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5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文件:繁体.png|58px|link=汉语拼音(繁)]] [[文件:简体.png|58px|link=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一般也簡稱'''拼音''',是一種用羅馬字母記寫[[漢字]]讀音的方法系統。汉语拼音在[[中國大陸]]作為基礎教育內容全面使用。在海外[[中文]]教學,特別是[[華語]]地區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漢語]]教育中進行汉语拼音教學。[[臺灣]]自2009年開始,中文譯音也採用汉语拼音,但護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采舊式[[威妥瑪拼音]]。
+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一般也简称'''拼音''',是一种用罗马字母记写[[汉字]]读音的方法系统。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在海外[[中文]]教学,特别是[[汉语|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中国台湾]]自2009年开始,中文译音也采用汉语拼音,但护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采旧式[[威妥玛拼音]]。
  
  汉语拼音同時是將漢字轉寫為拉丁字母的規範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國]]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獻羅馬字母拼寫法的統一規範,並用於漢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領域。”汉语拼音也是國際普遍承認的漢語[[普通話]]拉丁轉寫標準。國際標準ISO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過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來拼寫中文。轉寫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話讀法記錄其讀音。”無論中國自己的規範還是國際標準,都明確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法或轉寫系統,而非漢語正字法或漢語的文字系統。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對方案所用拉丁字母個體的稱謂,並不意味著汉语拼音是一種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採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號表示漢語的發音。汉语拼音的形式構成分為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
+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根據《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規定,汉语拼音使用26個現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寫之分,字母順序與[[英語]]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規定為“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之用。由於汉语拼音的實際職能僅限於拼寫漢語普通話,如今這條規定已然無人問津。不過,字母V/v目前又作為一個鍵位成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鍵盤表示規範》為不能省略兩點附加符號的字母ü規定的通用鍵盤替代表示。
+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
  
  有時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發佈時使用的字體,並不沿用任何一種通行的字體,而是以非襯線體為基礎,幾種字體的混合體,這與常見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其中較為特殊的是用世紀哥特體寫的,沒有襯線的字母A的小寫ɑ和字母G的小寫ɡ,以及字母Y的兩筆直畫小寫y。這種習慣一直沿用下來,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並沒有規定用哪種字體。這幾個字形多用於中國大陸正規的語言學專著以及語文教育和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出版物,特別是中小學語文教材。做出如此設計,主要是擔心初學拼音字母的學童在手寫的時候也去機械模仿常見印刷體a和g的字形。但隨著英語教育在中國大陸的普及,如何印刷都變得無傷大雅。而且方案同時規定:“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可見,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見的基本拉丁字母並不是兩套字母表。
+
  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时使用的字体,并不沿用任何一种通行的字体,而是以非衬线体为基础,几种字体的混合体,这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其中较为特殊的是用世纪哥特体写的,没有衬线的字母A的小写a和字母G的小写ɡ,以及字母Y的两笔直画小写y。这种习惯一直沿用下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规定用哪种字体。这几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a和g的字形。但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如何印刷都变得无伤大雅。而且方案同时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還使用了一些附加符號,主要是聲調符號和字母ü上的兩點符號。前者與字母的組合雖然數目有限,但具體和哪個字母形成組合其實都是臨時的,因為一個聲調符號就表示了整個音節的高低變化,或者說,表示了一種“超音段音位”;後者來源於德語的元音變音字母(Umlaut),與字母u的組合固定地表示一個母音([y])。還有一種極其少見的附加符號,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個單母音韻母([ɛ])和三個捲舌塞擦音聲母zh/ch/sh。
+
  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元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
  
 
== 汉语拼音 字母 ==
 
== 汉语拼音 字母 ==
第21行: 第20行: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1>字母</TD>
 
<TD class=pytd1>字母</TD>
<TD class=pytd1>名稱</TD>
+
<TD class=pytd1>名称</TD>
 
<TD class=pytd1>字母</TD>
 
<TD class=pytd1>字母</TD>
<TD class=pytd1>名稱</TD></TR>
+
<TD class=pytd1>名称</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1></TD>
+
<TD class=pytd1>Aa</TD>
 
<TD class=pytd1>ㄚ</TD>
 
<TD class=pytd1>ㄚ</TD>
 
<TD class=pytd1>Nn</TD>
 
<TD class=pytd1>Nn</TD>
第92行: 第91行:
 
'''注:'''
 
'''注:'''
  
  1. 字母的讀音與英語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不同。
+
  1. 字母的读音与英语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不同。
  
  2. 字母V,只用來拼寫外來語、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
+
  2. 字母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3. 字母的手寫體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書寫習慣。
+
  3.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4. 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第一個字母應大寫。
+
  4.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
  
== 汉语拼音 聲母 ==
+
== 汉语拼音 声母 ==
  
  [[漢語]]中每個音節起始處的[[輔音]]可以構成聲母。汉语拼音方案《聲母表》規定的聲母符號一共有21個(不含[[零聲母]])。
+
  [[汉语]]中每个音节起始处的[[辅音]]可以构成声母。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规定的声母符号一共有21个(不含[[零声母]])。
  
  不過,漢語音節起始處絕非只有21種輔音。在實際語流中,[[半母音]]、喉塞音和某些[[鼻音]]都可能成為一個漢語音節的[[領音]]。[[音系學]]將這些輔音歸納為零聲母[[音段]],例如“安”(an)、“英”(ying)、“文”(wen)、“元”(yuan)等就是零聲母音節。由於零聲母輔音聽感並不十分明顯,加上汉语拼音屬於[[音位]]拼音而非[[音素]]拼音,故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認其聲母地位,認為零聲母音節是以[[母音]]開頭、沒有聲母而只有韻母和聲調的音節。
+
  不过,汉语音节起始处绝非只有21种辅音。在实际语流中,[[半元音]]、喉塞音和某些[[鼻音]]都可能成为一个汉语音节的[[领音]]。[[音系学]]将这些辅音归纳为零声母[[音段]],例如“安”(an)、“英”(ying)、“文”(wen)、“元”(yuan)等就是零声母音节。由于零声母辅音听感并不十分明显,加上汉语拼音属于[[音位]]拼音而非[[音素]]拼音,故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认其声母地位,认为零声母音节是以[[元音]]开头、没有声母而只有韵母和声调的音节。
  
  汉语拼音方案規定的21個聲母符號,按照《聲母表》原順序排列如下:
+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21个声母符号,按照《声母表》原顺序排列如下:
  
 
{|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Century Gothic'"
 
{|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Century Gothic'"
第114行: 第113行:
 
|width=50px| 字母 ||width=50px| '''b''' ||width=50px| '''p''' ||width=50px| '''m''' ||width=50px| '''f''' ||width=50px| '''d''' ||width=50px| '''t''' ||width=50px| '''n''' ||width=50px| '''l'''
 
|width=50px| 字母 ||width=50px| '''b''' ||width=50px| '''p''' ||width=50px| '''m''' ||width=50px| '''f''' ||width=50px| '''d''' ||width=50px| '''t''' ||width=50px| '''n''' ||width=50px| '''l'''
 
|-
 
|-
|發音||'''ㄅ''' 玻||'''ㄆ''' 坡||'''ㄇ''' 摸||'''ㄈ''' 佛||'''ㄉ''' 得||'''ㄊ''' 特||'''ㄋ''' ||'''ㄌ''' 勒
+
|发音||'''ㄅ''' 玻||'''ㄆ''' 坡||'''ㄇ''' 摸||'''ㄈ''' 佛||'''ㄉ''' 得||'''ㄊ''' 特||'''ㄋ''' ||'''ㄌ''' 勒
 
|}
 
|}
 
|-
 
|-
第121行: 第120行:
 
|width=50px| 字母 ||width=50px| '''g''' ||width=50px| '''k''' ||width=50px| '''h''' ||width=50px|   ||width=50px| '''j''' ||width=50px| '''q''' ||width=50px| '''x''' ||width=50px|
 
|width=50px| 字母 ||width=50px| '''g''' ||width=50px| '''k''' ||width=50px| '''h''' ||width=50px|   ||width=50px| '''j''' ||width=50px| '''q''' ||width=50px| '''x''' ||width=50px|
 
