在这里交易,南路和成都的丝织业主需在这里采购生丝,集市交易久盛不衰。清末,簇桥主要生产水丝、黄丝、白丝等品种,其中有一家大户罗福安,常年有固定工人300余个;另有一家专门加工水丝的老板胡海庭,亦雇有工人50~60人。簇桥场镇上有多家丝店、会馆,设立有卡保商公司,成都府在此设统捐局。民国时期,簇桥场镇著名的丝店有恒丰店、泰安店、泰顺店、泰兴店、恒泰店等5家。蜀锦的绣制品的图案非常多,常见的有挂在祝寿台上的“八洞神仙”,祝贺孩子满月用的“麒麟送子”,绣在被面上的“龙凤呈祥”“鲤鱼戏水”“喜鹊闹梅”“池塘荷花”“桃李芬芳”“石榴花开”等。40年代,因受国际市场蚕丝价格下降的影响,养蚕农户锐减。50~70年代,虽然政府提倡养蚕,但终归未重新形成规模。之后,簇桥、机投一带便停止了桑蚕养殖和丝绸生产。

鞋文化

成都鞋业历史悠久,鞋文化底蕴深厚。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出身贫寒,少时曾与其母以卖鞋为生。《三国志·先主传》云:“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明确记载了刘备少时卖鞋的事实。后刘备与曹操争夺江山,常因此被曹操讥为“卖履小儿”。他当上蜀国皇帝后,少时卖鞋的故事便演绎成历史佳话,后代从事鞋业者都尊他为业内祖师。清康熙年间,成都靴鞋业行会捐资在成都提督街修建三义庙,以祭祀刘备、关羽、张飞结义兄弟。清道光年间,成都鞋业弟子赠“神圣同臻”匾额,悬挂于三义庙刘备殿前。该庙建成后,便成为成都鞋业等行会聚会、交易的场所。1997年,成都市为保护这处珍贵文物,将三义庙移入武侯祠。 位于成都万里桥南端的浆洗街,历史上为清代中叶兴起制革专业街坊。此街即因作坊制革的必经工序“浆洗”而得名。昔日此街建制革兼得汲取锦江水“浆洗”之便,南门水陆码头交通之便,乃至生意兴旺发达,商贾川流不息。历经百年,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皮革生产销售的集散地。80年代初,沉寂多年的浆洗街利用原经营特色和名气又开始皮革贸易,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闻名成都及西南地区的皮革经济专业街区。在浆洗街专业市场的带动下,作为近水楼台的武侯区永丰乡,个体私营鞋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成为成都市乃至西南地区著名的鞋业之乡。到90年代中期,因城市改造需要对浆洗街进行全面改扩建,走过近200年岁月的浆洗街经拆迁改造而脱胎换骨,面貌一新,旧时的痕迹荡然无存。 浆洗街虽已“名不副实”,但因它而发轫的武侯鞋业却从永丰迅速发展到簇桥、金花等乡镇,以至在全区城郊遍地开花。到2002年建设西部鞋都工业园之时,这里已汇聚成都地区80%以上的鞋类企业,制鞋企业达到1000余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产皮鞋上亿双,年产值50亿元,其女鞋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销往全国和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都也因此与温州、广州、泉州并称为鞋业的“三州一都”,跻身为全国三大鞋业基地之一。这就为武侯区建设鞋都工业园、争创中国女鞋之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底,武侯区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中国女鞋之都”称号,成为享誉中外的我国著名女鞋生产基地。

