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龙山文化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河南龙山文化汉语拼音:Henan Longshan Wenhua;英语:Henan Longshan Culture),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归于统称的龙山文化;后因与山东典型龙山文化有区别,又主要分布在河南境内,遂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700~前2000年。因地处中原,与中原地区早期青铜文化关系密切,对探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有重要价值。

  考古界对河南龙山文化有两种认识。一种把它视为统一的考古学文化,再划分为若干类型。如划分为:主要分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伊河洛河流域的王湾类型,主要分布在豫北、冀南和鲁西南的后冈类型,主要分布在豫晋陕交界地区的三里桥类型,主要分布在豫东和鲁西南、皖西北的王油坊类型。另一种把它看作属于同时代的文化群,包括若干个考古学文化,如王湾三期文化、后冈二期文化等。

经济生活

  河南龙山文化的先民从事以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活动。主要种粟,在许多遗址都发现炭化的粟类作物。在某些地区,特别是接近长江流域的地区还种植水稻。农具有翻土用的石铲、骨铲和木耜,收割用的石刀、石镰、陶刀和蚌镰,加工谷物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农具种类多,出现耜、镰和储藏谷物的白灰面窖穴等,显示出这时的农业生产水平比其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有了提高。家畜品种有狗、猪、牛、羊,可能还有猫。渔猎和采集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制陶普遍采用轮制,盛行泥质灰陶,流行绳纹、方格纹和篮纹,在许多遗址都发现陶窑和制陶工具。一些遗址还出土铜渣、铜器残片和炼铜坩埚残片等,表明这时已能铸造铜器。经化验铜质有红铜青铜两种。石灰窑的发现表明已会烧制石灰。

聚落和建筑

  这一时期人口增加,聚落密布,聚落中房屋排列密集整齐。汤阴白营遗址共出土房址63座,大多密集分布,略呈有序排列,显示出有规则的村落布局。房屋为单间地面建筑,大多为圆形,直径3~5米,中部有一圆形灶面,门多朝南。泥墙或木骨泥墙,地基经过夯打,居住面多抹防潮白灰,另有一座房用土坯砌墙。后冈遗址有数十座地面房屋,情况大体与此相仿,但有4座房用土坯砌墙,还有一座以木板铺地。用白灰涂抹地面是建房技术的一项进步,出现土坯墙更是在建筑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除单间房屋外,一些遗址还发现双间套房和多间排房,乃至夯土高台建筑。发现水井遗迹。白营遗址的水井口大底小,深11米,井壁有46层以榫卯扣合而成的“井”字形木架作支护。水井对生产和生活有重要意义,水井的发现提供了当时人们开辟水源的物证。

  已发现7座河南龙山文化的古城。登封王城岗古城为两座东西相连、夯土筑墙的古城。西城保存较好,大致呈方形,面积近8,000平方米。西南角有一缺口,可能是城门。东城仅保存了西南部。古城内发现殉人、殉兽的奠基坑,还出土1件青铜容器残片。淮阳平粮台古城为一座正方形古城,发现夯土城墙、城门、陶排水管道、夯筑高台建筑、土坯墙排房,以及祭奠坑和铜渣等遗迹、遗物。此外,还有新密古城寨古城和新砦古城、郾城郝家台古城、辉县孟庄古城和安阳后冈古城等。这些古城展示了河南龙山文化的建筑水平,并为研究中原地区文明起源提供重要资料。

埋葬和习俗

  已发现的墓绝大多数是一次葬的成人土坑墓,一般无随葬品,个别墓随葬少量陶器。儿童主要用瓮棺葬,少数用土坑葬。常见一种所谓灰坑墓或乱葬坑,死者往往骨架零乱、肢体残缺,甚至身首分离,或作挣扎状,显然属于非正常死亡。在河北邯郸涧沟遗址的一座房基内还发现4具人头骨,上面留有砍伤痕迹和刻道,有人认为是砍死后又经过剥皮。对于这些野蛮现象,有人认为可能是社会存在对立、争斗的反映。当时还流行在建筑过程中用人作奠基牺牲。后冈遗址的39座房屋中,用幼童奠基的有15座共26人。王城岗古城内13个夯筑的人牲奠基坑,总共埋了25个成人和儿童。在煤山遗址则发现杀牲祭奠的殉兽坑。

精神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流行占卜习俗,发现很多卜骨,一般用猪、牛、羊、鹿的肩胛骨做成。出土了原始乐器,有禹县(今禹州市阎砦遗址的三角形石磬和郑州旮旯王遗址的陶埙,后者经测定能吹出小三度音。一些遗址有陶鸟一类原始陶塑。白营遗址的一件高圈足盘上刻着两个圆脸伸臂露乳的裸体人像,是少见的原始线刻艺术品。

社会发展状况

  河南龙山文化已不见仰韶文化时期那种多人合葬墓,大量存在单人墓和乱葬坑,反映出氏族血缘纽带已经松弛。一批古城从聚落中分化出来,表明形成以城为核心的区域统治,可能已出现具有国家雏形的初期文明实体。根据青铜器、城市等重要文明因素的产生,有人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时期已进入文明时代。但也有人认为当时还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末期。另有人主张这一文化的晚期才进入文明社会。

文化关系

  河南龙山文化的前身是当地的仰韶文化,由王湾类型孕育并最终发展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与同时并存的晋南陶寺文化陕西客省庄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关系密切,相互存在交流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