|-
 
|-
|發音||'''ㄍ''' 哥||'''ㄎ''' 科||'''ㄏ''' 喝|| ||'''ㄐ''' 基||'''ㄑ''' 欺||'''ㄒ''' 希||
+
|发音||'''ㄍ''' 哥||'''ㄎ''' 科||'''ㄏ''' 喝|| ||'''ㄐ''' 基||'''ㄑ''' 欺||'''ㄒ''' 希||
 
|}
 
|}
 
|-
 
|-
第128行: 第127行:
 
|width=50px| 字母 ||width=50px| '''zh''' ||width=50px| '''ch''' ||width=50px| '''sh''' ||width=50px| '''r''' ||width=50px| '''z''' ||width=50px| '''c''' ||width=50px| '''s'''
 
|width=50px| 字母 ||width=50px| '''zh''' ||width=50px| '''ch''' ||width=50px| '''sh''' ||width=50px| '''r''' ||width=50px| '''z''' ||width=50px| '''c''' ||width=50px| '''s'''
 
|-
 
|-
|發音||'''ㄓ''' 知||'''ㄔ''' 蚩||'''ㄕ''' ||'''ㄖ''' 日||'''ㄗ''' ||'''ㄘ''' 雌||'''ㄙ''' 思
+
|发音||'''ㄓ''' 知||'''ㄔ''' 蚩||'''ㄕ''' ||'''ㄖ''' 日||'''ㄗ''' ||'''ㄘ''' 雌||'''ㄙ''' 思
 
|}
 
|}
 
|}
 
|}
  
  《汉语拼音方案》規定,在給漢字注音的時候,為了使拼式簡短,zh、ch、sh可以省作ẑ、ĉ、ŝ,ng可以省作ŋ,然而這幾個符號並不常用。ng在普通話中只作韻母,在某些方言中則可作聲母。
+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zh、ch、sh可以省作ẑ、ĉ、ŝ,ng可以省作ŋ,然而这几个符号并不常用。ng在普通话中只作韵母,在某些方言中则可作声母。
  
== 汉语拼音 韻母 ==
+
== 汉语拼音 韵母 ==
  
<center><div style="font-size: 110%;">'''韻母表'''</div></center>
+
<center><div style="font-size: 110%;">'''韵母表'''</div></center>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400 align=center border=0>
 
<TABLE cellSpacing=0 width=400 align=center border=0>
  
第142行: 第141行:
 
<TD class=pytd2>&nbsp; </TD>
 
<TD class=pytd2>&nbsp; </TD>
 
<TD class=pytd2>i<BR>ㄧ 衣 </TD>
 
<TD class=pytd2>i<BR>ㄧ 衣 </TD>
<TD class=pytd2>u<BR>ㄨ </TD>
+
<TD class=pytd2>u<BR>ㄨ </TD>
 
<TD class=pytd2>ü<BR>ㄩ 迂 </TD></TR>
 
<TD class=pytd2>ü<BR>ㄩ 迂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ɑ<BR>ㄚ 啊 </TD>
+
<TD class=pytd2>a<BR>ㄚ 啊 </TD>
<TD class=pytd2><BR>ㄧㄚ 呀 </TD>
+
<TD class=pytd2>ia<BR>ㄧㄚ 呀 </TD>
<TD class=pytd2><BR>ㄨㄚ 蛙 </TD>
+
<TD class=pytd2>ua<BR>ㄨㄚ 蛙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o<BR>ㄛ 喔 </TD>
 
<TD class=pytd2>o<BR>ㄛ 喔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uo<BR>ㄨㄛ </TD>
+
<TD class=pytd2>uo<BR>ㄨㄛ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e<BR>ㄜ </TD>
+
<TD class=pytd2>e<BR>ㄜ </TD>
 
<TD class=pytd2>ie<BR>ㄧㄝ 耶 </TD>
 
<TD class=pytd2>ie<BR>ㄧㄝ 耶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eü<BR>ㄩㄝ約 </TD></TR>
+
<TD class=pytd2>eü<BR>ㄩㄝ约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ɑi<BR>ㄞ 哀 </TD>
+
<TD class=pytd2>ai<BR>ㄞ 哀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uɑi<BR>ㄨㄞ 歪 </TD>
+
<TD class=pytd2>uai<BR>ㄨㄞ 歪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ei<BR>ㄟ </TD>
+
<TD class=pytd2>ei<BR>ㄟ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uei<BR>ㄨㄟ 威 </TD>
 
<TD class=pytd2>uei<BR>ㄨㄟ 威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ɑo<BR>ㄠ 熬 </TD>
+
<TD class=pytd2>ao<BR>ㄠ 熬 </TD>
<TD class=pytd2>iɑo<BR>ㄧㄠ 腰 </TD>
+
<TD class=pytd2>iao<BR>ㄧㄠ 腰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ou<BR>ㄡ </TD>
+
<TD class=pytd2>ou<BR>ㄡ </TD>
<TD class=pytd2>iou<BR>ㄡ </TD>
+
<TD class=pytd2>iou<BR>ㄡ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ɑn<BR>ㄢ 安 </TD>
+
<TD class=pytd2>an<BR>ㄢ 安 </TD>
<TD class=pytd2>iɑn<BR>ㄧㄢ </TD>
+
<TD class=pytd2>ian<BR>ㄧㄢ </TD>
<TD class=pytd2>uɑn<BR>ㄨㄢ </TD>
+
<TD class=pytd2>uan<BR>ㄨㄢ </TD>
<TD class=pytd2>üɑn<BR>ㄩㄢ 冤 </TD></TR>
+
<TD class=pytd2>üan<BR>ㄩㄢ 冤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en<BR>ㄣ 恩 </TD>
 
<TD class=pytd2>en<BR>ㄣ 恩 </TD>
 
<TD class=pytd2>in<BR>ㄧㄣ 因 </TD>
 
<TD class=pytd2>in<BR>ㄧㄣ 因 </TD>
<TD class=pytd2>uen<BR>ㄨㄣ </TD>
+
<TD class=pytd2>uen<BR>ㄨㄣ </TD>
<TD class=pytd2>ün<BR>ㄩㄣ </TD></TR>
+
<TD class=pytd2>ün<BR>ㄩㄣ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ɑnɡ<BR>ㄤ 昂 </TD>
+
<TD class=pytd2>anɡ<BR>ㄤ 昂 </TD>
<TD class=pytd2>iɑnɡ<BR>ㄧㄤ 央 </TD>
+
<TD class=pytd2>ianɡ<BR>ㄧㄤ 央 </TD>
<TD class=pytd2>uɑnɡ<BR>ㄨㄤ 汪 </TD>
+
<TD class=pytd2>uanɡ<BR>ㄨㄤ 汪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enɡ<BR>ㄥ 亨的韻母 </TD>
+
<TD class=pytd2>enɡ<BR>ㄥ 亨的韵母 </TD>
 
<TD class=pytd2>inɡ<BR>ㄧㄥ 英 </TD>
 
<TD class=pytd2>inɡ<BR>ㄧㄥ 英 </TD>
 
<TD class=pytd2>uenɡ<BR>ㄨㄥ 翁 </TD>
 
<TD class=pytd2>uenɡ<BR>ㄨㄥ 翁 </TD>
 
<TD class=pytd2>  </TD></TR>
 
<TD class=pytd2>  </TD></TR>
 
<TR align=middle>
 
<TR align=middle>
<TD class="pytd2">onɡ<BR>ㄨㄥ轟的韻母 </TD>
+
<TD class="pytd2">onɡ<BR>ㄨㄥ轰的韵母 </TD>
 
<TD class=pytd2>ionɡ<BR>ㄩㄥ 雍 </TD>
 
<TD class=pytd2>ionɡ<BR>ㄩㄥ 雍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
 