古路文化

【南方丝绸之路】 区域内从万里桥、红牌楼、簇桥至金花桥,属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段。据《成都市交通志》记载,汉代的成都已是著名的丝绸生产地,成都丝绸连同其他蜀地特产通过民间商人从成都至邛都的道路,南下永昌,经畹町出国境贩运到掸国(缅甸)、身毒(印度)等国,再经印度市场转销至其他欧亚国家。这条从成都出发到印度的贩运道路,史家称为“蜀身毒道”。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出使西域回到长安的张骞对汉武帝说:“臣在大夏(今阿富汗),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身毒”。阿富汗等国在印度市场买到中国蜀地产品,证明当时“蜀身毒道”运输的通畅。在身毒市场上,中国商人用成都丝绸、武阳铁器、临邛铜器换取当地的宝石、翡翠、犀角、象牙,或直接从欧洲商人手中换取黄金。由于当时以蜀锦为主的蜀丝绸已闻名中外,以大秦(罗马)商人为主的欧洲商队不惜长途跋涉东到身毒贩回丝绸,后来部分精明的商人便沿“蜀身毒道”直接来中国成都购买丝绸。东汉时,希腊人撰写的《爱利脱利亚周航记》记述了作者到中国成都购买丝绸的经过:“过克利斯国(今缅甸白古)抵秦国(中国)……有大城曰秦尼(成都)……由此城生丝、丝线及丝织成之绸缎经陆道……而至巴利格柴(印度孟买附近巴罗赫港)”。 因此,“蜀身毒道”便成为我国丝绸外销的南方通道,它的形成早于横贯亚洲的北方丝绸之路,史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几年前,成都一位语言学家公布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英语China一词最早出现在印度文献中,原意并非瓷器而是指中国蜀地所产丝绸。这一惊人发现对于蜀中丝绸,对于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至迟形成于唐代,此路与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至雅安段是重合的。在唐代,成都通雅州(今雅安)的道路已向西伸入吐蕃地区,成为朝廷与吐蕃之间交往的通道。在宋代,朝廷设茶马司,用蜀地茶叶和蜀锦由此道去换取吐蕃的马匹,称为茶马贸易。明代为迎接西藏前来送贡礼和进行商贸活动的藏族同胞,特在成都郊外通藏路口建红牌坊,设红牌楼场镇。清代在藏区打箭炉置藏汉互市进行物资交流,故成都通藏大道又称炉藏大道。民国29年(1940年)川康公路建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建设大军,在川康公路基础上兴修扩建川藏公路,1954年,川藏公路通至拉萨。武侯区境内高升桥至金花桥路段,即为川藏公路,南方丝绸之路发端于四川成都的起点段。

楹联

楹联,也称对联、楹贴,俗称对子(春节时张贴的楹联称春联)。它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特有的传统文化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区域内武侯祠、望江楼公园等名胜古迹是古代名家楹联荟萃的地方,许多楹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传统楹联艺术的影响下,区域内群众养成了撰写和欣赏楹联的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欢度新春。一些大型建筑物、庆典会场、商家店铺(对联)以至治丧灵堂、花圈(挽联)上面,都要用到对联的形式。它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无以替代的传统艺术品,以下楹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武侯祠楹联】 二门联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吴越秦蜀,艰难留庙祀,一堂上下共千秋。 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 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备殿联 惟此弟兄真性情,血泪洒山河,志在五伦扶正轨; 纵极王侯非富贵,英灵照天地,身经百战为斯民。 使君为天下英雄,王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 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 生不视强寇西来,天意茫茫,伤心恸洒河山泪; 死好见先皇地下,英姿凛凛,放眼早空南北人。 兄弟君臣一时际会,当年铁马金戈,树神旗而开西川大业; 祖孙父子千古明良,今日丹楹画栋,崇庙貌而志后汉丕基。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过厅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志见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 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骋,愿佑兹蜀部遗黎。 诸葛亮殿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 仰流风于遗迹,万古清高。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 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公本识字耕田人,为感殊遇驱驰,以三分始,以六出终,统一古今难,效死不渝,遗恨功名存两表; 世又陈强古冶子,应笑同根煎急,谁开诚心,谁广忠益,安危天下系,先生以往,缅怀风义拂残碑。 异代相知习凿齿; 千秋同祀武乡侯。 刘备墓联 一抔土尚巍然,问他铜雀荒台,何处寻漳河疑冢; 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汉代官仪。

