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川田家”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中文百科,文化平台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未显示4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center>[[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1-3年级)|(1-3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4-6年级)|(4-6年级)]] [[学生古诗词经典读本(7—12年级)|(7-12年级)]]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学生古诗词名句|经典名句]] [[唐诗三百首目录|唐诗三百首]] <span style="font-size: 100%; color:red;"><sup>▲</sup></span> [[千家诗目录|千家诗]]
 
</center>
 
----
 
<br>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0%; color:red;">'''渭川田家'''</span><br><br>
+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0%; color:red;">渭川田家</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王维]]</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唐·[[王维]]</span><br><br>
<span style="font-size: 140%; color:green;">
+
<span style="font-size: 128%; color:green;">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br>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br>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br>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br>
第17行: 第1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写作背景:</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写作背景:</span>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渭河]]流域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渭川:即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田家:农家。
+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渭川,即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田家,农家。
  
  此诗可能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河岸边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
  此诗约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河岸边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逐句释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夕阳照在村庄上,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有的版本作:斜光照墟落)<br>
+
夕阳照在村庄上,(牧童赶着)牛羊回深巷。</span><br>
 +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br>
 
  墟落:村落,村庄。<br>
 
  墟落:村落,村庄。<br>
 
  穷巷:深巷,冷僻简陋的小巷。<br>
 
  穷巷:深巷,冷僻简陋的小巷。<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小儿,倚着拐杖在自家柴门边等候。</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小儿,倚着拐杖在自家柴门边等候。</span><br>
 
  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br>
 
  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br>
 
  牧童:放牛、羊的孩子。<br>
 
  牧童:放牛、羊的孩子。<br>
  倚杖:靠着拐杖。<br>
+
  倚杖:靠(拄)着拐杖。<br>
  候:等候,等待。<br>
+
  候:等候。<br>
 
  荆扉:用荆条做的门,柴门。<br>
 
  荆扉:用荆条做的门,柴门。<br>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span><br>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br>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br>
 
  秀: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br>
 
  秀: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br>
第44行: 第43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碰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依依不舍。</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碰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依依不舍。</span><br>
 
  田夫:农夫。<br>
 
  田夫:农夫。<br>
 
  荷(hè)锄:扛着锄头。<br>
 
  荷(hè)锄:扛着锄头。<br>
第50行: 第50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span><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00CD00;">如此安逸怎不叫人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span><br>
+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green;">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5%; color:#00CD00;">
 +
如此闲适安逸怎不叫人羡慕?我不禁怅然心生归隐田园之意。
 +
</span><br>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br>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br>
 
  羡闲逸:羡慕清闲舒适(的生活)。<br>
 
  羡闲逸:羡慕清闲舒适(的生活)。<br>
第59行: 第61行:
  
 
[[文件:14渭川田家.jpg|center|thumb|400px|渭川田家 题图]]
 
[[文件:14渭川田家.jpg|center|thumb|400px|渭川田家 题图]]
[[文件:渭川田家诗意参考图.jpg|center|thumb|400px|《渭川田家》诗意参考图]]
+
 
[[文件:《渭川田家》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400px|《渭川田家》瓷画,钟福洪绘]]
+
[[文件:《渭川田家》,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jpeg|center|thumb|300px|《渭川田家》,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
[[文件:《渭川田家》瓷画,钟福洪绘.jpg|center|thumb|300px|《渭川田家》瓷画,钟福洪绘]]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作品赏析:</span>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生活的实景,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暮归图。抒发了作者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的心情。
+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渭川田家的自然之美和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抒情自然。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一句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的隐归之意。“式微” 暗扣第二句 “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
 
 +
  《式微》是《诗经·邶风》 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
 +
 
 +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渭河]]流域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面对夕阳西下,恬然自得的农夫晚归景致,作者顿生羡慕之情。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暮归。最后两句写因田家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面对夕阳西下,恬然自得的农夫晚归景致,作者顿生羡慕之情。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暮归。最后两句写因田家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第72行: 第79行:
  
  
名家点评:
+
'''名家点评:'''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晚色妙。”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晚色妙。”
第91行: 第98行: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10%; color:red;">试题精选:</span>
  
1.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
  1.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
  参考答案: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2.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
  2.简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
  参考答案: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3.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
  3.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
  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参考答案:(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
  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
  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6.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
  6.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 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 归隐田园的心情。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③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 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 归隐田园的心情。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③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
+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E.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
+
  E.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
  
参考答案:C、E。(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E项,本诗是五言古体,所押的韵是“ui”,“归、扉、稀、依、微”是韵脚。选C给3分,选E给2分。)
+
  参考答案:C、E。(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E项,本诗是五言古体,所押的韵是“ui”,“归、扉、稀、依、微”是韵脚。选C给3分,选E给2分。)
  
  
第155行: 第162行:
 
[[Category:唐诗三百首]]
 
[[Category:唐诗三百首]]
  
[[Category:中文字典]]
+
[[Category:中文词典]]
 
[[Category:W音词语]]
 
[[Category:W音词语]]
 
[[Category:渭]]
 
[[Category:渭]]

2022年7月18日 (一) 15:59的最后版本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写作背景:

  《渭川田家》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渭川,即渭河,古称渭水,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关中平原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田家,农家。