<TD class=pytd2> </TD></TR></TABLE>
 
<TD class=pytd2> </TD></TR></TABLE>
  
<P>  (1)'知、蚩、詩、日、資、雌、思”等字的韻母用i。</P>
+
<P>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i。</P>
<P>  (2)韻母ㄦ寫成er,用做韻尾的時候寫成r。</P>
+
<P>  (2)韵母ㄦ写成er,用做韵尾的时候写成r。</P>
<P>  (3)韻母ㄝ單用的時候寫成ê。</P>
+
<P>  (3)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P>
<P>  (4)i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yi(衣), yɑ(呀), ye(耶), yɑo(腰),you(憂),yɑn(煙),yin(因),yɑnɡ(央),yinɡ(英),yonɡ(雍)。u 行的韻母,前面沒有聲母的時候,寫成wu(烏), wɑ(蛙), wo(窩), wɑi(歪),wei(威),wɑn(彎),wen(溫),wɑnɡ(汪),wenɡ(翁)ü 行的韻母跟聲母j,q,x拼的時候,寫成ju(居),qu(區),xu(虛),ü上兩點也省略;但是跟聲母l,n拼的時候,仍然寫成lü(呂),nü(女)。</P>
+
<P>  (4)i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 ya(呀), ye(耶), yao(腰),you(忧),yan(烟),yin(因),yanɡ(央),yinɡ(英),yonɡ(雍)。u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 wa(蛙), wo(窝), 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ɡ(汪),wenɡ(翁)ü 行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l,n拼的时候,仍然写成lü(吕),nü(女)。</P>
<P>  (5)iou,uei,uen前面加聲母的時候,寫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歸),lun(論)。</P>
+
<P>  (5)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P>
  
=== 韻母的分類 ===
+
=== 韵母的分类 ===
  
  按照韻母的結構和發音特點,普通話韻母可作不同的分類。
+
  按照韵母的结构和发音特点,普通话韵母可作不同的分类。
  
  按韻母的結構分類:普通話韻母按結構可分為單韻母、複韻母和鼻韻母三類。
+
  按韵母的结构分类:普通话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
  
  按韻母的口形分類:韻母可根據韻頭分為四類,稱為四呼,即開口呼(a、o、e、ê)、齊齒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汉语拼音的韻母表就是按此排列的。
+
  按韵母的口形分类:韵母可根据韵头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呼(a、o、e、ê)、齐齿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此排列的。
  
=== 韻頭、韻腹、韻尾 ===
+
=== 韵头、韵腹、韵尾 ===
  
  複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組成:
+
  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韻母只有一個母音(如 a),或者一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如 an)的話,該母音稱為韻腹,所帶的鼻輔音稱為韻尾。
+
  韵母只有一个元音(如 a),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如 an)的话,该元音称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
  
  韻母若由兩個母音構成(如 ao、ie),開口度較大的母音為韻腹,餘下的母音若在韻腹前則稱為韻頭(又稱介音),若在韻腹後則稱為韻尾。
+
  韵母若由两个元音构成(如 ao、ie),开口度较大的元音为韵腹,余下的元音若在韵腹前则称为韵头(又称介音),若在韵腹后则称为韵尾。
  
  韻母有三個母音(如 iou),或者兩個母音帶一個鼻輔音(如 ueng)的話,則中間的母音是韻腹,第一個母音是韻頭,韻腹後的母音或鼻輔音為韻尾。
+
  韵母有三个元音(如 iou),或者两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如 ueng)的话,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 汉语拼音 聲調 ==
+
== 汉语拼音 声调 ==
  
  漢語普通話中有四個聲調,四個聲調符號分別是:
+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聲''',('''陰平''',或'''平調''',<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體';">¯</span>);
+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体';">¯</span>);
  
  '''第二聲''',('''陽平''',或'''升調''',<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體';">ˊ</span>);
+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体';">ˊ</span>);
  
  '''第三聲''',('''上聲''',或'''上音''',<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體';">ˇ</span>);
+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体';">ˇ</span>);
  
  '''第四聲''',('''去聲''',或'''去音''',<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體';">ˋ</span>);
+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span style="font-family: SimSun, '宋体';">ˋ</span>);
  
  
  陽平符號從左下寫起(提),去聲符號從左上寫起。
+
  阳平符号从左下写起(提),去声符号从左上写起。
  
  每個[[漢字]]由韻母和聲母配合構成一個音節構成。在韻母上部應該標出聲調,為了方便也可省略。
+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標聲調位置的規則如下:
+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聲調符號標在音節的主要母音上。輕聲不標。
+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
  
  如果沒有a,但有o或e,則標在這兩個字母上。這兩個字母不會同時出現。
+
  如果没有a,但有o或e,则标在这两个字母上。这两个字母不会同时出现。
  
  如果也沒有o和e,則一定有i、u或ü。如果i和u同時出現,則標在第二個韻母上。這是特別針對ui和iu而言的(這兩個音的實際讀音應該是uei和iou)。如果i和u不同時出現,則標在出現的那個韻母上。
+
  如果也没有o和e,则一定有i、u或ü。如果i和u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ui和iu而言的(这两个音的实际读音应该是uei和iou)。如果i和u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
  
  聲調一律標原調,不標變調。但是在語音教學時可以根據需要按變調標寫。
+
  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 汉语拼音 變調、輕聲、兒化、音變、聲調符號、隔音符號 ==
+
== 汉语拼音 变调、轻声、儿化、音变、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
  
=== 變調 ===
+
=== 变调 ===
  
  變調是指在讀詞語或朗讀說話過程中,由於鄰近音節聲調的相互影響,有些音節的聲調往往要發生變化的現象。
+
  变调是指在读词语或朗读说话过程中,由于邻近音节声调的相互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的變調'''
+
  '''“一”的变调'''
  
  “一”在去聲音節前讀陽平,調值35。
+
  “一”在去声音节前读阳平,调值35。
  
  “一”在非去聲音節前,即在陰平、陽平、上聲前讀去聲,調值51。
+
  “一”在非去声音节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调值51。
  
  
  '''“不”的變調'''
+
  '''“不”的变调'''
  
  “不”在去聲音節前讀陽平,調值35。
+
  “不”在去声音节前读阳平,调值35。
  
  “一”夾在重疊式動詞中間,“不”夾在動詞或形容詞中間,或充當動詞後面的不語時,都輕讀,屬於“次輕音”。
+
  “一”夹在重叠式动词中间,“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中间,或充当动词后面的不语时,都轻读,属于“次轻音”。
  
=== 輕聲 ===
+
=== 轻声 ===
  
  輕聲在汉语拼音中不標調,如:你們(nǐ men)。而某些辭書上是通過在音節前加點的方式來表示輕聲,如:你們(nǐ•men)。輕聲是一種特殊的變調現象,也是普通話中的一種特殊現象。
+
  轻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如:你们(nǐ men)。而某些辞书上是通过在音节前加点的方式来表示轻声,如:你们(nǐ·men)。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也是普通话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 輕聲的作用 ====
+
==== 轻声的作用 ====
  
  在普通話中,有的輕聲詞有區別詞義和詞性的作用。如:外面wàimiàn(外表)與外面wàimian(外邊)的詞義不同;對頭duìtóu(正確、合適,形容詞)與對頭duìtou(仇敵、對手,名詞)的詞性不同。
+
  在普通话中,有的轻声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外面wàimiàn(外表)与外面wàimian(外边)的词义不同;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与对头duìtou(仇敌、对手,名词)的词性不同。
  
  '''讀作輕聲的幾種情況:'''
+
  '''读作轻声的几种情况:'''
  
  '''1. 固定讀輕聲的:'''
+
  '''1. 固定读轻声的:'''
  
   (1) 名詞、代詞的尾碼(子、頭、們等)
+
   (1) 名词、代词的后缀(子、头、们等)
  
   (2) 語氣詞(啊、嗎、呢、吧等)
+
   (2) 语气词(啊、吗、呢、吧等)
  
   (3) 助詞(的、地、得、著、了、過等)
+
   (3) 助词(的、地、得、着、了、过等)
  
   (4) 音節重疊的親屬稱謂(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
+
   (4) 音节重叠的亲属称谓(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5) 名詞、代詞後面的方位詞(上、下、裡、面等)
+
   (5) 名词、代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面等)
  
   (6) 動詞、形容詞後面表示趨向的詞(來、去、上等)
+
   (6) 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上等)
  
   (7) 單音節動詞的重疊形式(看看、試試等)
+
   (7)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看看、试试等)
  
  
  '''2. 少部分用於分辨詞義詞性的'''
+
  '''2. 少部分用于分辨词义词性的'''
  
  
  '''3. 習慣上讀輕聲的詞語'''
+
  '''3. 习惯上读轻声的词语'''
  