【望江楼公园楹联】 门联 一水绕当门,滚滚浪分岷岭雪; 双扉开对郭,熙熙人乐锦楼春。 少陵茅屋,诸葛祠堂,并此鼎足而三。饰崇丽,荡漪澜,系客垂杨歌小雅; 元相诗篇,韦公奏牍,总是关心则一。思贤才,哀窈窕,美人香草续离骚。 崇丽阁联 压江流以扶地脉,远瞩高瞻,则见玉垒云开,峨眉月朗,夔门日射,剑阁烟消,郁郁葱葱,助全蜀山川,钟灵毓秀; 凌井络而焕人文,闳中肆外,当如长卿赋丽,太白诗豪,坡老词雄,南轩学正,麟麟炳炳,为西州俊杰,播美扬修。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狂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戌客,乡邦直道尚依然!衰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俚曲。 凭栏飞逸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还自遣,窃愿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吟笺。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墅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冈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若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予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纵目上层楼,看云树万家,桑麻千里; 聘怀临胜地,对清江南汇,雪岭西来。 濯锦楼联 层楼高百尺,到最上头,放开眼界,直看我玉垒浮云,锦江春色; 往事越千年,是真才子,自有胸怀,那管他儒臣特笔,诗史题吟。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壁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吟诗楼联 花笺茗椀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夕阳红到枇杷,阅古今过客词人,苔荒洪度千年井; 春水绿生杨柳,触多少离怀别绪,门泊东吴万里船。 古今来不少美人,问他瘦燕肥环,几个红颜成薄倖; 天地间尽多韵事,对此花笺旨酒,半江明月放酣歌。 枇杷门巷联 古井冷斜阳,问几树枇杷,何处是校书门巷; 大江横曲槛,占一楼烟月,要平分工部草堂。 杯酒送征帆,对杨柳楼台,几人同唱阳关曲; 锦笺传妙制,通枇杷门巷,千载犹称女校书。

【通用楹联】 四字联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山河永固; 天地长春。 五字联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大地添春晖; 山河增锦绣。 六字联 喜看江山如画; 展望前程似锦。 祖国山清水秀; 中华人杰地灵。 七字联 庆丰收家家欢喜; 贺新年处处春光。 尧天再造千家乐; 舜日重光万民欢。 八字联 春满神州山水皆绿; 国逢盛世百业俱兴。 喜今朝宏图绘四化; 展未来伟业创千秋。 九字联 瑞雪满神州青山不老; 春风吹大地绿水长流。 先天下之忧忧得其所; 后天下之乐乐在其中。 十字联 政策落实家家六畜兴旺; 科学种田乡乡五谷丰登。 学雷锋永做长征突击手; 树新风甘当人民老黄牛。

【行业用联】 即各个行业自己使用的楹联。在逢年、过节、开业、庆典、表彰大会、纪念活动等场合,各个行业按照自己的特点,选用切合本行业实际情况的楹联。 公交系统用联 远近通达长征路; 进退连环四海春。 多拉快跑奔四化; 安全正点为人民。 四轮如飞不舍昼夜; 千斤重托未计辛劳。 财贸系统用联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饭菜誉满三江水; 情意饱暖四海心。 百问不烦百拿不厌; 笑容常在笑口常开。 教育系统用联 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 一代英雄从小看; 满园花朵向阳开。 园丁汗水催绿千株苗; 教师心血浇红万朵花。 文化系统用联 春风吹艺苑百花齐放; 红日照神州万象更新。 文艺舞台百花春来红似火; 科学园地千枝秀发绿如春。 颂扬忠孝贤良为今人树立表率; 讥讽权奸强霸现古代英雄本色。 机关团体用联 丹心照日月; 刚正炳千秋。 任劳任怨挑重担; 全心全意为人民。 联系群众当好人民公仆; 发扬民主克服官僚作风。

匾额

匾额是书写在匾上挂在大堂正中或门额上的文字,门额上的匾额是楹联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联的横批也属匾额文字。匾额多数为4字,也有5字以上的。以下匾额具有一定代表性。

【武侯祠匾额】 大门:汉昭烈庙 二门额:明良千古 刘备殿额:业绍高光 义薄云天 诚贯金石 诸葛亮殿额:名垂宇宙 勋高管乐 伊周经济 匪皋则伊 过厅额:伯仲伊吕 花墙入口额:中有汉家云 文臣廊额:文华辅国 武将廊额:武雄知兵 三义庙额:义重桃园 神圣同臻 惠陵额:汉昭烈陵 千秋凛然

【通用匾额】

  振兴中华  艰苦奋斗  建设神州  春满人间  移风易俗  繁荣昌盛  五谷丰登
  前程似锦  欢度春节  团结战斗  奋发图强  喜看今朝  春意盎然  普天同庆
  团结互助  山河壮丽  旭日东升  安定团结  凯歌高奏  正本清源  万象更新
  万民同乐  岁月峥嵘  安居乐业  风光无限  国泰民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划
直辖市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河北省 | 山西省 | 辽宁省 | 吉林省 | 黑龙江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安徽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山东省 | 
河南省 | 湖北省 | 湖南省 | 广东省 | 海南省 | 四川省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陕西省 | 甘肃省 | 青海省 | 台湾省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西藏自治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 澳门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