  此诗约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作者隐居蓝田时,是作者游览渭河岸边的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


逐句释义: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夕阳照在村庄上,(牧童赶着)牛羊回深巷。
  斜阳:傍晚时西斜的太阳。一作“斜光”。
  墟落:村落,村庄。
  穷巷:深巷,冷僻简陋的小巷。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村中老人惦念着放牧的小儿,倚着拐杖在自家柴门边等候。
  野老:村野的老百姓,农夫。
  牧童:放牛、羊的孩子。
  倚杖:靠(拄)着拐杖。
  候:等候。
  荆扉:用荆条做的门,柴门。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雉雊(zhì gòu):野鸡鸣叫。
  秀:植物抽穗开花(多指庄稼)。
  蚕眠:蚕在生长过程中要蜕皮四次,每次蜕皮前都有一段时间不食不动,这种现象叫蚕眠。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农夫们扛着锄头归来,碰在了一起谈天说地,依依不舍。
  田夫:农夫。
  荷(hè)锄:扛着锄头。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如此闲适安逸怎不叫人羡慕?我不禁怅然心生归隐田园之意。
  即此:指上面所说的情景。
  羡闲逸:羡慕清闲舒适(的生活)。
  怅(chàng)然:形容因不如意而不痛快的样子。
  吟:吟咏,有节奏有韵调地诵读(诗文)。
  式微:原为《诗经·邶风》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


渭川田家 题图
《渭川田家》,陈十田《唐人诗意山水百开册》
《渭川田家》瓷画,钟福洪绘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渭川田家的自然之美和自给自足、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生动,抒情自然。前八句是写景,后两句是抒情。最后一句寓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的隐归之意。“式微” 暗扣第二句 “穷巷牛羊归”的“归”字,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式微》是《诗经·邶风》 中的一篇,诗中反反复复地咏叹 “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巧妙地化用《式微》篇名入诗,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念,表现含蓄但又蕴味深远。

  此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渭河流域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表现了农村平静闲适、悠闲可爱的生活。

  面对夕阳西下,恬然自得的农夫晚归景致,作者顿生羡慕之情。开头四句,写田家日暮时一种闲逸景象。五、六两句写农事。七、八句写农夫暮归。最后两句写因田家闲逸而生羡情。全诗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渭河流域初夏乡村的黄昏景色,清新自然,诗意盎然。

  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作者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作者,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作者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动情;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将吐丝作茧。农夫们扛着锄头从田地归来,在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作者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作者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作者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彷徨中路,不能不既羡慕又惆怅。


名家点评:

  明代顾璘《批点唐音》:“晚色妙。”

  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王世贞曰: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

  清代王夫之《唐诗评选》:“通篇用‘即此’二字括收。前八句皆情语,非景语,属词命篇,总与建安以上合辙。”

  清代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瓣香陶柴桑。顾云:‘田夫’二句恬澹。又云:‘即此’二句冲古。”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田家情事如绘(‘野老’句下)。”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真实似靖节,风骨各别,以终带文士气。”


试题精选:

  1.这首诗首联中的“归”字是关键字,全诗围绕“归”共写了哪几幅图画,这几幅图画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参考答案: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牛羊归巷、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


  2.简析诗人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前面写了那么多“归”,实际上都是反衬。(2分)以人(动物)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2分)。诗人借此以抒发自己归隐田园的心情(2分)


  3.请用具体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中的田园生活图景,并简要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作者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恬淡的田园风光图:夕阳西下,暮色笼罩村落,一群牛羊悠然归村;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立在柴门外,等候着牧羊的孙儿归来;嫩绿的麦苗正在抽穗,野鸡啼鸣,桑叶已稀,蚕儿作茧而眠,田夫扛着锄头归来,途中相见,依依对语,充满无穷乐趣。全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夫闲适生活的羡慕和自己意欲归田而不得的怅然。(4分,景物特点(与“闲适恬淡”类似即可)概括恰当1分,具体描述1分,作者感情2分。)


  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1)全诗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恬适而充满乐趣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归隐的愿望,写景和抒情交相辉映,融为一体;(2)白描手法,不加修饰,不事雕琢,笔意简淡,天趣自然,显示出冲淡天然的艺术情味。(4分,情景交融2分,白描手法2分。如果答出“用典”或“直抒胸膊”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3分)

  参考答案:运用反衬手法。如:“穷巷牛羊归”“田夫荷锄至”,以动物、人皆有所归,归得惬意,反衬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或:运用白描手法。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不加渲染地描绘出老人等候牧童回家的画面,亲切质朴。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作者描绘了五幅农家生活的温馨画面,表达了对田园之乐的向往。(3分,手法1分,例子1分,分析1分)


  6.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 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徽》,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 归隐田园的心情。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③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徽》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E.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偶句押韵,所押的韵是“归、扉、稀、依、微”。

  参考答案:C、E。(C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寂”也不恰当。E项,本诗是五言古体,所押的韵是“ui”,“归、扉、稀、依、微”是韵脚。选C给3分,选E给2分。)


《唐诗三百首》古籍版本之一7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或768年),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伪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为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今存诗376首。《全唐诗》收录其诗作351首。(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卷二)