=== 兒化 ===
+
=== 儿化 ===
  
  讀處於詞尾的“兒”字時,只保留捲舌的動作,與前一個音節融合成一個音節。
+
  读处于词尾的“儿”字时,只保留卷舌的动作,与前一个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
  
  '''兒化音變規則'''
+
  '''儿化音变规则'''
  
  1. 音節末尾是a、o、e、ê、u的音節,韻母直接捲舌。
+
  1. 音节末尾是a、o、e、ê、u的音节,韵母直接卷舌。
  
  2. 韻尾是i、n(in、ün除外)的音節,丟掉韻尾,韻腹直接捲舌。
+
  2. 韵尾是i、n(in、ün除外)的音节,丢掉韵尾,韵腹直接卷舌。
  
  3. 韻母是in、ün的音節,丟掉韻尾,加er。
+
  3. 韵母是in、ün的音节,丢掉韵尾,加er。
  
  4. 韻母是i、ü的音節,直接加er。
+
  4. 韵母是i、ü的音节,直接加er。
  
  5. 韻母是舌尖母音-i(前)和-i(後)的音節,韻母變作er。
+
  5. 韵母是舌尖元音-i(前)和-i(后)的音节,韵母变作er。
  
  6. 韻尾是ng的音節,丟掉韻尾,韻腹鼻化(發音時口腔鼻腔同時共鳴,稱作鼻化音,用~表示)並捲舌。
+
  6. 韵尾是ng的音节,丢掉韵尾,韵腹鼻化(发音时口腔鼻腔同时共鸣,称作鼻化音,用~表示)并卷舌。
  
  普通話中有的詞語末尾也是“兒”字,如嬰兒、幼兒等,這些詞語中的“兒”字是自成音節,不是兒化韻。在某些詩歌、散文中,為了節奏和韻律的和諧,詞尾的“兒”也是自成音節,不需兒化,否則會打亂詩歌或文章句子的節奏。
+
  普通话中有的词语末尾也是“儿”字,如婴儿、幼儿等,这些词语中的“儿”字是自成音节,不是儿化韵。在某些诗歌、散文中,为了节奏和韵律的和谐,词尾的“儿”也是自成音节,不需儿化,否则会打乱诗歌或文章句子的节奏。
  
=== 音變 ===
+
=== 音变 ===
  
  '''“啊”的音變'''
+
  '''“啊”的音变'''
  
  1.“啊”在句首的音變
+
  1.“啊”在句首的音变
  
  “啊”在句首的一般讀陽平或上聲。
+
  “啊”在句首的一般读阳平或上声。
  
  2.“啊”在句末的音變
+
  2.“啊”在句末的音变
  
   (1) 前一個音節結尾音素是a、o(ao、iao除外)、e、ê、i、ü時,“啊”讀作ya,書面可寫作“呀”。
+
   (1)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a、o(ao、iao除外)、e、ê、i、ü时,“啊”读作ya,书面可写作“呀”。
  
   (2) 前一個音節結尾音素是u(包括ao、iao)時,“啊”讀作wa,書面可寫作“哇”。
+
   (2)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书面可写作“哇”。
  
   (3) 前一個音節結尾音素是-n時,“啊”讀作na,書面可寫作“哪”。
+
   (3)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n时,“啊”读作na,书面可写作“哪”。
  
   (4) 前一個音節結尾音素是ng時,“啊”讀作nga,書面可寫作“啊”。
+
   (4)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书面可写作“啊”。
  
   (5) 前一個音節結尾音素是舌尖母音-i(前)時,“啊”可讀作[zA<small>疑是za,麻煩檢查</small>]。
+
   (5)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舌尖元音-i(前)时,“啊”可读作[zA<small>疑是za,麻煩檢查</small>]。
  
   (6) 前一個音節結尾音素是舌尖母音-i(後)時,“啊”讀作ra。
+
   (6)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舌尖元音-i(后)时,“啊”读作ra。
  
  3. 部分形容詞的音變
+
  3. 部分形容词的音变
  
  形容詞+重疊式尾碼的詞語,即ABB式,一般讀陰平,也可以讀原調。
+
  形容词+重叠式后缀的词语,即ABB式,一般读阴平,也可以读原调。
  
=== 隔音符號 ===
+
=== 隔音符号 ===
  
<P>  ɑ,o,e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它音節後面的時候,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用隔音符號(')隔開,例如pi'ɑo(皮襖)。</P>
+
<P>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P>
 
<P>&nbsp;</P>
 
<P>&nbsp;</P>
 
== 汉语拼音的作用 ==
 
== 汉语拼音的作用 ==
  
  汉语拼音對普及識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它也為語源學漢語與其它語言的比較提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同過去其它的漢語拉丁化的規則相比,它的規律比較簡單,發音更規範於普通話的發音。它系統地體現了普通話發音的規則。
+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隨著電腦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種非常常用的中文輸入法。
+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於汉语拼音是一種只書寫讀音的體系,無法取代漢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寫出來的文章很難懂,因此,它不是一種正式的書寫方式,而只是一種閱讀的幫助。
+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 汉语拼音的歷史 ==
+
== 汉语拼音的历史 ==
  
