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目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西印度海牛

海牛目学名Sirenia),俗称美人鱼,在海洋哺乳动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群,所属物种均为植食性,以海草与其他水生植物为食。现存共有四种海牛目动物,分为两个科:海牛科(Trichechidae)及儒艮科(Dugongidae)。海牛科包含3种生存在大西洋水域的海牛;儒艮科则包含生存在太平洋印度洋儒艮Dugong dugon)及已灭绝的大海牛Hydrodamalis gigas)。

概述

海牛目动物,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1对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

现代海牛目仅存两个科:①海牛科。下有1属3种,即南美海牛(巴西海牛),分布在巴西亚马孙河和委内瑞拉奥里诺科河上游及中游,是淡水海牛;北美海牛,主要栖息在加勒比海沿岸,可到江湾中去吃水草;西非海牛,分布在西非海岸、浅湾、河流及乍得湖和喀麦隆湖中。②儒艮科。仅1属1种——儒艮,分布自非洲东海岸,经印度洋至中国广东省和台湾沿岸。为中国国家保护动物。海牛类生活在浅海及河口,仅少数种类(如南美海牛)栖息在河流中。御敌能力不强,行动迟缓。每天吃27~45千克水草,因而浅海和河口的航道很少被水草阻塞。肉、皮和脂肪均可利用。因滥捕而数量锐减,乃至绝灭。雄海牛睾丸生在腹腔中。雌兽具双角子宫,环状胎盘。每年繁殖1次,妊娠期约1年,每胎在水中产1仔。生出后,母兽把幼兽举出水面,驮在背上,过两小时,又逐渐把幼兽浸到水中,幼兽便能随着母兽游泳。海牛类吃水草须潜入水中,10~16分钟后浮至水面呼吸。

形态特征

圆尾巴的大西洋海牛

海牛目动物相当适应水中生活,牠们有流线形的身体,没有后肢与背鳍,身上毛发稀疏,前肢呈桨状便于游泳。儒艮科与海牛科的体型相似,由尾部可明显分辨两者:海牛科的尾巴宽大而略呈圆形,儒艮科则为V形尾,近似于海豚的尾鳍。

海牛目有厚而可移动的嘴唇,表面覆有浓密的短毛,可抓取海草送进口中。牠们演化出特殊的牙齿替换系统,以适应食用多纤维食物造成的牙齿磨损。海牛仅具臼齿,更新方式不是一颗掉了后再重新长出新牙,而是整列牙齿由颚的末端水平地往前移动,当牙齿移动至颚的最前端时,牙根会逐渐被吸收终至脱落,跟象的牙齿结构有点像。儒艮的上下颚各有三对臼齿与前臼齿,随着年龄增长,牠们的前臼齿与第一对臼齿会脱落,剩余的臼齿则会终生生长。雄性有两颗大型门齿,在青春期时会突出嘴边,但当嘴巴闭上时会被嘴唇盖住。没有外耳壳,只在头部两侧各有1个很小的耳孔;2个鼻孔皆位于吻部的顶端,潜水时会被皮膜掩盖。雌性有1对乳房,乳头位于前肢基部处。

牠们的很大,是浮力的主要来源;横膈膜的位置相当特殊,不像人类般与肩膀平行,而是大致与背、腹部平行,推测可能与浮力的调节有关。骨架非常厚重,尤其是肋骨,除了有铅垂般帮助下潜的功能外,对于鲨鱼等天敌的冲撞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皮肤相当厚,体内储存有许多脂肪,但脂肪厚度通常不及类的鲸脂。

雄性海牛目动物没有外露的生殖器,隐藏于腹部中段;雌性生殖器接近肛门,在尾柄前方。怀孕期一般约1年以上,1胎仅产1子。

演化

已知最早的化石约在始新世早期,到了渐新世中新世时期是海牛目最繁盛的时候,之后便逐渐衰退,原因可能是气候寒冷化、海洋环境变动,或是古代人类猎捕等造成。最早的海牛目动物大小相当于今日的,有四只脚,居住于岸边。儒艮科约在始新世末期出现,外型已相当接近今日的儒艮,出土化石不少;海牛科可能在渐新世初期演化出来,现有化石数量较少。目前对于海牛目的演化分歧情形仍有许多疑问,各科分歧的时间点也尚有争议,但关于“由陆栖至海生”的演化途径由于化石充足已有完整理论提出。

虽然外型上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过由考古学与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显示,现生哺乳类中与海牛目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长鼻目(Proboscidea,属此目)。

现状

近几世纪以来,海牛目的族群皆已明显下降,在许多区域已灭绝。族群减少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虽然已受保护,但在其栖息地内仍然不时遭到猎杀,在某些地区的市场上甚至仍公然买卖海牛肉。海牛的死亡威胁还包括遭到运河水门夹伤与陷于渔网中导致的窒息。儒艮也常死于渔业拖网、捕鲨鱼与海龟网,其他包括炸鱼、海面原油污染、龙旋风与暴风侵袭、寄生虫虎鲸与鲨鱼的捕食等。

海牛目系统分类表

  • †始新海牛科 Prorastomidae
    • †陆行海妖兽属 Pezosiren
    • †船首口兽属 Prorastomus
  • †原海牛科 Protosirenidae
  • 儒艮科 Dugongidae
    • †异儒艮属 Anisosiren
    • †卡里博儒艮属 Caribosiren
    • 印度儒艮属 Indosiren
    • †林茨沙儒艮属 Lentiarenium
    • †考皮兽属 Kaupitherium
    • †帕拉里兽属 Paralitherium
    • †古儒艮属 Priscosiren
    • †属 Prohalicore
    • †赛莲兽属 Sirenavus
  • 哈里兽亚科 Halitheriinae
    • †始新儒艮属 Eotheroides
    • †属 Prototherium
    • 始海牛属 Eosiren
    • †哈里兽属 Halitherium
  • 儒艮亚科 Dugonginae
    • †辩才天海牛属 Bharatisiren
    • †卡利斯托海牛属 Callistosiren
    • †圆齿海牛属 Crenatosiren
    • †属 Corystosiren
    • †库莱布拉儒艮属 Culebratherium
    • †属 Dioplotherium
    • †唐宁兽属 Domningia
    • 儒艮属 Dugong
    • †意大利儒艮属 Italosiren
    • †刻赤儒艮属 Kutchisiren
    • †矮儒艮属 Nanosiren
    • †属 Norosiren
    • †皱儒艮属 Rytiodus
    • 异海牛属 Xenosiren
  • 居间兽亚科 Metaxytheriinae
      • †居间兽属 Metaxytherium
  • 巨儒艮亚科 Hydrodamalinae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