  古代沒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兩個認識會念的字,取第一個的聲母,取第二個的韻母,拼合起來就行了。
+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國的回族不學漢字,學習阿拉伯語,但他們用阿拉伯文的字母來拼寫口語(漢語),所以這是中國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統治者用改變了的藏文的字母來拼寫漢語等語言,叫八思巴字。雖然不是專門拼寫漢語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種吧。 明朝,西方傳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是中國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現了用簡單的古字表現漢語語音的拼音方式。民國年間,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這個系統的集中表現。現在臺灣依然使用。但是,同時也出現了拉丁字的拼音運動,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運動結合很密切。 共和國成立後,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現在使用的這一套方案。聯合國也承認的。
+
  古代,中国的回族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中国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和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書》,還有1926年的國語羅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國字。所有這些漢字拉丁化方案都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礎。
+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吳玉章給毛澤東寫信,提出為了有效的掃除文盲,需要迅速進行文字改革。毛澤東把信批復給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於1949年10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其中一項任務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國文字改革協會改為國務院直屬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其間收到各種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個。大致有這樣幾種形式:漢字筆劃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幾種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記式、圖案式、數位形式。而最後決定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汉语拼音的符號系統,以便於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
+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 汉语拼音運動的歷史 ===
+
===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 ===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中國原來沒有拼音字母,採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來給漢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讀不出來。反切,就是用兩個漢字來給另一個漢字注音,反切上字與所注字的聲母相同,反切下字與所注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
+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中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唐朝|唐代]]守溫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描述漢字語音的三十六字母,說明當時我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可惜他用漢字來表示這些聲母和韻母,因此,這樣的字母沒有進一步發展成拼音文字。
+
  [[唐朝|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中國部分穆斯林少數民族中曾經使用“小經”文字,這種文字是一種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來拼寫漢語,比唐代守溫用漢字來表示聲母和韻母又進了一步。共有36個字,其中4個字母是特有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用來拼寫漢語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帶有漢字的痕跡,完全採用拼音字母。“小經“同時也為東鄉、撒拉等民族使用。
+
  500年前中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來拼寫漢語。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跡》,其中有4篇漢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經”用阿拉伯字母給漢字拼音稍晚,“小經”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給漢字拼音的嘗試。《西字奇跡》原書已不容易找到,據說,梵蒂岡圖書館尚有藏本。
+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的字彙。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是以“官話讀書音”為標準設計的,適於拼寫北京語音。這種新穎的拼音方法給中國學者以很大的啟迪。但是,在兩三百年間,利瑪竇和金尼閣的方案只是在外國傳教士中使用,沒有在中國人當中廣為傳播。
+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間,在廣州傳教的[[英國]]傳教士[[馬禮遜]]編了一部《中文字典》,這是最早的漢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設計的拼音方案來拼寫漢語的廣東方言,實際上是一種方言教會羅馬字。接著,在其他的方言區也設計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中廈門的“話音字”1850年開始傳播,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萬冊讀物,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前,大約還有十萬人左右使用這樣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會羅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傳播,主要用來傳教。
+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國大使館秘書[[威妥瑪]](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語音官話課本《語言自邇集》,他設計了一套拼寫法,用拉丁字母來拼寫中國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稱,叫做“威妥瑪式”。
+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間,有兩個外國傳教士提出了“辣體漢字”,這是一種根據《[[廣韻]]》設計的、以音節為單位的漢語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幾乎都有不同的拼寫法,拼寫的是方言。
+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這些用拉丁字母拼寫漢字的方案,為以後的汉语拼音運動提供了經驗。
+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國人自己的汉语拼音運動是從[[清朝]]末年的切音字運動開始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挽救民族危亡和振興中華的熱情,激發著一些愛國知識份子提出了教育救國的主張,[[梁啟超]]、[[沈學]]、[[盧戇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漢字]]的繁難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場“切音字運動”。梁啟超在《沈氏音書序》中指出,“國惡乎強?民智斯圖強,民惡乎智?盡天下之人而讀書,而識字,斯民智矣”。沈學說:“歐洲列國之強,……有羅馬之切音也。人易於讀書,則易於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講求富強”。盧戇章說:“以切音以識漢文,……全國皆能讀書明理,國家何致貧窮?人民何致魚肉?”王照說:“列位啊,咱們個人都要點兒強吧,瞧瞧咱們中國都成什麼樣兒啦?”“中國政府非注意下層教育不可,欲去下層教育的障礙,非制一種溝通語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盧戇章(1854-1928)是中國第一個創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廈門出版《一目了然初階》,公佈了他創制的“中國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變體來拼廈門音,聲韻雙拼,左右橫寫,聲母在右,韻母在左,另加鼻音符號和聲調符號,增加聲母後還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認為,漢字“或者是當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難者”,而切音新字“字母與切法習完,凡字無師能自讀”,這樣一來,“省費十餘載之光陰,將此光陰專攻於算學、格致、化學,以及種種之實學,何患國不富強也哉!”盧戇章並不要求廢除漢字,他主張“切音字與漢字並列”。後來,他又編寫了《中國字母北京切音教科書》和《中國字母北京切音合訂》,用切音字來拼寫官話。
+
  卢戆章(1854-1928)是中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繼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之後,開始了延續20年的切音字運動。幾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現,如[[吳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勞乃宣]]的《增訂合聲簡字》等。這些切音字方案多數是聲韻雙拼式的漢字筆劃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數隻在小範圍內傳習,沒有廣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話字母和勞乃宣的合聲簡字推行較廣。
+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切音字創制者的目的,雖然不想用它來代替漢字,但是他們希望切音字能夠成為一種拼音文字,與漢字分工,並行使用。然而,他們的願望沒有實現。
+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運動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種多樣、琳琅滿目的,大致可以歸納為三大系:
+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採用漢字部首作為拼音符號。1892年盧戇章的《一目了然初階》一書中提出的“中國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等都屬於假名系。
+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記系:採用速記符號作為拼音符號。1896年到1897年兩年間出版的蔡錫勇的《傳音快字》、沈學的《盛世母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譜》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速記系。
+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採用拉丁字母作為拼音符號。1906 年朱文熊的《江蘇新字母》、1908年劉孟揚的《中國音標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黃虛白的《拉丁文臆解》等書中提出的方案都屬於拉丁系。
+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讀音統一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審定一切字的國音發音”和“采定字母”。會議開了三個多月。在這次會議上,審定了6500個漢字的讀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確定了“標準國音”;擬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個,這套字母採用漢字筆劃式,字母選自古代漢字,音節採用聲母、韻母和聲調的三拼制,對雙拼的反切法進行了改進,其用途僅在於標注漢字讀音,不作為拼音文字。這套注音字母後來減為37個(聲母12個,韻母13個,介母3個,比雙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幾乎減少了一半。會議對於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問題進行了激烈的爭論,最後決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給漢字注音,不能與漢字並行使用。黎錦熙明確指出,注音字母的職能是“伺候漢字,偎傍漢字”。
+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過之後,擱置了五年,才於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佈。1920年,全國各地陸續開辦“國語傳習所”和“暑期國語講習所”,推廣注音字母,全國小學的文言文課一律改為白話文課,小學教科書都在漢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還成立了注音字母書報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讀物,還辦了《注音字母報》。從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中國使用了近40年的時間。這對於統一漢字讀音、推廣國語、普及拼音知識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層官員中有人覺得“'''注音字母'''”的名稱不好,改稱為“'''注音符號'''”,以強調這不是一種與漢字並行的文字。
+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五四運動]]之後,於1918年,[[錢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發表《中國今後之文字問題》的文章,提出了“廢孔學”、“廢漢字”的主張。他說:“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欲驅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蠻的頑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文”;甚至說:“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他提出:“廢漢文之後”,“當採用文法簡賅,發音整齊,語根精良之人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語)”。這顯然是一種非常激進的言論,在學術上是錯誤的,因而受到了[[陳獨秀]]的批評。陳獨秀指出,語言和文字“此二者關係密切,而性質不同之問題”絕不能混淆,所以,是“僅廢中國文字乎?抑並廢中國語言乎”還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廢漢文,且存漢語而改用羅馬字書之”的意見。這個意見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援。錢玄同也接受陳獨秀的意見,一同宣導國語羅馬字,開始了國語羅馬字運動。
+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
  
  1923年,《國語月刊》出版了《漢字改革專號》,採用羅馬字的呼聲達到高潮,國語羅馬字運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錢玄同]]發表《漢字革命》的論文,否定漢字,說“處處都足以證明這為老壽星的不合時宜,過不慣二十世紀科學昌明時代的新生活”,“所以漢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絕對可能的事”,“惟有響響亮亮的說漢字應該革命!如此,則漢字改革的事業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滿足於注音字母,認為“漢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應該採用羅馬字母。[[黎錦熙]]發表《漢字革命軍前進的一條大路》,提出“詞兒連書”的問題,對於這個重要的問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趙元任]]發表《國語羅馬字的研究》,提出了“國語羅馬字的草稿”,使用國際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節的聲調,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號,並提出了系統的詞兒連寫規則。
+
  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開國語統一籌備會,決議組織“國語羅馬字拼音研究委員會”。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員和一些語言學者自動組織“數人會”,提出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大學院院長[[蔡元培]]正式公佈《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作為“國音字母第二式”,用於給漢字注音和統一國語,“與注音字母兩相對照,以為國音推行之助”。在國語羅馬字運動中,出版了一些讀物,如《國語留聲片讀本》等。
+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佈的《國音常用字匯》,用注音字母和國語羅馬字兩式對照。但是,國語羅馬字始終沒有走出知識階層的圈子,沒有在社會上普遍推行,它的影響遠不如注音字母。
+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國語羅馬字一直在[[臺灣]]使用,1984年臺灣發表國語羅馬字修訂草案,徵求意見之後,於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佈,名稱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改用於《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號標調法來表示聲調。
+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中国台湾]]使用,1984年中国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新文化運動中的汉语拼音發展''' 在國語羅馬字運動稍後,中國還開展了'''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蘇聯]]創制的,其目的是在蘇聯遠東的10萬華工中掃除文盲,今後在條件成熟時,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漢字,以解決中國大多數人的識字問題。當時的蘇聯政府把在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工中掃除文盲也列為蘇聯本國的工作任務,於是,在蘇聯的中國共產黨員[[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等人與蘇聯漢學家龍果夫、郭質生合作,研究並創制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5月,蘇聯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員會科學會議主席團對中國拉丁化字母的方案進行了審定,並批准了這個方案。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過後,首先在華工中推行,出版書籍47種,刊印10多萬冊,許多華工學會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讀書寫信。
+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发展''' 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中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拉丁化新文字的創制者和國語羅馬字的創制者之間曾經進行過激烈的論戰,前者叫做“北拉派”,後者叫做“國羅派”。後來他們都發現,兩派在一些根本問題的認識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個別枝節問題上有分歧。  
+
  拉丁化新文字的创制者和国语罗马字的创制者之间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前者叫做“北拉派”,后者叫做“国罗派”。后来他们都发现,两派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枝节问题上有分歧。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紹到國內。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出版介紹拉丁化新文字的書籍。接著,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後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甚至在海外華人中也成立了這樣的拉丁化新文字團體,據統計,從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團體總共有300多個。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還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熱情贊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魯迅]]、[[郭沫若]]、[[茅盾]]、[[陳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發表文章《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其中說:“我們覺得這種新文字值得向全國介紹。我們深望大家一齊來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為推進大眾文化和民族解放運動的重要工具”。這是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的一份革命宣言。1936年9月22日,毛澤東看了這篇文章之後,親自寫信給蔡元培說:“讀《新文字意見書》,赫然列名於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見我敬愛之孑民先生,發表了嶄然不同於一般新舊頑固黨之簇新議論,先生當知見之而歡躍者絕不止我一人,絕不止共產黨,必為無數量人也!”毛澤東對於當時新文字運動給以極大的讚賞。
+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亲自写信给蔡元培说:“读《新文字意见书》,赫然列名于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见我敬爱之孑民先生,发表了崭然不同于一般新旧顽固党之簇新议论,先生当知见之而欢跃者绝不止我一人,绝不止共产党,必为无数量人也!”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
  
  在抗日戰爭的最緊急年代裡,拉丁化新文字的傳播形成一個與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的前所未有的群眾性文化革命運動。這場運動不但沒有被戰爭的炮火摧毀,反而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在全國各地到處開花結果。新文字在陝甘寧邊區推行,效果很好。據吳玉章說,“延安縣市冬學中,不到三個月,就掃除了1500余文盲,他們學會新文字,能寫信、讀書、看報,收到了很大的成績”。
+
  在抗日战争的最紧急年代里,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效果很好。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一直延續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佈時為止,歷時近30年。它對中國的文字改革事業,對制定和推廣《汉语拼音方案》,都有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 《汉语拼音方案》的產生 ===
+
=== 《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 ===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就馬上著手研製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間團體“中國文字改革協會”,協會設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員會”,討論拼音方案採用什麼字母的問題。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1年,[[毛澤東]]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採用什麼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經過了反復斟酌的。毛澤東到[[蘇聯]]訪問時,他曾經問[[史達林]],中國的文字改革應當怎麼辦;史達林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澤東回到[[北京]]之後,指示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制訂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時,[[上海]]的新文字研究會停止推廣“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產生。
+
  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在北京舉行。[[葉籟士]]在發言中說:“從1952年到1954年這個期間,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主要進行漢字筆劃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經過了三年的摸索,曾經擬定幾種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漢字筆劃式)裡頭”。這次會議上印發給代表們六種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種是漢字筆劃式的,一種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種是[[斯拉夫字母]]式的。會議之後,當時的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主任[[吳玉章]]向毛澤東報告說,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難以得到大家都滿意的設計,不如採用拉丁字母。毛澤東同意採用拉丁字母,並在中央開會通過。
+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在中國制定拼音方案的時候,蘇聯已經不再搞拉丁化,改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國向蘇聯一邊倒,有人主張採用斯拉夫字母,跟蘇聯在文字上結盟。蘇聯派到中國的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議。據說,蘇聯的一位副總理來中國訪問時,曾經向[[陳毅]]副總理說,希望中蘇兩國都採用相同的字母。陳毅副總理回答說,中國文化必須跟[[東亞]]和[[東南亞]]聯繫,東亞和東南亞都習慣用拉丁字母。這樣,中國才沒有採用斯拉夫字母。
+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56年1月20日,毛澤東在知識份子問題會議上,發表了贊成拉丁字母的講話。他說,“吳玉章同志的發言講的很好。關於文字改革的意見,我很贊成。在將來採用拉丁字母,你們贊成不贊成呀?我看,在廣大群眾裡頭,問題不大;在知識份子裡頭,有些問題。中國怎麼能用外國字母呢?但是,看起來還是採用這種外國字母比較好。吳玉章同志在這方面說得很有理由。因為這種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幾個,向一面寫,簡單明瞭。我們漢字在這方面實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為漢字那麼好。有幾位教授跟我說,漢字是‘世界萬國’最好的一種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國人發明的,大概就沒有問題了。問題就出在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但是,外國人發明中國人學習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數字,我們不是久已通用了嗎?拉丁字母出在羅馬那個地方,為世界大多數國家所採用。我們用一下,是否就大有賣國的嫌疑呢?我看不見得。凡是外國好的東西,對我們有用的東西,我們就是要學,就是要統統拿過來,並且加以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我們中國歷史上,漢朝就是這麼做的,唐朝也是這麼做的。漢朝和唐朝,都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很強盛的朝代。他們不怕吸收外國的東西,有好的東西就歡迎。只要態度和方法正確,學習外國的好東西,對自己是大有好處的。”(轉引自[[鄭林曦]]《論語說文》)。
+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吴玉章同志的发言讲的很好。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的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此期間,群眾中也創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根據統計資料,從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國文字改革工作會議為止,寄來的方案有655個,從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佈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000多個,從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結束為止,寄來的方案有1667個。群眾設計的各種各樣的文字方案總共有3300多個。這種創製造文字方案的積極性,在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上是空前的。
+
  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1955年2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設立了“拼音方案委員會”,開始設計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這個草案共有31個字母,其中有5個新字母(無點的i;長腳的n;帶尾的z,c,s),以便實現“一字一音”,不用變讀和雙字母。草案發表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熱烈的討論,甚至海外華僑和留學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國務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審定委員會”,經過一年的工作,於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60次會議作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過,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1958年2月1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 汉语拼音對其它語言拼音的影響 ==
+
== 汉语拼音对其它语言拼音的影响 ==
  
  中國的少數民族語言(包括藏語拼音、新維文)、漢語方言在新創文字時都受到汉语拼音的影響。 捷克語拼寫中文採用捷克拼法。
+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藏语拼音、新维文)、汉语方言在新创文字时都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 捷克语拼写中文采用捷克拼法。
  
  送氣清音和不送氣清音寫作p,t,k和b,d,g,藏語拼音、閩南語拼音方案(臺灣稱為“普閩典”)就是這樣。
+
  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写作p,t,k和b,d,g,藏语拼音、闽南语拼音方案(中国台湾称为“普闽典”)就是这样。
  
  漢語普通話中無濁塞音,因此遇到有濁塞音的語言,濁塞音要用雙寫字母,寫成bb,dd,gg,藏語拼音、閩南語拼音方案(臺灣稱為“普閩典”)就是這樣。
+
  汉语普通话中无浊塞音,因此遇到有浊塞音的语言,浊塞音要用双写字母,写成bb,dd,gg,藏语拼音、闽南语拼音方案(中国台湾称为“普闽典”)就是这样。
  
  j,q,x所表示的音與汉语拼音的基本一致。藏語拼音就是這樣。
+
  j,q,x所表示的音与汉语拼音的基本一致。藏语拼音就是这样。
  
  因此,這些拼音與國際音標和國際通用拼法有較大差別。例如,藏語國際上通用的威利轉寫法較為接近國際音標,而與藏語拼音有較大差別。(真正導致兩者巨大差別的是藏語的文字系統與語音系統不一致,現行藏文字母紀錄的是11世紀的藏語語音,威利轉寫法是轉寫藏文字母,而沒有顧及藏語詞彙的現代發音的轉寫系統,藏語拼音是對現代藏語拉薩話語音的描述,而不是對藏文的轉寫。)
+
  因此,这些拼音与国际音标和国际通用拼法有较大差别。例如,藏语国际上通用的威利转写法较为接近国际音标,而与藏语拼音有较大差别。(真正导致两者巨大差别的是藏语的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不一致,现行藏文字母纪录的是11世纪的藏语语音,威利转写法是转写藏文字母,而没有顾及藏语词汇的现代发音的转写系统,藏语拼音是对现代藏语拉萨话语音的描述,而不是对藏文的转写。)
  
[[Category:語言學]]
+
[[Category:语言学]]
[[Category:普通語言學]]
+
[[Category:普通语言学]]
[[Category:語音學]]
+
[[Category:语音学]]
[[Category:語言教學]]
+
[[Category:语言教学]]
  
  
[[Category:漢語研究]]
+
[[Category:汉语研究]]
[[Category:普通話]]
+
[[Category:普通话]]
[[Category:漢語語音]]
+
[[Category:汉语语音]]
[[Category:漢語音韻]]
+
[[Category:汉语音韵]]
  
  
 
[[Category:汉语拼音]]
 
[[Category:汉语拼音]]
 +
 +
[[Category:中文词典]]
 +
[[Category:中华大词典]]
 +
[[Category:H音词语]]
 +
[[Category:汉]]

2023年4月1日 (六) 10:11的最后版本

  汉语拼音(Hànyǔ Pīnyīn),一般也简称拼音,是一种用罗马字母记写汉字读音的方法系统。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作为基础教育内容全面使用。在海外中文教学,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中国台湾自2009年开始,中文译音也采用汉语拼音,但护照姓名和部分地名仍采旧式威妥玛拼音

  汉语拼音同时是将汉字转写为拉丁字母的规范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和一些附加符号表示汉语的发音。汉语拼音的形式构成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

  根据《汉语拼音方案》“字母表”的规定,汉语拼音使用26个现代基本拉丁字母,有大小写之分,字母顺序与英语字母表一致。其中字母V/v,在方案中规定为“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之用。由于汉语拼音的实际职能仅限于拼写汉语普通话,如今这条规定已然无人问津。不过,字母V/v目前又作为一个键位成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通用键盘表示规范》为不能省略两点附加符号的字母ü规定的通用键盘替代表示。

  有时可能需要注意,汉语拼音方案发布时使用的字体,并不沿用任何一种通行的字体,而是以非衬线体为基础,几种字体的混合体,这与常见的拉丁字母略有不同。其中较为特殊的是用世纪哥特体写的,没有衬线的字母A的小写a和字母G的小写ɡ,以及字母Y的两笔直画小写y。这种习惯一直沿用下来,但是《汉语拼音方案》本身并没有规定用哪种字体。这几个字形多用于中国大陆正规的语言学专著以及语文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出版物,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材。做出如此设计,主要是担心初学拼音字母的学童在手写的时候也去机械模仿常见印刷体a和g的字形。但随着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陆的普及,如何印刷都变得无伤大雅。而且方案同时规定:“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可见,汉语拼音字母和其他常见的基本拉丁字母并不是两套字母表。

  汉语拼音方案还使用了一些附加符号,主要是声调符号和字母ü上的两点符号。前者与字母的组合虽然数目有限,但具体和哪个字母形成组合其实都是临时的,因为一个声调符号就表示了整个音节的高低变化,或者说,表示了一种“超音段音位”;后者来源于德语的元音变音字母(Umlaut),与字母u的组合固定地表示一个元音([y])。还有一种极其少见的附加符号,用在e/z/c/s之上,形成ê/ẑ/ĉ/ŝ,依次表示一个单元音韵母([ɛ])和三个卷舌塞擦音声母zh/ch/sh。

汉语拼音 字母

字母表

字母 名称 字母 名称
Aa Nn ㄋㄝ
Bb ㄅㄝ Oo
Cc ㄘㄝ Pp ㄆㄝ
Dd ㄉㄝ Qq ㄑㄧㄡ
Ee Rr ㄚㄦ
Ff ㄝㄈ Ss ㄝㄙ
ㄍㄝ Tt ㄊㄝ
Hh ㄏㄚ Uu
Ii Vv ㄞㄝ
Jj ㄐㄧㄝ Ww ㄨㄚ
Kk ㄎㄝ Xx ㄒㄧ
Ll ㄝㄌ Yy ㄧㄚ
Mm ㄝㄇ Zz ㄗㄝ

注:

  1. 字母的读音与英语等使用的拉丁字母不同。

  2. 字母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

  3. 字母的手写体依照拉丁字母的一般书写习惯。

  4. 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

汉语拼音 声母

  汉语中每个音节起始处的辅音可以构成声母。汉语拼音方案《声母表》规定的声母符号一共有21个(不含零声母)。

  不过,汉语音节起始处绝非只有21种辅音。在实际语流中,半元音、喉塞音和某些鼻音都可能成为一个汉语音节的领音音系学将这些辅音归纳为零声母音段,例如“安”(an)、“英”(ying)、“文”(wen)、“元”(yuan)等就是零声母音节。由于零声母辅音听感并不十分明显,加上汉语拼音属于音位拼音而非音素拼音,故汉语拼音方案不承认其声母地位,认为零声母音节是以元音开头、没有声母而只有韵母和声调的音节。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的21个声母符号,按照《声母表》原顺序排列如下:

字母 b p m f d t n l
发音
字母 g k h   j q x
发音  
字母 zh ch sh r z c s
发音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在给汉字注音的时候,为了使拼式简短,zh、ch、sh可以省作ẑ、ĉ、ŝ,ng可以省作ŋ,然而这几个符号并不常用。ng在普通话中只作韵母,在某些方言中则可作声母。

汉语拼音 韵母

韵母表
  i
ㄧ 衣
u
ㄨ 乌
ü
ㄩ 迂
a
ㄚ 啊
ia
ㄧㄚ 呀
ua
ㄨㄚ 蛙
 
o
ㄛ 喔
  uo
ㄨㄛ 窝
 
e
ㄜ 鹅
ie
ㄧㄝ 耶
 
ㄩㄝ约
ai
ㄞ 哀
  uai
ㄨㄞ 歪
 
ei
ㄟ 诶
  uei
ㄨㄟ 威
 
ao
ㄠ 熬
iao
ㄧㄠ 腰
   
ou
ㄡ 欧
iou
ㄡ 忧
   
an
ㄢ 安
ian
ㄧㄢ 烟
uan
ㄨㄢ 弯
üan
ㄩㄢ 冤
en
ㄣ 恩
in
ㄧㄣ 因
uen
ㄨㄣ 温
ün
ㄩㄣ 晕
anɡ
ㄤ 昂
ianɡ
ㄧㄤ 央
uanɡ
ㄨㄤ 汪
 
enɡ
ㄥ 亨的韵母
inɡ
ㄧㄥ 英
uenɡ
ㄨㄥ 翁
 
onɡ
ㄨㄥ轰的韵母
ionɡ
ㄩㄥ 雍
   

  (1)'知、蚩、诗、日、资、雌、思”等字的韵母用i。

  (2)韵母ㄦ写成er,用做韵尾的时候写成r。

  (3)韵母ㄝ单用的时候写成ê。

  (4)i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yi(衣), ya(呀), ye(耶), yao(腰),you(忧),yan(烟),yin(因),yanɡ(央),yinɡ(英),yonɡ(雍)。u 行的韵母,前面没有声母的时候,写成wu(乌), wa(蛙), wo(窝), wai(歪),wei(威),wan(弯),wen(温),wanɡ(汪),wenɡ(翁)ü 行的韵母跟声母j,q,x拼的时候,写成ju(居),qu(区),xu(虚),ü上两点也省略;但是跟声母l,n拼的时候,仍然写成lü(吕),nü(女)。

  (5)iou,uei,uen前面加声母的时候,写成iu,ui,un,例如niu(牛),ɡui(归),lun(论)。

韵母的分类

  按照韵母的结构和发音特点,普通话韵母可作不同的分类。

  按韵母的结构分类:普通话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三类。

  按韵母的口形分类:韵母可根据韵头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呼(a、o、e、ê)、齐齿呼(i)、合口呼(u)和撮口呼(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此排列的。

韵头、韵腹、韵尾

  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组成:

  韵母只有一个元音(如 a),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如 an)的话,该元音称为韵腹,所带的鼻辅音称为韵尾。

  韵母若由两个元音构成(如 ao、ie),开口度较大的元音为韵腹,余下的元音若在韵腹前则称为韵头(又称介音),若在韵腹后则称为韵尾。

  韵母有三个元音(如 iou),或者两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如 ueng)的话,则中间的元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汉语拼音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阳平符号从左下写起(提),去声符号从左上写起。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母音上。轻声不标。

  如果没有a,但有o或e,则标在这两个字母上。这两个字母不会同时出现。

  如果也没有o和e,则一定有i、u或ü。如果i和u同时出现,则标在第二个韵母上。这是特别针对ui和iu而言的(这两个音的实际读音应该是uei和iou)。如果i和u不同时出现,则标在出现的那个韵母上。

  声调一律标原调,不标变调。但是在语音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按变调标写。

汉语拼音 变调、轻声、儿化、音变、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变调

  变调是指在读词语或朗读说话过程中,由于邻近音节声调的相互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的变调

  “一”在去声音节前读阳平,调值35。

  “一”在非去声音节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调值51。


  “不”的变调

  “不”在去声音节前读阳平,调值35。

  “一”夹在重叠式动词中间,“不”夹在动词或形容词中间,或充当动词后面的不语时,都轻读,属于“次轻音”。

轻声

  轻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调,如:你们(nǐ men)。而某些辞书上是通过在音节前加点的方式来表示轻声,如:你们(nǐ·men)。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也是普通话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轻声的作用

  在普通话中,有的轻声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外面wàimiàn(外表)与外面wàimian(外边)的词义不同;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与对头duìtou(仇敌、对手,名词)的词性不同。

  读作轻声的几种情况:

  1. 固定读轻声的:

   (1) 名词、代词的后缀(子、头、们等)

   (2) 语气词(啊、吗、呢、吧等)

   (3) 助词(的、地、得、着、了、过等)

   (4) 音节重叠的亲属称谓(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

   (5) 名词、代词后面的方位词(上、下、里、面等)

   (6) 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上等)

   (7) 单音节动词的重叠形式(看看、试试等)


  2. 少部分用于分辨词义词性的


  3. 习惯上读轻声的词语

儿化

  读处于词尾的“儿”字时,只保留卷舌的动作,与前一个音节融合成一个音节。

  儿化音变规则

  1. 音节末尾是a、o、e、ê、u的音节,韵母直接卷舌。

  2. 韵尾是i、n(in、ün除外)的音节,丢掉韵尾,韵腹直接卷舌。

  3. 韵母是in、ün的音节,丢掉韵尾,加er。

  4. 韵母是i、ü的音节,直接加er。

  5. 韵母是舌尖元音-i(前)和-i(后)的音节,韵母变作er。

  6. 韵尾是ng的音节,丢掉韵尾,韵腹鼻化(发音时口腔鼻腔同时共鸣,称作鼻化音,用~表示)并卷舌。

  普通话中有的词语末尾也是“儿”字,如婴儿、幼儿等,这些词语中的“儿”字是自成音节,不是儿化韵。在某些诗歌、散文中,为了节奏和韵律的和谐,词尾的“儿”也是自成音节,不需儿化,否则会打乱诗歌或文章句子的节奏。

音变

  “啊”的音变

  1.“啊”在句首的音变

  “啊”在句首的一般读阳平或上声。

  2.“啊”在句末的音变

   (1)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a、o(ao、iao除外)、e、ê、i、ü时,“啊”读作ya,书面可写作“呀”。

   (2)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u(包括ao、iao)时,“啊”读作wa,书面可写作“哇”。

   (3)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n时,“啊”读作na,书面可写作“哪”。

   (4)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ng时,“啊”读作nga,书面可写作“啊”。

   (5)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舌尖元音-i(前)时,“啊”可读作[zA疑是za,麻煩檢查]。

   (6) 前一个音节结尾音素是舌尖元音-i(后)时,“啊”读作ra。

  3. 部分形容词的音变

  形容词+重叠式后缀的词语,即ABB式,一般读阴平,也可以读原调。

隔音符号

  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它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ao(皮袄)。

 

汉语拼音的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汉语拼音的历史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中国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中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中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的近代史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挽救民族危亡和振兴中华的热情,激发着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梁启超在《沈氏音书序》中指出,“国恶乎强?民智斯图强,民恶乎智?尽天下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沈学说:“欧洲列国之强,……有罗马之切音也。人易于读书,则易于明理,理明,利弊分析,上下同心,讲求富强”。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王照说:“列位啊,咱们个人都要点儿强吧,瞧瞧咱们中国都成什么样儿啦?”“中国政府非注意下层教育不可,欲去下层教育的障碍,非制一种沟通语言的文字使言文合一不可”。

  卢戆章(1854-1928)是中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和《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切音字创制者的目的,虽然不想用它来代替汉字,但是他们希望切音字能够成为一种拼音文字,与汉字分工,并行使用。然而,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北京还成立了注音字母书报社,印刷注音字母的普及读物,还办了《注音字母报》。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这显然是一种非常激进的言论,在学术上是错误的,因而受到了陈独秀的批评。陈独秀指出,语言和文字“此二者关系密切,而性质不同之问题”绝不能混淆,所以,是“仅废中国文字乎?抑并废中国语言乎”还值得研究,因此他提出了“先废汉文,且存汉语而改用罗马字书之”的意见。这个意见得到了《新青年》同人的支持。钱玄同也接受陈独秀的意见,一同倡导国语罗马字,开始了国语罗马字运动。

  1923年,《国语月刊》出版了《汉字改革专号》,采用罗马字的呼声达到高潮,国语罗马字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钱玄同发表《汉字革命》的论文,否定汉字,说“处处都足以证明这为老寿星的不合时宜,过不惯二十世纪科学昌明时代的新生活”,“所以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惟有响响亮亮的说汉字应该革命!如此,则汉字改革的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他不满足于注音字母,认为“汉字根本改革之根本改革”应该采用罗马字母。黎锦熙发表《汉字革命军前进的一条大路》,提出“词儿连书”的问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赵元任发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提出了“国语罗马字的草稿”,使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用字母表示音节的声调,不造新字母,不加新符号,并提出了系统的词儿连写规则。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中国台湾使用,1984年中国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新文化运动中的汉语拼音发展 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中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政府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拉丁化新文字的创制者和国语罗马字的创制者之间曾经进行过激烈的论战,前者叫做“北拉派”,后者叫做“国罗派”。后来他们都发现,两派在一些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只是在个别枝节问题上有分歧。  

  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1936年9月22日,毛泽东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亲自写信给蔡元培说:“读《新文字意见书》,赫然列名于首位者,先生也。20年忽见我敬爱之孑民先生,发表了崭然不同于一般新旧顽固党之簇新议论,先生当知见之而欢跃者绝不止我一人,绝不止共产党,必为无数量人也!”毛泽东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

  在抗日战争的最紧急年代里,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效果很好。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1年,毛泽东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毛泽东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毛泽东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56年1月20日,毛泽东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吴玉章同志的发言讲的很好。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吴玉章同志在这方面说得很有理由。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最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但是,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的事情是早已有之的。例如阿拉伯数字,我们不是久已通用了吗?拉丁字母出在罗马那个地方,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采用。我们用一下,是否就大有卖国的嫌疑呢?我看不见得。凡是外国好的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我们中国历史上,汉朝就是这么做的,唐朝也是这么做的。汉朝和唐朝,都是我国历史上很有名很强盛的朝代。他们不怕吸收外国的东西,有好的东西就欢迎。只要态度和方法正确,学习外国的好东西,对自己是大有好处的。”(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此期间,群众中也创制了不少的文字方案,寄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根据统计资料,从1950年到1955年8月31日全国文字改革工作会议为止,寄来的方案有655个,从1955年8月31日到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000多个,从1958年2月到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寄来的方案有1667个。群众设计的各种各样的文字方案总共有3300多个。这种创制造文字方案的积极性,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是空前的。

  1955年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了“拼音方案委员会”,开始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提出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1956年2月12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这个草案共有31个字母,其中有5个新字母(无点的i;长脚的n;带尾的z,c,s),以便实现“一字一音”,不用变读和双字母。草案发表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的讨论,甚至海外华侨和留学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对其它语言拼音的影响

  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包括藏语拼音、新维文)、汉语方言在新创文字时都受到汉语拼音的影响。 捷克语拼写中文采用捷克拼法。

  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写作p,t,k和b,d,g,藏语拼音、闽南语拼音方案(中国台湾称为“普闽典”)就是这样。

  汉语普通话中无浊塞音,因此遇到有浊塞音的语言,浊塞音要用双写字母,写成bb,dd,gg,藏语拼音、闽南语拼音方案(中国台湾称为“普闽典”)就是这样。

  j,q,x所表示的音与汉语拼音的基本一致。藏语拼音就是这样。

  因此,这些拼音与国际音标和国际通用拼法有较大差别。例如,藏语国际上通用的威利转写法较为接近国际音标,而与藏语拼音有较大差别。(真正导致两者巨大差别的是藏语的文字系统与语音系统不一致,现行藏文字母纪录的是11世纪的藏语语音,威利转写法是转写藏文字母,而没有顾及藏语词汇的现代发音的转写系统,藏语拼音是对现代藏语拉萨话语音的描述,而不是对藏文的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